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農村“大喇叭”,在現代化的小區裡響了起來

難忘的農村“大喇叭”,在現代化的小區裡響了起來

“大喇叭”曾經是村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一般在大隊部的電線杆或者房頂上,掛著幾個大喇叭,村裡的大小事情都靠它傳播。每當大喇叭響起,村民無論在忙什麼農活,都會停下仔細聽。近些年隨著城鎮化,在市區“大喇叭”已經消失,大喇叭成為了代表了噪音、廣場舞、小商販的貶義詞。

難忘的農村“大喇叭”,在現代化的小區裡響了起來

近日,小編在一個現代化的小區裡看到了屬於農村特有的風景線“大喇叭”。這個小區是經過新農村改造的小區,由於小區相對偏遠些,農村青壯年已經搬到了相對繁華的小區,小區內居住著大量的留守者多是婦女、兒童,老人,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好多人不會使用手機、電腦。近年來農村的各類補貼、養老政策越來越多,政策的公開和宣傳顯得更加重要。如果利用得當,“大喇叭”才是針對他們最有效的宣傳手段,不僅可以瞭解國內惠農政策,而且能發佈天氣預報及災害預警等。各部門也應該重新重視這個快要消失的“大喇叭”。

難忘的農村“大喇叭”,在現代化的小區裡響了起來

隨著農村的快速發展和網絡的普及,風光一時的大喇叭,在一些農村地區再也看不到。沒有了擾民的“大喇叭”,現在的鄉村顯得有些寂靜,少了一些生氣。在這裡看到了大喇叭,不知道多久會用一次,它代表的農村文化,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尤其是大喇叭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難忘的農村“大喇叭”,在現代化的小區裡響了起來

現代的村民生活雖然顯著提高,但是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是相對睏乏,現在的大喇叭雖已失去了原來的特有功能,但如果我們稍加改變一下傳播內容,在增強人們技能的同時也能凝聚人心。現在的知識傳播途徑很多,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通過電視、通過電腦、通過書籍瞭解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文化技能,但是普遍的村民每天用於瞭解這些知識的時間很有限,就算政府在村委會建設了遠程教育、農家書屋、道德教堂等等公共學習場所,但這些似乎都形同虛設,沒有幾個人去聽、去看、去了解。就算有那麼幾個人去參加了,但其傳播的覆蓋面仍然有限。如果有了大喇叭,我們可以每天定時播放一些農技知識,講講國家大政方針,說說村兩委工作開展情況,讓村民在一邊幹活的同時還能學到一些知識。

難忘的農村“大喇叭”,在現代化的小區裡響了起來

難忘的農村“大喇叭”,在現代化的小區裡響了起來

難忘的農村“大喇叭”,在現代化的小區裡響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