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廉價的快樂填滿你的生活(原創)

人都是要有點追求的

人是被慾望驅使的動物,這是由基因決定的,有人說人類基因不斷髮展和進化唯一使命就是將自身的DNA要不斷地傳承下去。慾望當然不僅僅是吃喝玩樂,是一種廣義的慾望,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原始社會階段,人主要在前三個層次打轉,那個時候人類能夠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然後在部落內找到一點點愛和歸屬感,對於那個時候平均壽命比較低的人類來說,也就差不多了。

馬斯洛理論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在35歲之前,雖然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我主要還是奔波於學業,立業和成家,大多也在考慮前三個層次的需求,過了35歲以後,很多事情安頓下來了,就開始考慮贏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重要性了。現在的90後、00後包括西方很多年輕人沒有太多的生存的緊迫感,可能會更早考慮自我實現,但是我確實是在35歲以後,能夠有時間抬頭看世界,才開始考慮贏得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當然這並不代表低階段的需求已經得到了完全滿足。

不要讓廉價的快樂填滿你的生活(原創)

原始社會的人類主要完成物質需求

是否一定要有高階的精神追求?

我們不妨簡單地把追求分為生存和快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等需求,對於群居性的人來說,是為了滿足生存;愛、尊重、自我實現是為了追求快樂。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東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大意】

經常做善事,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好處,但是善德就像長在草叢中的東瓜,不知不覺一天天長大;

經常做壞事,表面上也看不出來,但德行就像院裡的積雪,陽光一照就會融化消失。

低層級的需求有個共性,它更依賴外物的支撐。人如果僅僅著眼於低層級的需求,就需要不停地依靠外物來供養自己,你需要每天吃飯,穿衣服,滿足生理需求;需要更加堅固的房屋來滿足自己安全的需求;需要更加緊密的關係和更大的權力增強自己的歸屬感。而且效用會遞減,譬如一開始粗茶淡飯,衣以蔽體就能滿足你,可是時間久了,你就發現需要吃得更好一點,穿得漂亮一些,心情才會明媚起來,如果控制不好,就會發展成慾壑難填,難以持續。

高層級的需求更加強調通過付出獲得精神愉悅。你希望獲得愛,你就付出感情或者讓自己變得可愛一些;希望獲得尊重,尊重別人同時提升自己的修為,讓自己更加值得別人尊重就行了;至於自我實現,更多地不是看你獲得了多少,而是你能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情,獲得社會的認可尊重,就能夠實現。顯然,精神追求更有可持續性,能長久地給你帶來快樂,並且與社會實現共贏。

天理路上甚寬,稍遊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慾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荊棘泥土。

【大意】

天下的道理就像一個寬敞的大路,只要人們略為用心探討,就會覺得無邊遼闊豁然開朗;

人的慾望就好像一條狹窄的小徑,腳剛踏上就會覺得崎嶇不平,稍不小心就把腳陷入泥潭中。

不要讓廉價的快樂填滿你的生活(原創)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近期全民宅在家,不知道大家過的怎樣?是躺著刷劇呢還是吃得渾圓體胖?當然也有很多人利用這個時間閱讀、學習,不斷充實、滋養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天天追劇,時間長了,就會覺得索然無味,精神空虛,不如放下那些廉價的快樂,至少不要讓廉價的快樂填滿你的隔離期,追求一點精神世界的快樂,會不會更長久一點?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關注我,支持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