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犯了錯誤就成了孫子?

路口看見交警訓走機動車道的電動車主:“來,來,來,說說為什麼攔你?你不知道這是機動車道嗎?這是你該走的路嗎?……”

電動車主滿臉羞愧地說道:“下次不會了。”任由交警指頭著批評。

電視劇裡的場景,警察抓住嫌疑人,大都是這樣說的,“說說吧,最近你都幹了什麼?;知道我們為什麼找你嗎?……”嫌疑人一通狡辯。

為什麼犯了錯誤就成了孫子?

再看看香港電影裡的鏡頭,警察攔到超速的車輛,先亮證件,然後說:“我們懷疑你超速駕駛,請出示駕照,並配合調查。”

為什麼犯了錯誤就成了孫子?

警察敲開犯罪嫌疑人的家門,先亮出各種證件:“我們是CID,有人舉報你涉嫌走私,請配合我們調查,這是逮捕令,你可以不說話,但你所說的每句話將會成為呈堂證供。”

並且在警局裡,警察沒有出示證件之前,犯罪嫌疑人是相當囂張的。

為什麼犯了錯誤就成了孫子?

對比兩方警察與當事人的態度。

香港警察先亮證件,並不要求當事人解釋;而內地的警察,卻不告訴當事人什麼事,讓自主動交代。

香港的當事人在沒有證據之前,理直氣壯;而內地的卻像龜孫子一樣,感覺任何權利都被沒收掉了。

這似乎跟小時候挨父母和老師的訓時的場景一模一樣。

人們從反覆發生的早期經驗中習得自己偏好的與人交往方式。文中與警察交往的方式,就是我們小時候與父母與老師的交往方式的再現。

記得小時候挨批評,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生怕再惹事端。一旦犯了錯誤,會低著頭,小心行事好幾天。當然,父母或老師看不順眼,也會挑毛病,找不是。

大多數人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的,犯了一個錯誤,整個人都被否定,所有權利被沒收。感覺呼吸空氣都是不被允許的。

為什麼犯了錯誤就成了孫子?

然而孩子在與父母或老師交往中,還會出現類似於懇求,軟磨硬泡等行為,並且時而會得逞。這也使得我們帶著同樣關係形成的預期與別人交往。

當事人也不是心甘情願的認罰,同樣會對警察軟磨硬泡,以求法外開恩。這都是小時候關係模式的複製。

在這樣的關係模式中,好像都得到了好處。權威一方得到了權利的慾望,另一方卻得到了實際的方便。

然而在這卻失去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最起碼的尊重——平等。

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多一些就事論事,錯了,不會被誅九族;對了,不額外給予。可能就少了一些裝孫子,裝大爺的人。

這是一個平等的社會,不要孫子,更不需要大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