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人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天之道,很像張弓射箭啊。拉高了就放低些,低了就舉高些,拉的太滿了就鬆一些,力量不足就補足一些。天之道,把有餘的補給不足的;人之道,則不然,用不足的奉養有餘的。誰能用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呢?只有得道的聖人了。因此聖人有所為而不佔有,有成就而不居功,他不想彰顯自己的才能。

道德經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人之道

試試系統推薦的圖

老子的眼睛很犀利啊,把兩種現象觀察的很到位。

先說這個天之道。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這個道是個封閉的,循環的場,所有的一切,都遵循著勢能而自然平衡,水聚成海,雲騰而雨,一切都井然有序,看上去和諧完美,所以老子想以人道效法天道,讓社會秩序也能自然平和,願望是好的,但實操起來,難啊。

人是個奇怪的動物,對比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人的集體力量可以集中到什麼程度呢?可以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去,當然,資源也一樣,這樣能辦大事,當然,也能成大禍,大工程,需要集力,而戰爭,同樣的也是權力集中的結果。正是這個沒上限的集中,導致了人的慾望也沒了上限,這些集中的力量加之於一人,很容易讓人膨脹到不能自已,所以老子說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他對這個感到恐懼,這個力量實在是太大了。正面去看,有萬眾一心,有眾志成城,反面去看,有獨夫,獨裁,孰得孰失?老子寄希望於執掌權柄的是聖人,大家覺得靠譜麼,這不是看運氣麼?

道德經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人之道

天道的意象圖

再說下這個損益。天之道,就是說自然界中,能量是循環的,或損或益,總體是平衡的。人道中,這個損益並不平衡,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可能還會如此。但是大家不要認命,既然不平衡,那麼所有人都有機會爬上去,雖然很多時候機會渺茫,但努力的人,總會有機會的,天道無親,常佑善人,善人,這裡理解為努力充實自己,使自己更加有用於社會的人,當你變的更加有用,那麼那些東西(名利),自然就會來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得到了這些,挺好的。

最後一句,聖人做好事不留名。做小的好事不留名,可以做到名不顯,但是做了大的好事,很難不留下名字,又或者說,一直做好事,不管大小,也總會留下名字。至於留不留名,我認為不刻意就好,社會需要積極的道德模範去引領好的價值觀,即便本人不欲見賢,但是咱們可以主動的去宣揚啊,好人不應該默默無聞,應該受到大家的幫助讚揚,上面說到,人的力量可以集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這樣的風氣,何事不成?何功不立?

道德經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人之道

人之道,其實就是合作

結語:天道無親,人道可立,蒼穹之下,事在人為。


就到這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