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陪越糟糕?因為,你的陪伴沒有“走心”,只感動了自己

孩子越陪越糟糕?因為,你的陪伴沒有“走心”,只感動了自己

一、陪伴流於形式,反而傷害了孩子

自從高考成績出來後,樓上的李姐就開啟了“哭爹喊娘”模式。每天不是在家裡咆哮,就是跟鄰居們訴苦,因為,她望子成龍的夢想失敗,兒子小燁連本科線都沒夠著。

剛開始,鄰居們還對李姐報有同情,見面就安慰她幾句,可隨著李姐越來越像“祥林嫂”,人們開始對她避之不及。

我們兩家樓上樓下,關係一直不錯,我不好直接避開她,所以接收到的負能量也是最多的。

“這幾年,為了他,我連一部電視劇都沒追過,跟同事聊天我都找不到話題……”

“我每天從眼睛睜開就開始考慮怎麼給他加點營養,晚上他不睡我從來不敢睡,好幾次都困得趴書桌上睡著了……”

“他剛出生時,人們都說他天庭飽滿,將來絕對是可造之才,我也覺得是這樣沒錯,可是你看,他現在連個本科線都沒有給我考上,他以後可怎麼辦啊……”

偶爾,李姐在跟我們吐槽的時候,小燁會恰好從旁邊走過。快20歲的大小夥子,一點精神氣也沒有,頭垂得低低的,跟我們打完招呼就走,對李姐連句“媽”都不叫。

可是,我明明記得,三歲之前的小燁,天真活潑,彷彿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期待。鄰居們私下八卦,提起小燁都覺得可惜,畢竟,小燁的用功程度,李姐天天拿大喇叭傳播一次。只是,不知道這一切該怪誰?

怪誰?當然怪小燁的媽媽李姐。看似她對兒子付出最多,“陪”得最紮實,實際上,李姐的整個陪伴,只是為了感動自己,流於形式,反而傷害了小燁對學習,甚至對人生的積極性。

不信,我來給你分析分析。從李姐的抱怨詞中,我們至少可以提煉出三個關鍵信息:

1.李姐的陪伴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因為她有怨恨

2.李姐的陪伴是不走心的,因為她常常不小心睡著

3.李姐的陪伴是伴隨著“望子成龍”期待的

我國著名心理學者李雪認為,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對方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並願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才是真正的陪伴。

顯然,李姐並沒有對小燁做到“真正的陪伴”,而這種低質量的陪伴,反而傷害到了兒子小燁。

孩子越陪越糟糕?因為,你的陪伴沒有“走心”,只感動了自己

二、沒有“全情”投入的陪伴,不如不陪

在《窮爸爸 富爸爸》裡有一句話這樣說: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在以前,照顧小孩不過給他吃飽穿暖,保他四季平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照顧”也衍生出了新的內涵。除了養他長大,還要讓他心靈健康,人格健全。於是,父母們開啟了自己的“陪娃之旅”。

可惜,太多的父母不懂高質量陪伴的意義,只單純為了“陪”而“陪”,反而讓孩子找不到歸屬感和安全感,甚至喪失自信。那麼,要實現高質量陪伴,應該避開哪些低質量陪伴的雷區呢?

(一)只單純陪,你做你的,我玩我的

前段時間,新聞曝出許多令人心痛的案例,母親帶著孩子去玩水,孩子已經溺亡,而母親卻渾然不覺地在一旁玩手機。拋開對“低頭族”的討伐,單論母親對孩子的陪伴,稱得上不稱職吧。

當然,上述案例只是個例,但血的代價仍然提醒我們,陪伴孩子,不能孩子玩孩子的,你玩你的。

孩子越陪越糟糕?因為,你的陪伴沒有“走心”,只感動了自己

(二)與孩子互動敷衍了事

帶孩子下樓玩的時候,總會遇到這樣的父母,不管孩子問他們什麼問題,他們的回答都是嗯嗯啊啊,或者避而不談,或者乾脆裝聽不見。起初我以為他們是不知道怎麼回答,後來我才發現,他們是覺得孩子的問題幼稚,懶得回答。

可是,孩子是最敏感的,客體關係心理學說,“哪怕是嬰兒,都能對父母的心理活動及其情緒保持極其敏感的感知能力”。父母的敷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所喜愛,他們會因為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而患得患失,不夠自信。

父母的參與度,其實就是對孩子的接納和尊重度,是愛孩子的最高體現。

(三)對孩子期望過高,陪伴的目的性太強

在描述親子關係時,網上曾經出現過一段很有趣的話:有一種鳥,自己飛不起來,就下個蛋,讓下一代使勁飛。無可否認,我們身邊有著太多這樣的父母。他們在陪孩子時,目的性很強,總覺得不能讓孩子單純地傻玩,玩的時候也要學到點什麼。

