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淺解》上篇-道經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原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註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瞭解別人的人,就是個有智慧的人。能認識自己的人,就是聰明的人。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道滿足的人是最富有的人,堅持不懈的人是最有志氣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體雖然死了,但精神長存,而不被人們遺忘的人,才算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人。


老子認為,“知人”“勝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為關健。在他看來,一個人只有不斷省視自身、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付諸行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說,老子是這句話最早的表述者。“自知之明”,說的不就是一個人若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才是最聰明、最難能可貴的嗎?這種論述,無疑已涉及精神修養的層面。此外,老子還在本章中極力宣傳的“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神論”,也不是在宣傳“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作長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