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組誤判付常勇藏品,“贗品”被當場砸碎,後來雙方結果如何?

一般來說,民間廣大的文物收藏者有著這兩種心理:其一就是希望自己的寶貝物超所值;其二就是會擔心自己上當受騙買了一堆沒有用的東西。

節目組誤判付常勇藏品,“贗品”被當場砸碎,後來雙方結果如何?

所以,鑑寶節目就成了廣發民間文物收藏愛好者一個用來鑑別自身寶物的一個良好的平臺。一般來說,節目組的專家都是一些在文物界比較有權威的人士。所以,前來鑑定的收藏者就會對此比較放心。但是專家也會有出錯的時候,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一件事,就是發生在2012年的一個鑑寶失誤事件。

付常勇簽下生死狀

2013年的時候,一位名叫付常勇的先生將《天下收藏》欄目組和主持人王剛告上了法庭。付常勇是一名來自河北的中醫,原本他和這一節目組的人並沒有什麼聯繫,可是就在那一起上了舞臺之後,付常勇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原因就是,他的一件寶物被節目組給砸碎了。

節目組誤判付常勇藏品,“贗品”被當場砸碎,後來雙方結果如何?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當時節目組設置了一個環節。那一季的《天下收藏》節目是由欄目組和首都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節目的導演設置了一個環節——砸贗品,是指將現場的收藏者自帶的寶物和遠在首都博物館的寶物進行對比。如果現場的寶物被專家鑑定為贗品,那麼就得由主持人親自將它們砸碎。

節目組誤判付常勇藏品,“贗品”被當場砸碎,後來雙方結果如何?

有人認為這一環節不太合理,因為出於各種不可抗力因素,專家們會存在誤判的可能,如果僅僅通過舞臺上簡短的時間就將一個“贗品”(有可能是誤判)判了死刑,那有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節目組誤判付常勇藏品,“贗品”被當場砸碎,後來雙方結果如何?

但是還是有不少的收藏者表示願意參加節目,付常勇就是其中的一位民間收藏者。節目錄制完畢之後,付常勇失去了自己的寶物,他不太相信節目組專家的認定標準,所以就四處尋找民間的鑑定大師,並作了相關檢測。結果表明,他的這一件藏品竟然是真的,

他認為當時由於節目組專家的誤判,才導致自己喪失了這樣一件價值連城寶貝。所以,不甘心的付常勇將節目組和主持人告上了法庭。

王剛在節目組”砸寶“

節目組誤判付常勇藏品,“贗品”被當場砸碎,後來雙方結果如何?

其實該節目在正式錄播之前,就已經和收藏者簽訂了兩份文書——《生死文書》和《藏寶人承若書》。

通過這兩份文書可以發現,付常勇個人在此之前是同意了節目組的相關規定的。所以屬於自願行為,而非節目組強行逼迫。其二,通過節目現場視頻可以看出主持人也曾多次向付常勇詢問是否要退出。當時付常勇彷彿沒有要退出的意思,所以即便後來自己的寶物因為誤判而遭到被砸毀的命運,也是屬於個人自願行為。所以,付常勇在將節目組和主持人告上法庭的那一刻,就註定要失敗了。最終,法院也沒有受理這份案件。

付常勇敗訴引思考

或許我們會覺得付常勇也挺無奈的。參加一檔節目,不僅賠了寶物,還浪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最後只落得一場空。這場案件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

節目組誤判付常勇藏品,“贗品”被當場砸碎,後來雙方結果如何?

首先,節目組的這一環節到底合不合理。我個人覺得是不合理的。這對於收藏者來說顯得過於殘忍。畢竟收藏者帶來的都是自己視若珍寶的物件。不管是真是假,是好是壞,也應該由收藏者自行處決。雖然節目組是經過收藏者的同意,但是還是免不了會有誤判的可能性存在。因為專家也是人,人不是萬能的,人的眼睛有沒有穿透術。雖然可以憑藉老道的經驗加以辨別,但還是無法排除因某個環節出問題而導致鑑定結果出現錯誤的現象存在。

節目組誤判付常勇藏品,“贗品”被當場砸碎,後來雙方結果如何?

其次,作為收藏者也應該要理智對待專家做出的評判。不能將結果一概而論,而是要多方面考量,多問幾家看看真假再做打算。即便贗品那也是自己的東西,雖然可能不會比以前更加珍愛它,但也應該妥善處理它。如果自己已經做了選擇,那就不能夠後悔了,因為這世上不能重來的事情太多了,既然已經回不去了,那就算了吧。

最終該欄目組的“砸贗品”環節也正式取消了。節目組一直在探尋辦節目的初衷是什麼。最後,他們獲得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去偽存真”,即真心實意幫助廣大民間藏友辨別寶物的真假。“砸贗品”的環節被廢除,個人覺得是一件正確的事情,畢竟對於“贗品”的處置權最終還是收藏者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