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把“積蓄”變成“房產”?一個知情人的話把我驚醒了?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的財商教育,錢生錢是最快也是最好的理財方式。

從人生規劃的角度,我們無論怎樣努力,如果不會理財,如果沒有資產,那麼基本上就會是一個一直奔波的勞碌命。所以,現金資產和固定資產是我們資產配置的一種方式。現在金融市場低迷而且不規範黑幕的情況下,假如手裡有現金資產,多做些調研,投資地產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我在2000年左右,曾指導過兩個手裡有些現金的年輕人。一個不聽勸,回老家農村蓋了七八間的一個大院子;一個在深圳關外邊緣買了房子付了首付,一直很艱苦的供房;到這個階段,兩個人的財富差別就出來了,一個辛辛苦苦這兩年在老家縣城買了房(還好趕上深圳坪山的開發也去買了一套房現在供著也已經200多萬的價值啦),另一個把資金拿出來在老家市區裡給老人們買了兩套房,資產已經是近千萬的差別了。

當然,我們現在可能是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但從那麼多人盼著房子跌下來,國家領導也講話控制房價,房價也沒有飆升亂漲,漲漲跌跌起起伏伏,說明投資環境比較正常了。

所以,不要總叫著炒房怎麼怎麼的。你把這些人叫做投資人感覺一下,這些個投資人基本是把握趨勢很準的。你賺了吆喝,他賺了資產。

你說,有價無市,是的,可能是買的人少了,但另一方面,價格不合適賣的人也不多了;你說的市場,他考慮的是增值。如果一直在增值,哪怕比較慢,因為沒有好的投資品類,作為投資者當然也是不會出手的。

我一直覺得,這類問題是投資問題。我們金融市場不發達,投資品類太少了,所以,房子就成為了衍生投資品,成為硬資產,這應該是中國特色。

其實,我還是建議能買得起房的,篩選一下自己的城市、老家的房子,最好的主打新房去買一套。現在看著貴一些,供樓也會很辛苦,但你想著這是投資,是零存整取,而且,還是所有投資品類中增值最快的,過上五年八年,再看看自己的選擇,我們就會感謝現在的投資了。

為什麼說是投資問題,還有個因素是通貨膨脹率。我們工資上漲和賺錢,基本上是跑不過經濟發展的通脹的。20年前100元是什麼價值?現在100元又是什麼價值?但是,20年前房子什麼價,現在又是什麼價?

那些每個階段叫著不讓你買房的人,可都是自己買了房,究其實質,不過是熱鬧一場為了賺眼球和點擊率;而大眾天天嚷嚷跌了跌了,我們見過熙熙攘攘的大眾們賺過錢嗎?不理性,不會思考,人云亦云是最大負資產,而投資講究的恰恰是耐心和理性。

目前階段,如果市場冷清,逆向思維角度,也許是考慮進入的好時候哪?反而,人人都說自己買房賺了大錢的時候,倒要警惕哪!

該不該把“積蓄”變成“房產”?一個知情人的話把我驚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