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要成功,为什么就不能是你?

1

最近有一个普遍现象,每当你斗志昂扬地准备去做某件事的时候,身边不少人都会持反对意见,并告诉你这件事如何困难,如何难做。

想要离职考研,会有人说你那么大年纪就别再折腾了,万一没考上,岂不是很亏;想要离职创业,会有人会说创业是九死一生,况且现在大环境不好,还是安心工作吧。

每当你想要尝试做某件事的时候,总会有人夸大困难,让你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困难,而忽视了迷雾中所隐藏的机遇。

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行业,总是有人赚钱,有人亏钱。

大多数人做电商都是亏钱的,只有少数人在赚钱;大多数人做实体也是亏钱的,只有少数人在赚钱。

的确,想要在任何一个行业里有所成就,绝非易事。但顾及的太多,从而放弃自己想走的路,埋没自己的天赋,未免也太可惜了。

总有人要成功,为什么就不能是你?

正如亚马逊掌门人贝索斯所说:“如果所有人都认可你的想法,那么你可能不该去做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很可能已经有人去做了。”

找到一条特别的道路,让你能够实现自己特别的想法,同时又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或许这就是当下我们应该去做的事。

2

在这个世界上,20%的人占据着80%的资源,而其余80%的人只能去分剩下的那20%。

贫富差距逐渐两极分化,这就是所谓的“二八定律”。

如果20%的精英想要永远占据巨额的财富和资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让剩下80%的人安分守己,为生活疲于奔命,没时间思考。

相当于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把80%的普通人永远锁死在中下层,只有这样,精英们才可以永远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总有人要成功,为什么就不能是你?

纪录片《我在香港的底层生活》中的一对夫妻,就是典型的例子。

白天要打理自己店铺的生意,晚上还要出去做兼职,就算他们那么努力,还是只能住在十几平方的出租房里,申请公屋也是遥遥无期,买新房简直天方夜谭。

每天起早贪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工作,不仅生活没有得到改善,还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想想真是得不偿失。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穷忙一族呢?

一位在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的学生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迪。

他平时没课的时候,会经常到咖啡馆或沙龙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当中有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富甲一方的社会名流。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才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人欺骗了。

那些人通常会把创业的困难夸大了,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吓唬那些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这个世界上确实没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但成功也绝非遥不可及。

总有人要成功,为什么就不能是你?

所有的成功,都源于一个大胆的想法,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勇于去实践它,成功就会与你不期而遇,这无关努力与否,天赋高低。

正如足球名将中田英寿说的那样:“努力?不存在的。努力是做讨厌的事情才会用的词语。”

3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机会永远在危险之中,当所有人都倒下了,你还能半跪着,机会就是你的。”

以前的国内手机市场,几乎被海外品牌所垄断。

而国产手机质量差,返修率高,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国产手机的未来,国产手机也成了“山寨机”的代名词,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投入资金去研发,打造自己的品牌。

但也就是在外界的一片质疑声中,小米诞生了,用过硬的质量和超高的性价比迅速占领了国内手机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仅用了8年时间,就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进入世界500强京东用了18年、阿里巴巴用了18年腾讯用了14年、华为用了23年。)

总有人要成功,为什么就不能是你?

由此可见,伟大的事业在萌芽阶段都不被看好,在将信将疑中成长,最终在众人的惊叹声中开花结果。

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轻信其他“失败者”的干扰,确定目标并坚持到底,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今日简史》一书中提出,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里,清晰的见解就是一种宝贵的力量。对于关乎人类命运的种种议题,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没有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而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总有人要成功,为什么就不能是你?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科技就能帮你完成目标。但反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科技就会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让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被操控着。

生命就像一块木头,既可以熊熊燃烧,也可以慢慢腐烂,这完全取决你自己。

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找到自己、接纳自己并坚持自己,为自己的梦想奋力一搏,才算不负此生,而不是在该奋斗的年纪,做一个只会转发锦鲤的“乐天派”。

作者简介:洛夏,文字实践者,和你一起,去发现更大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