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修 鞋 匠 郭 婶

采访郭婶是在猜年龄中开始的:“大婶,今年有六十了吧?”

“哈哈,我今年已经七十多了”爽朗的笑声一下子把我与她两个陌生人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郭婶是吉州区樟山镇圩上修鞋的“元老级”人物。改革开放初期,30来岁的郭嫂就自学成才学会了修鞋,年轻时的她很漂亮,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从她的脸型和高大的身材还是可以想象出她年轻时的模样。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修孩子(鞋子)啰”郭婶每天一大早就挑着修鞋担子进村了。修鞋匠在那个时代并不算特别的行当,由于手艺没有“秘密性”,所以樟山镇的修鞋匠也很多,但郭婶的生意却出奇的好,常常是踩着朝霞去披着星光回,每到一个村庄就要呆上一整天。郭婶告诉我说,那时修补最多的就是解放鞋,补一个破洞收五分钱。

那是个同质化的时代。我的记忆里,的确良、卡其布就是国人的标配。而能穿上绿军装、绿军裤、解放鞋,如果再有顶绿军帽,那就是遭同学嫉妒的对象,“抢军帽”一度成为学生打闹的最大热趣。但凡有谁能穿上一双“回力鞋”,那简直就是人群中的“大哥大”、校园里的“时尚腕”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时代变了,我们的活也少多了。”郭婶从过去的辉煌里回到了现实,话语之中有些伤感。原来镇里有那么多的修鞋匠,现在大都转行了,坚持着的就她和另一个老嫂子。现在她们也不进村吆喝了,因为喊破了嗓子也补不了几双鞋,所以镇里建好菜市场后,她们就各占市场一边,每天守在圩场里“等鱼上钩”但即使这样,她们的生意也难以为继,郭嫂最惨淡的记录是一天只修了一双鞋,收入4元。

“解放鞋”“绿军装”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即使郭嫂的手艺很好,补鞋、钉掌、换底统统都会,但现在的人鞋子稍微坏了一点,就毫不吝啬的扔掉,乃至自己的孙儿孙女也是如此。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虽然你穿着AJ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双缝缝补补的旧鞋!

“再补几年我也要‘退休’了”是啊,有些传统技能退出历史舞台也是正常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热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念,留下一份记忆,也能温暖一个时代的梦境。不要把我的名字写在文章里”临行前,郭嫂一再交代说。平凡的人平凡的手艺,也许回归最自然的状态才是她们理想的生活。 (原创文章)@故人初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