所以,他們自作主張帶連話都說不順溜的孩子去博物館,去航天城,以為只要早飛,笨鳥也能成為老鷹。實際上,對於小孩子來說,根本沒必要那麼早進行學習。彼時,他需要的更多的是心靈的陪伴,只有他感覺足夠安全時,他才會把精力轉向其他方面,也才會有興趣探索其他奧秘

孩子越陪越糟糕?因為,你的陪伴沒有“走心”,只感動了自己

(四)為了“做個好父母”而陪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陪孩子並不是因為愛孩子,只是囿於社會上“好父母”的枷鎖,在以“好父母”的標準被迫陪孩子。可是,這樣的心不甘情不願,很容易因為孩子某件事做得不好出現

逆反效應,激發父母心中的委屈。

甚至,有時候心情實在糟糕,無法陪孩子,但也會因為要做個“好父母”,而硬著頭皮去完成“陪孩子”的“任務”。殊不知,父母的負面情緒,會直接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認知。

所以,如果做不到高質量地陪伴孩子,不如不陪。並且,我們還應該知道,陪伴是雙向的,你在陪孩子,孩子也在陪你,如果無法做到同時享受時光,吃虧的不只是孩子。

三、這四個方法,教會你如何“高質量地陪伴”

現在有一個詞很火爆,叫“隱性失陪”,指的是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

所以你看,陪≠陪,高質量地陪,更重要。

那如何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呢?我推薦你以下四種方法:

(一)試一試猶太人的精英教育法——“海沃塔”

“海沃塔”是什麼呢?布蘭迪斯大學曾對此做過系統研究,認為它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包含有三個核心練習,即:傾聽與表達、探索與聚焦、支撐與挑戰。其關鍵在於,父母不評判的接納和父母的參與度。

孩子越陪越糟糕?因為,你的陪伴沒有“走心”,只感動了自己

簡單來說,海沃塔就是與孩子有意識地聊天,注意,是“有意識地聊天”。在這段聊天裡,父母與孩子會就某個明確的目標進行有內容、有邏輯的“頭腦風暴”。父母將孩子看做平等的個體,注意傾聽,鼓勵表達,而這種關注孩子本身,又教會孩子尋找解決方案的陪伴方式,不僅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還能改善親子關係——因為,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

舉個例子:張麗家將吃飯時間作為“海沃塔”時間,孩子們可以邊吃飯邊就某個比如“本週的週記可以寫些什麼內容”進行頭腦風暴。此時,張麗和丈夫只做適時引導,不阻攔,不批判。海沃塔時間之後,孩子們不僅解決了問題,還感受到了父母的關注,一舉兩得。

(二)臺灣親子陪伴“123”法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臺灣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發現,每天與孩子“123”地高質量互動一次,比長時間漫無目的膩一起強百倍

“123”法則指的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與孩子做讀書、遊戲、聊天中的其中任意一件事。

美國心理學家埃爾凱認為,早期的閱讀訓練對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腦科學研究也證明,孩子的聽、說、讀、寫各神經中樞的形成,主要發生在孩子三歲以內。所以,陪孩子讀書,越早越好。

孩子越陪越糟糕?因為,你的陪伴沒有“走心”,只感動了自己

(三)父母的“耳濡目染”,勝過千遍的“耳提面命”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曾說過,“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我見過對孩子陪伴最高級的做法,來自於我的閨蜜小南。她是個職場女性,但平時愛看書,偶爾還會寫點東西。每天晚上陪孩子做作業時,小南總是靜靜地坐在一旁看書,比兒子還要認真。有時候也會碼會字,但為了不影響孩子,她選擇了手寫。

等兒子寫完作業,她會把自己寫的東西拿給兒子看。小南極擅長寫微小說,編排的故事精彩又意猶未盡。她兒子每次看完,都很震撼,不只一次表示自己將來也要當個作家。並且,在小南的指導下,他真的寫出了好幾篇小說,我拜讀過,雖然文筆有點稚嫩,但文風已經別具一格。

在小南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小南的兒子看起書來也十分認真,還養成了隨看隨記的閱讀習慣。小南說,她從來沒有直接給兒子提過學習要求,但兒子就是能主動完成,好像根本不用大人操心。事實上,小南可以如此省心,就是因為在她的耳濡目染下,孩子已經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孩子越陪越糟糕?因為,你的陪伴沒有“走心”,只感動了自己

(四)適當放手,給孩子空間

也許會有父母認為,陪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會越幸福。事實上,高質量的陪伴離不開適當的留白,偶爾也要學會放手,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這世界的奧秘。那種無時無刻不將孩子綁在身邊的父母,裹挾著孩子的自我,其實無異於一種扼殺。

中國的父母,學會放手,放棄控制,是畢生要學習的功課。

我們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有義務為他們做正確的引導。既然陪吃、陪喝、陪玩、陪讀一條龍了,何不質量再高一些,免得留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