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好人”盛宣懷:一個被仕途、商道耽誤的藏書家

盛宣懷是一個很難評價的人,慈禧太后評價他為“為不可少之人

”,李鴻章評價他為“志在匡時,堅韌任事,才識敏瞻,堪資大用”,而魯迅則評價他為“賣國賊、官僚資本家、土豪劣紳”。可以說,崇拜他的人,認為它具有經世救國之才;憎惡他的人,篤定他行遺臭萬年之事。

“壞好人”盛宣懷:一個被仕途、商道耽誤的藏書家

盛宣懷出生於書香世家,但卻失意於科舉之路,不過這並沒有對他的人生造成多大影響,很多科舉之路走得很順人的也不敢說活的比他精彩。

在官場上,他26歲投靠李鴻章,協助李鴻章開展洋務運動,第二年就官同知府,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官階開始火箭般的躥升,52歲就已經是四品京堂候補,享有“專摺奏事特權”,並授太常寺少卿銜;53歲又被補授大理寺少卿銜;57歲加封太子少保銜;58歲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要知道清朝設立的八大總督也才是正二品官銜。

“壞好人”盛宣懷:一個被仕途、商道耽誤的藏書家

在商場上,盛宣懷同樣活得精彩,他趁興辦洋務運動期間,積極從事經商活動,成功積累了大量財富,不僅如此,他還創下了中國商業界的多個第一,比如說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個勘礦公司等等。

“壞好人”盛宣懷:一個被仕途、商道耽誤的藏書家

按理說,這些事情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不管是官場上的平步青雲,還是商場上的日進斗金,都是他靠本事掙來的。那麼,問題出在哪了呢?總結起來有兩個大的方面:第一,與侵華洋人交往過密,他的很多生意都是與洋人合辦的,往嚴重裡說,就是與洋人合夥掙中國人的錢。第二,幹了一些逆潮流的事,比如說,在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主動請袁世凱出山,激起民憤,以至於不得不逃亡日本。第二年,他又企圖通過向國民政府輸送軍費,換取回國機會,再次遭到巨大輿論壓力,不得不放棄。

“壞好人”盛宣懷:一個被仕途、商道耽誤的藏書家

不過,相比於他在官場、商場上遭受的爭議,藏書界對盛宣懷在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盛宣懷對文檔整理有著近乎瘋狂的執著,各種文稿、信札、賬冊甚至宴客菜單他都會小心翼翼的保存好,碰到一些珍貴書籍就更不用說了,基本都是不惜代價也要搞到手。

根據統計,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盛檔"就有178633件,合計一億餘字,不僅如此,他曾經宣統二年在自己的住所內建立了一個“愚齋圖書館”,並請人幫自己編寫了《愚齋圖書館藏書目錄》,合計藏書6666種,169900餘卷;善本300餘種,7300餘卷,這個數目都趕得上一個小學校的圖書館了。

“壞好人”盛宣懷:一個被仕途、商道耽誤的藏書家

此外,還有《盛氏圖書館善本書目》4卷,所藏書本,在1933年被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所掠,並最終輾轉安徽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中醫學院、山西農業大學等學校,光是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就收錄了600餘種方誌,有7種為國內孤本,明代刊本600餘種,300餘種醫書,日本刊本500餘種。解放初,又從從盛氏祠堂中發現有舊藏書8100餘冊,其中善本45種和刊刻的圖書18種2700餘冊。

“壞好人”盛宣懷:一個被仕途、商道耽誤的藏書家

盛宣懷的這些藏書,有不少都是歷史孤本,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現在很多人習慣評價盛宣懷為晚晴時期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甚至稱呼他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但是往往忽略了他在藏書這方面的貢獻,應該為他新增“藏書家”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