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季度經濟學人問卷調查:貨幣財政“雙鬆”,政策“底線”面臨重新定義

2020年一季度經濟學人問卷調查:貨幣財政“雙松”,政策“底線”面臨重新定義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實習記者 倪婉如 疫情影響是外部性、短期性衝擊,但是面對全球金融和經濟的波動,中國經濟在擴內需、保就業之外,將要面對更加嚴厲的考驗:供需缺口的彌補不及時,就會讓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中國對經濟增長目標可能會給出更為實際的考量標準,宏觀政策也將重新梳理“底線思維”,關注就業和企業生存。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偏松的貨幣政策的“雙松”政策之下,“新基建”會承擔起投資引導功能,民生託底政策力度加大,房地產繼續落實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再推進一程。

經濟學人調查由《經濟觀察報》發起,每季度進行一次。受訪者包括投行、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權威經濟學家。本期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5份。

底線思維

2020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货币财政“双松”,政策“底线”面临重新定义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多,一季度經濟的增速會對全年經濟增速造成多大拖累?本次問卷調查顯示,45%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GDP會在-5%以下,35%認為是在-5~0%這一區間;40%認為2020年全年GDP增速在3%-4%。

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在-5%以下,如果全年經濟的增長目標還設定在5.5%-6%這一區間,就意味著後面三個季度經濟的平均增速要達到7.5%-9%以上,那麼就要認真考慮,如果依據這樣的經濟增速來設定經濟增長路徑,產生較大的後遺症如何應對。

“在超級疫情衝擊下,未來還面臨高度不確定性,應當從過去保增長的數字目標,轉向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內涵的底線管理。”劉元春說。

劉元春認為這次的底線管理,要有三個“底”:必須保證疫情不再出現反覆;復工復產階段要防止出現經濟循環的再停擺;要把“保就業”和“保民生”放在底線管理的核心地位。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一季度經濟增速會下降6%(2019年四季度GDP增速為6%),較為樂觀的估算是,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在5%左右,三四季度約6.5%左右,2020年全年經濟增速為3.5%左右。

疫情對整體經濟來說,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影響是經濟預期發生了改變。

本次調查顯示,儘管45%的經濟學家認為2020年會是本輪經濟的底部,但對經濟觸底的時間至少向後推遲了一年:在那些認為經濟尚未見底的經濟學家中,有41%認為觸底時間在2021年上半年,35%認為是在2022年下半年。不過,“高質量經濟”的直觀指標併為發生改變,產能利用率(佔比32%)、能耗(27%)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標,而經濟增速這個過去的“硬核”指標則只佔了10%的比例。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表示,現在要重點關注的是就業,這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一個經濟穩定指標。交通銀行金研中心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建議,今年不是設定GDP增長目標,而是應以就業指標代替。

對於當前的經濟來說,就業、投資、物價與宏觀政策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加複雜,與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通過貨幣政策來調節國內物價的操作路徑相比,貨幣政策被賦予了更多的任務,而物價則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就表示,豬肉對物價的影響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目前的豬肉供應端應該引入資本來進入到養殖行業,今年的糧食安全保障工作也要壓實屬地責任。

本次調查顯示,豬肉價格對CPI的影響因素佔到了54%,68%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半年豬肉價格會趨穩回落。

如何理解“新基建”

2020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货币财政“双松”,政策“底线”面临重新定义

投資被看作是托住2020年經濟的重要力量,但如何理解“新基建”,“新基建”到底要怎麼做,則仍有討論空間。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基建”,重新定義了基礎設施建設,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寫進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就多次呼籲,現在應該充分藉助“新基建”來實現託底經濟的目的,而不是畏於此前“4萬億”的負面影響而猶豫不決,中國要及時啟動“非常之策”的應對方案,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其重點,就是有力度地擴大有效投融資。

賈康強調,“新基建”不是“4萬億”,這次的“新基建”強調的是與新經濟、新技術發展前沿——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開發與運用緊密結合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會吸取上兩輪金融危機期間的投資經驗;在資金來源上,政府債務資金、產業引導基金等會跟ppp等機制創新相結合,注重新的投融資模式。

本次調查顯示,48%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會降至-20%,32%認為2020年全年固投增速為3-4%。從投資領域看,76%會集中在大型基礎設施的投資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疫情之下2020年製造業投資何時回到正常水平,經濟學家的判斷是要等到下半年,46%認為是在三季度,37%認為是在四季度。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營商環境中心主任劉哲認為,“新基建”的作用並不在於補“硬缺口”,而是抓住疫情期間互聯網的替代性增長和創新性增長的契機,加快互聯網對工業領域的滲透率和賦能作用,加快推進產業的“軟轉型”。

“中國正處於從舊動能向新動能轉型的關鍵時期,無效的投資會形成新的過剩產能,只有有效投資才能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劉哲說。

拉動經濟的另外兩駕“馬車”外貿和消費也難以樂觀,58%的經濟學家認為進出口增速會回落至-15~10%;26%認為消費增長為-15%,影響消費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佔比51%。

今年的就業壓力已經不言而喻,在4.43億城鎮就業存量中,餐飲、旅遊、娛樂、部分製造業等行業會有約600萬人失業。同時,新成長勞動力會超過13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約874萬人,中職畢業生478萬人。

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也快速傳到而至,中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做了一項測算,外貿對國內名義GDP的拖累可能在1-2.1個百分點,疲弱的外需會影響到800-1500萬人的就業。重陽投資總裁王慶表示,應該儘快出臺對沖外需影響的扶持政策。

