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不女人”的人生歷程

她,曾經的“青樓女子”;

她,為了藝術創作,寧願在巴黎做一個“三不女人”客居異鄉;

她,也專注於繪畫裸女,用藝術色彩表現女體的雍容。

她就是潘玉良,一個在當今藝術市場上備受關注的人。

一個“三不女人”的人生歷程

無論是鞏俐在電影《畫魂》中飾演的潘玉良,還是李嘉欣在電視劇《畫魂》中塑造的潘玉良形象,那無疑都是一個風姿綽約、儀態萬千的優雅女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潘玉良卻是一個長相一般並不顯得很漂亮的一個女人,甚至是被有人認為可以說是有點醜的女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從一個“青樓女子”出身、到美專學生、旅法留學生,再到美術教授、藝術家,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是一個極為坎坷的一生。

一個“三不女人”的人生歷程

潘玉良的童年,可以說更多的是充滿了悽苦與磨難。

1895年,潘玉良出生於江蘇揚州,原名叫陳玉清,後改名為張玉良。就在她出生那年父親就病故,而8歲時她的母親又撒手人寰離她而去,真可謂是雪上加霜、屋漏偏遇連陰雨,是苦上加苦。

然而,苦難還沒有盡頭。在她13歲那年,被好賭的舅父騙到安徽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在妓院裡她整整的度過了4年時光,因為拒絕接客而多次逃跑、毀容、上吊等(由此可看出,她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青樓女子)。

正當她走投無路之時,幸虧遇到蕪湖鹽督潘贊化的多次相救,並且為其贖身,也與其結為伉儷。為表達感激之情,張玉良遂改名為潘玉良。從此,她的人生才發生了根本改變,從火坑裡跳了出來,開始她的藝術人生之路。

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婚後的潘氏夫婦居住在上海,正巧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色彩學教授洪野先生為鄰。家務之餘,潘玉良開始讀書寫字,並隨洪野教授學習繪畫,潘玉良天生對色彩敏感,加上她天生的毅力過人,所以進步很快,於1918年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始了她人生中的一次真正改變命運之旅。

留學法國

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玉良又考取留法深造,從此遠涉重洋。首先在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學習法文,兩個月以後考進里昂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兩年畢業後,又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師從達昂.西蒙,與徐悲鴻師出同門。兩年後,其繪畫天賦得到羅馬國立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康洛馬蒂教授的賞識,直接升入該系三年級學習,成為該院的第一位中國女畫家。同時又在該院雕塑系進修了兩年。

一個“三不女人”的人生歷程

回國

1928年冬,潘玉良學成歸國,受聘於她的母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系主任,並於年底舉辦了回國後的第一次畫展。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潘玉良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當時的美術界舉辦的義展義賣活動,雖遭到誹謗攻擊“妓女不能玷汙象牙之塔”等讒言,仍然不為所動,並以加倍的努力投身於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

(值得讚揚的一段經歷)

二次赴法

為參加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1937年潘玉良再次奔赴歐洲,此後就客居法國40多年,再未回到祖國。

在法國,潘玉良以“不入外國籍、不談戀愛、不與畫廊簽約”的“三不女人”而出名,因此,她賣畫極少,尤其是到了晚年,年老體衰,往往是入不敷出,曾一度還靠社會補助金維持生計,一個人過著無依無靠的日子。(這是一段可悲可嘆的時光)

1960年其夫潘贊化在安徽病逝,潘玉良悲痛欲絕也憂鬱成疾。她於1976年給她的兒子潘牟寫信稱:“我想把身體養好了,就回祖國了……”。可惜遺願未了,潘玉良於1977年7月22日在貧困與疾病交加之中永遠的離開了人間。

一個“三不女人”的人生歷程

潘玉良的一生是多災多難、十分坎坷的一生,她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將自己的遺作全部帶回祖國。後來經多方努力,潘玉良的遺作2000多件運回到她的故鄉安徽省博物館,並籌建“潘玉良紀念館”,也實現了潘玉良的生前願望,她的心血結晶終於魂歸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