人無趣,則無味

人無趣,則無味


詩人余光中曾經在《朋友四型》裡把人分四種:


第一型,高級而有趣;

第二型,高級而無趣;

第三型,低級而有趣;

第四型,低級而無趣。


把有趣和無趣作為區分人的標準,實屬特別。我們也不難發現身邊有的人很善良,事業成功,財富不少,只是覺得他索然無味。如今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太過單一,拿著手機翻來覆去,兩點一線的生活,今天重複昨天,有趣正逐漸成為人的稀缺品質。


人無趣,則無味


萬物皆因玩味而生趣


什麼是“有趣”呢?有趣的第一要素是會玩!萬物皆因玩味而生趣。


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怎麼說呢?席慕蓉曾經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幹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我有一個非常欣賞的作者,叫沈從文,我覺得他的文學魅力來自他小時的逃學經歷——到街上看殺豬屠狗、打鐵磨刀的小販,看革命軍……這給他呈現的是人生百態。在街上撒野給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遠超過課堂裡的背誦。


人無趣,則無味


有趣的人,會玩出門道


有趣的人,能從玩裡面找出學問來的,比如王世襄這位老人家,可以說是收藏界一等會玩的人,玩物但並不喪志,還能從各種物裡玩出學問來:玩蟋蟀,他編成了堪稱蟋蟀譜的百科全書《蟋蟀譜集成》;養鴿子,他編了一本《明代鴿經清宮鴿譜》;養鷹有專文《大鷹篇》;養狗有專文《獾狗篇》;玩漆藝,他能花10年時間為中國現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專著《髹飾錄》編寫解說;1985年,他的著作《明式傢俱珍賞》在香港出版,又填補了中國人研究明式傢俱的空白;他使井市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


興趣之廣泛,研究之深刻,非一般人所能及。他好玩,會玩,不是圖輕鬆,卻是圖折騰,圖艱深。在艱深中尋找出一種樂趣,在研究中獲取一些成就,那是他最大的幸福所在。這種透徹的研究和痴迷背後,折射出來的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


人無趣,則無味


有趣的人,是熱愛生活的人


生活中的吃穿住食行哪樣沒有深奧廣博的學問,光吃一樣,就能嚼吧出不少趣味來,烹煮的奧義,吃得興趣盎然,都是可以追求的境界。反觀現代人不一定比古人更有趣。晉人王子猷居山陰,一晚忽降大雪,子猷被凍醒,索性來到院中邊飲酒邊觀賞雪景,不由得心緒起伏,吟起詩來。文化就是這樣孕育在生活的趣味之中的。


人無趣,則無味


趣味主義


趣味主義是一種生活態度。有趣的人大抵聰明、樂觀、幽默,並且感性。有趣的人懂得生命真諦的人,也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有趣的人越多,我們的幸福指數就越高,但願我們都能變得有趣起來。


人無趣,則無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