失業對收入的影響,現在又與房價緊緊關聯。

2016年以來中國居民持續借貸購房,家庭槓桿率上升速度加快且處於較高水平,處於中低水平的60%的收入群體的負債包括民間借貸與可支配收入比明顯高於40%的中高收入群體。而受疫情衝擊最嚴重恰恰主要是在餐飲、旅遊、娛樂、物流、製造業等中小微企業就業的中低收入群體。

本次調查顯示,73%的經濟學家認為疫情不會造成房價大幅下跌,68%認為2020年一線城市房價會基本持平,70%認為三四線城市房價會出現5%~10%的下跌;與此同時,55%認為2020年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會有所放鬆。

申萬宏源證券固定收益融資總部副總經理、清華大學研究員範為就坦言,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房地產的融資和債務問題,近期債券市場尤其是美元債動盪已經顯現出房地產行業的信用風險,房地產企業存量債務到期償還也會給房企帶來較大的現金流壓力。

“如果今年五六月份債券到期,而房地產融資發債政策沒有放鬆,這對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性現金流會形成較大的壓力。”範為說。

宏觀政策再臨大考

2020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货币财政“双松”,政策“底线”面临重新定义

如果當前的流動性是夠用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要實現經濟穩住,如何發力這是不同以往的考驗——就業、金融、企業經營困難、外部風險傳遞,這幾個問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但又不能顧此失彼。

本次調查顯示,74%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流動性較為寬鬆,穩經濟還是要更多依靠財政政策在資金流上向基建傾斜,貨幣政策主要以保證流動性為主;財政政策的發力點還是基建投資(38%)、減稅降費(38%)、適度增加地方債(25%)。

在對2020年的降息、降準的判斷上,52%的經濟學家認為降息1次,35%認為會降息2次;42%的經濟學家認為會降準3次,29%認為降準4次。

“應對疫情衝擊應主要依靠財政政策,通過減稅降費、擴大支出支持企業、居民和部分地方政府度過難關,同時要防範和化解部分市縣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祝寶良說。

本次調查顯示,53%的經濟學家認為2020年的地方債務風險會凸顯出來,目前債務風險最大的則是民營企業(佔比50%),地方債務風險佔比38%。而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資渠道就是依靠發行地方債券,佔比59%,銀行貸款只佔整體融資的23%。

不過,中國反洗錢中心前副主任柴青山認為,要託社會保障的底,但也要讓企業繼續出清,在疫情之下的投資真正能創造需求還需要時間檢驗,目前中國企業的槓桿率、地方財政的負債率都比較高,貨幣和財政的刺激政策要慎之又慎。

“今年提高赤字率是必然的,今年至少是3%以上,不排除多一些到3.5%左右。當然,赤字率本身有不同的口徑,這個賬到底怎麼算,還得具體來討論。”賈康說。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發現,比起關注失業,美國更加關注企業壓力,尤其是現金流的壓力,同時美國家庭部門的整體槓桿率不高,家庭債務比例以及從危機前的100%降到了70%。

“美國勞動力市場較為靈活,企業能夠及時根據經濟情況做出調整,這也是資源配置高效率的體現,低失業率但是經濟增長也緩慢,這也不是一件好事情。”張文朗說。

海通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認為,激發企業投資原因,是要讓企業看到需求回升。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表示,激發企業投資,還要通過提升收益率、產權激勵來實現。

風險共振

2020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货币财政“双松”,政策“底线”面临重新定义

目前,世界各國疫情仍處於快速擴散期,各國政府採取隔離措施,經濟活動出現停滯狀態。但疫情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怎樣影響,看法不一致。樂觀者認為,疫情對經濟影響是短期衝擊,世界經濟會出現衰退,但不會發生大蕭條和金融危機,主要發達國家從三月份開始,出現兩個季度負增長,全球經濟低於2%(國際貨幣基金定義全球經濟低於2.5%為全球衰退),比上年減慢1個多百分點。悲觀者認為,在全球經濟處於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風險的背景下,疫情會嚴重衝擊實體經濟並導致金融危機,甚至出現大蕭條,全球經濟出現1%左右的負增長(高盛預測-1%,J.P摩根預測-1.1%),大大慢於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時-0.1%的水平。

外部金融市場動盪引起的一個擔憂是,全球經濟會不會因為金融風險而再次陷入全球性的衰退?45%的經濟學家認為會衰退,39%表示不好說,只有16%認為不會。

本次調查顯示,美股熔斷對A股的影響較大,波動會增加;63%的經濟學家認為2020年A股在2500-300點;看好的投資品種是黃金(佔比45%)、股票(25%)、債市(19%)、美元(8%);具體看美元,42%的認為今年基本平穩,26%認為會略有回升;而對美國經濟,87%認為繼續回落。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金融體系的核心是銀行系統,資產價格波動會引發金融危機,主要路徑是通過損傷銀行資產負債表來讓銀行體系失穩,而這方面的風險目前看起來仍然可控。

另外一層風險,則來自於中國的宏觀政策如何應對經濟與金融的風險共振。

本次調查顯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外部風險(63%),其次是民企融資受限(22%);半數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的金融風險仍然是外部金融動盪;此外就是相關政策導致操作失誤,佔比26%。

與此同時,2020年操作難度最大的分別是週期問題與轉型問題如何統籌(佔比42%)、對新問題有預判(36%)、政策保持定力(19%)、貨幣與財政政策配合更加緊密(3%)。

沈建光表示,要應對全球金融及經濟波動,中國要保持逆週期政策力度,同時支持中小企業以提振內需。中銀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周景彤也認為,應該多措並舉來擴大內需。

“針對中小企業,應該切實有效地降低經營成本。”姜超說。

祝寶良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全面性、綜合性目標,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只是其中個別指標。按照25個量化指標測算,中國已基本實現了全年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20年要對照相關有差距的定量指標,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

2020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货币财政“双松”,政策“底线”面临重新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