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的歷史

西魏廢帝二年 (553) 改萬州置,治所在石城縣 (隋改通川縣,即今四川達川市)。唐杜佑《通典》: 通州 “以居四達之路,故名”。隋大業三年(607) 改為通川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復改為通州,天寶元年 (742) 改為通川郡,乾元元年 (758)復為通州。轄境相當今四川達川、達縣、宣漢、開江、萬源、城口等市縣地。北宋乾德三年 (965) 改為達州。唐詩人元稹在元和間任通州司馬,寫下歌頌通州的詩篇。

②五代周顯德五年 (958) 改靜海軍置,治所在靜海縣 (今江蘇南通市)。北宋天聖元年 (1023) 改為崇州,明道二年 (1033) 復改通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 改為通州路,二十一年 (1284) 復為通州,屬揚州路。明洪武初省靜海縣入州,屬揚州府。清雍正二年 (1724) 升為直隸州。轄境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北泰興、如皋以東地區。因直隸順天府有通州,俗稱此為南通州。1912年廢。

③遼聖宗時改龍州置,屬遼陽府。治所在通遠縣 (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轄境相當今吉林四平、梨樹、遼源及遼寧昌圖、西豐等市縣地。金廢。

④金皇統八年 (1148) 改浚州置,治所在黎陽縣 (今河南浚縣東)。天德三年 (1151) 復改為浚州。

⑤俗稱北通州。金天德三年 (1151) 置,屬大興府。治所在潞縣 (今北京市通縣)。《元史· 地理志》: 通州 “取漕運通濟之義,有豐備、通濟、太倉以供京師”。轄境相當今北京通縣、河北三河市及大廠回族自治縣地。元屬大都路。明洪武初省潞縣入州,屬順天府。為明、清漕糧倉儲轉運的京畿重鎮。清設總督倉場侍郎駐此。1913年改為通縣。


(1)州名。(1)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萬州置,治石城縣(今四川達州市)。轄境相當今四川省達州、開江、宣漢、萬源,重慶市城口等市縣。隋大業初改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改通州。天寶元年(742年)又改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通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改達州。(2)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改靜海軍置,治靜海縣(今江蘇南通市)。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名崇州。明道二年(1033年)復為通州。屬淮南東路。轄境相當今江蘇省南通、海門、如皋、如東、通州等市縣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為路,二十一年復為州。明洪武初以靜海縣省入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屬江蘇省。因直隸順天府有通州,故俗稱此為南通州。1912年廢州改為南通縣。(3)金皇統八年(1148年)改浚州置,治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屬河北西路。轄境相當今河南省浚縣、滑縣、淇縣。天德三年(1151年)復改浚州。(4)金天德三年(1151年)置,治潞縣(今北京市通州區),屬中都路。轄境相當今北京市通州區及河北省三河市地。元浚修通惠河,自大都東至州城南,為運糧要地。明擴至今天津市武清、寶坻等區地。清不轄縣。俗稱北通州。1913年降為通縣。1997年改為通州區。(5)遼景宗保寧七年(975年)置,治通遠縣(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金廢。(2)區片名。在北京市通州區西北部,北運河、通惠河、溫榆河匯合處。區人民政府駐地。五代後唐為潞縣治,名潞城。金天德三年(1151年)置通州,為州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潞縣入通州,筑州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州城西南筑新城。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為金、元、明、清四代京東漕運倉儲重地。1913年改州為縣。1949年設通縣鎮,屬河北省。1951年為縣屬區級鎮,稱通鎮。1953年置通州市。1958年劃入北京市,設通州區,為區治。1960年通州區改通縣,為縣治。1997年復為通州區,為區治。現為北京最大的衛星城鎮。工商業發達。北方精密機械廠、北京光學儀器廠、北京鍛壓機床廠等駐此。工業以機械、化學、印刷、食品等為主。建有通州商業大廈、通州百貨商場等大型設施。京秦、京承鐵路和京通、京哈高速公路及通順、通黃等公路經此。有燃燈佛塔、通州清真寺、李卓吾墓、永通橋(八里橋)及明代中、西倉遺址等名勝古蹟。

通州的歷史

通州的歷史

通州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