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要成功,為什麼就不能是你?

1

最近有一個普遍現象,每當你鬥志昂揚地準備去做某件事的時候,身邊不少人都會持反對意見,並告訴你這件事如何困難,如何難做。

想要離職考研,會有人說你那麼大年紀就別再折騰了,萬一沒考上,豈不是很虧;想要離職創業,會有人會說創業是九死一生,況且現在大環境不好,還是安心工作吧。

每當你想要嘗試做某件事的時候,總會有人誇大困難,讓你望而卻步。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困難,而忽視了迷霧中所隱藏的機遇。

這個世界上無論什麼行業,總是有人賺錢,有人虧錢。

大多數人做電商都是虧錢的,只有少數人在賺錢;大多數人做實體也是虧錢的,只有少數人在賺錢。

的確,想要在任何一個行業裡有所成就,絕非易事。但顧及的太多,從而放棄自己想走的路,埋沒自己的天賦,未免也太可惜了。

總有人要成功,為什麼就不能是你?

正如亞馬遜掌門人貝索斯所說:“如果所有人都認可你的想法,那麼你可能不該去做這件事,因為這件事很可能已經有人去做了。”

找到一條特別的道路,讓你能夠實現自己特別的想法,同時又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或許這就是當下我們應該去做的事。

2

在這個世界上,20%的人佔據著80%的資源,而其餘80%的人只能去分剩下的那20%。

貧富差距逐漸兩極分化,這就是所謂的“二八定律”。

如果20%的精英想要永遠佔據鉅額的財富和資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讓剩下80%的人安分守己,為生活疲於奔命,沒時間思考。

相當於編織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把80%的普通人永遠鎖死在中下層,只有這樣,精英們才可以永遠站在金字塔的頂端。

總有人要成功,為什麼就不能是你?

紀錄片《我在香港的底層生活》中的一對夫妻,就是典型的例子。

白天要打理自己店鋪的生意,晚上還要出去做兼職,就算他們那麼努力,還是隻能住在十幾平方的出租房裡,申請公屋也是遙遙無期,買新房簡直天方夜譚。

每天起早貪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工作,不僅生活沒有得到改善,還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想想真是得不償失。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成為窮忙一族呢?

一位在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的學生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啟迪。

他平時沒課的時候,會經常到咖啡館或沙龍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們當中有某一領域的學術權威和富甲一方的社會名流。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才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人欺騙了。

那些人通常會把創業的困難誇大了,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嚇唬那些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這個世界上確實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但成功也絕非遙不可及。

總有人要成功,為什麼就不能是你?

所有的成功,都源於一個大膽的想法,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勇於去實踐它,成功就會與你不期而遇,這無關努力與否,天賦高低。

正如足球名將中田英壽說的那樣:“努力?不存在的。努力是做討厭的事情才會用的詞語。”

3

小米的創始人雷軍曾經說過:“機會永遠在危險之中,當所有人都倒下了,你還能半跪著,機會就是你的。”

以前的國內手機市場,幾乎被海外品牌所壟斷。

而國產手機質量差,返修率高,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國產手機的未來,國產手機也成了“山寨機”的代名詞,沒有哪個企業願意投入資金去研發,打造自己的品牌。

但也就是在外界的一片質疑聲中,小米誕生了,用過硬的質量和超高的性價比迅速佔領了國內手機市場,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僅用了8年時間,就成為了世界500強企業,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進入世界500強京東用了18年、阿里巴巴用了18年騰訊用了14年、華為用了23年。)

總有人要成功,為什麼就不能是你?

由此可見,偉大的事業在萌芽階段都不被看好,在將信將疑中成長,最終在眾人的驚歎聲中開花結果。

學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輕信其他“失敗者”的干擾,確定目標並堅持到底,就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今日簡史》一書中提出,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正在顛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分配方式,數據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資源。

在一個信息爆炸卻多半無用的世界裡,清晰的見解就是一種寶貴的力量。對於關乎人類命運的種種議題,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書中沒有並沒有給出具體答案,而是引發了我們進一步的思考。

總有人要成功,為什麼就不能是你?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就能幫你完成目標。但反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科技就會很容易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你的生活,讓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被操控著。

生命就像一塊木頭,既可以熊熊燃燒,也可以慢慢腐爛,這完全取決你自己。

人生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能夠找到自己、接納自己並堅持自己,為自己的夢想奮力一搏,才算不負此生,而不是在該奮鬥的年紀,做一個只會轉發錦鯉的“樂天派”。

作者簡介:洛夏,文字實踐者,和你一起,去發現更大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