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IMF預測全球經濟萎縮堪比大蕭條時期


肺炎疫情:IMF預測全球經濟萎縮堪比大蕭條時期

IMF預計中國的情況將好於歐美。中國疫情在第一季觸頂後,企業活動正在逐步恢復,2020年經濟預計將增長1.2%

4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稱,新冠肺炎情將引發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五天後IMF公佈《2020年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今年全球經濟總量將萎縮3%。


根據這一預測數據,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幅度將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作為對比,金融危機造成2009年全球經濟總量萎縮0.7%。


根據IMF的測算,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損失將達到9萬億美元,規模相當於一個日本加一個德國的經濟總量,兩個國家分別是全球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


從“大蕭條”到“大封鎖”


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預測總監阿加塞·德馬雷(Agathe Demarais)向BBC中文表示,IMF的最新預測(全球萎縮3%)與經濟學人智庫的最新預測大致相符。新冠疫情爆發前,經濟學人智庫預計今年全球實際GDP增長乏力,為2.3%。但疫情改變遊戲規則,現在的預計是今年全球經濟總量將萎縮2.5%。

肺炎疫情:IMF預測全球經濟萎縮堪比大蕭條時期

如果疫情的影響拉長到今年第三季度,IMF預測可能將造成破產及長期失業的“傷痕效應”,全球經濟將可能進一步萎縮3%。

三個月的時間,經濟學人智庫對全球GDP增速的預測從2.3%到-2.5%,IMF的預測也從頗為樂觀的3.3%變為-3%。


新冠疫情對經濟影響快速展現,格奧爾基耶娃形容“以閃電般的速度和我們記憶中從未見過的規模”,擾亂社會和經濟秩序。


“就在三個月前,我們還預計2020年我們有160多個成員國的人均收入將實現正增長,”格奧爾基耶娃表示,“而今天,這個數字顛倒過來了,我們現在預測,今年將有170多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出現負增長。”


三個月前,中美貿易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全球經濟出現向上復甦跡象。


2月,疫情最初在中國爆發,經濟學家經常將其與17年前的非典(SARS)對比,擔心疫情對中國消費領域造成巨大破壞。


3月開始,疫情在全球擴散,美股多次歷史性熔斷。疫情對經濟的打擊,開始與12年前的金融危機對比。G20也推出與當年如出一轍的救助方案。


3月末到現在,疫情繼續蔓延,美國單週失業人數連創新高,全球經濟的困境已開始與19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相提並論。


新興市場國家格外脆弱


經濟危機下,消費減少,工廠開工率相應降低,意味著當地工人會被減薪,甚至辭退。他們收入受到影響,會進一步減少需求,降低消費。經濟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對於新興市場國家而言,這種打擊尤甚。因為全球市場動盪時,投資者通常會首先退出新興市場。


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投資者已經從這些經濟體撤回大約1000億美元資金,是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同期撤資規模的三倍多。


海外發展研究所(ODI)經濟學家拉加(Sherilynn Raga)解釋,流入的錢少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就會表現不佳,通常會進一步導致貨幣貶值。貨幣貶值可能意味著生活成本上升。


這些國家不僅面臨外資大量流出,還面臨疫情“封鎖”後的經濟停頓,雙重打擊下財政狀況可能吃緊。


為了援助脆弱的經濟體,IMF及世界銀行敦促中國等債權國暫時停止收取雙邊貸款的償債支付。IMF本身也做好準備,部署1萬億美元的放款能力。


發達國家日子也不好過

肺炎疫情:IMF預測全球經濟萎縮堪比大蕭條時期

格奧爾基耶娃稱,新冠疫情引發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歐洲和美國疫情嚴重,在IMF的預測中經濟總量也將大幅萎縮。


疫情嚴重的意大利和西班牙GDP預計分別萎縮9.1%和8.0%,德國和法國經濟總量預計分別萎縮7%和7.2%。


整個歐元區的經濟總量將萎縮7.5%,美國則稍好,但預計今年萎縮幅度也達到5.9%。


英國對本國經濟的預測更糟。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表示,該國經濟總量今年或萎縮13%,為三個世紀以來最嚴重萎縮,公共借款將飆升至二戰以來最高水平。


相比之下,IMF預計中國的情況將好於歐美。中國疫情在第一季觸頂後,企業活動正在逐步恢復,2020年經濟總量預計將增長1.2%,不過也遠低於疫情爆發前估計的6%。


雖然主要經濟體都推出天量的救助計劃,但是也埋下隱憂。


德馬雷表示,如果遏制疫情的努力使發達國家的財政收入枯竭,公共開支大幅增加,可能會引發主權債務危機。而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在疫情爆發前財政狀況已然堪憂,這使情況更加複雜。


天量的救助計劃使財政赤字大幅增長,之後政府不得不把更多財政收入用於償還債務和利息,影響長遠發展,形成危機之後的“宿醉效應”。


後疫情時代,經濟反彈還是持續低迷


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表示,IMF做出預測的假設情境是,多數國家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在第二季度達到高峰,並在今年下半年消退,企業關門及其他防疫措施將逐漸解除。


即使在這種“最佳假設情境下”,兩年內全球經濟總量可能總計損失9萬億美元,這比德國和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還多。


不過,2021年將部分反彈,全球經濟在前一年萎縮的基礎上,以5.8%的速度增長。IMF也提醒,其預測具有“極大不確定性”,最終結果可能要差得多,具體取決於疫情發展情況。


如果疫情的影響拉長到今年第三季度,IMF預測可能將造成破產及長期失業的“傷痕效應”,全球經濟將可能進一步萎縮3%。


更壞的情景假設是,如果2021年疫情二度爆發,被迫採取更多封鎖行動,可能導致明年全球生產總值(GDP)可能再縮減5-8個百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