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普庵咒》:清淨平和,莊嚴燦爛


《普庵咒》又名《釋談章》,是一首佛曲,最初見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張德新所輯的三教同聲,和萬曆三十七年(1609)楊掄的伯牙心法。以後明清兩代各家琴譜傳錄這一曲的凡三十餘家,分有辭和無辭兩種;有辭的即漢字譯音的普庵禪師咒語,並無文義;無辭的專寫鐘磬鐃鈸鼓吹唱讃的梵唄歌聲。這裡所採用的,就是無辭這一種,是清代咸豐六年(1856)川派琴家張孔山傳授給我祖父百瓶老人的鈔本,與諸家刻本譜集所載者不同。音節圓融和雅,瀏亮暢達,絕無絲毫噍殺急促、猛烈粗歷的氣氛,演奏起來卻有使人心平氣和,蠲忿寡慾,生歡喜心,清淨心的效果。近來有些琴家將它改名為和平頌,也就是從它的音節效果上取義的。

古琴曲《普庵咒》:清淨平和,莊嚴燦爛

這一曲的主要指法,右手重在齊撮,全曲共用到二百一十七個之多,來取得兩弦同度、四度、五度、八度的和聲音程,使音響更為寬洪和諧。左手重在撞、逗、爪、帶,全曲共用四十四個撞、逗,九十九個爪、帶,開始餘音活躍爽俐,正音聯絡有情。所以演奏的時候,必須抱著祥和平正的心情,運用舒靈穩健的手法,不矜躁,不疾,不飄浮,不滯澀,然後才能夠將莊嚴燦爛,愉快恬暢的曲情,完全表現出來,而達到佛家所謂“我、人、終生,皆大歡喜”。

古琴曲《普庵咒》:清淨平和,莊嚴燦爛

這一譜本流傳的地區,最為寬廣,淵源則從先祖父在四川受傳於張孔山後,於清光緒初年(1875)來到湖南,首先傳給廬陵彭氏理琴軒彭筱香;民國初年(1912)我先父先叔和彭筱香的少君祉卿先後在長沙設立“南薰”、“愔愔”兩琴社,都在社中傳習了此曲;民國十年前後(1921年後)先叔和我同彭祉卿又在太原“元音琴社”及“育才館”、“國民師範學校”等處教琴,因而此曲又傳到了山西;民國二十五年(1936)修水査阜西和彭祉卿在蘇州上海組設“今虞琴社”,又將此曲傳於諸社友;“南薰”社友南海招學庵1946年回粵後,也在廣東傳於同好,於是流播日廣,彈者更多;1949年査阜西北上後,在北京成立“古琴研究會”,此曲又遍傳於京、津。今則南北各地,凡有古琴演奏會,無論獨奏、合奏,莫不以此曲為演出的基本節目,而且是最為廣大聽眾所歡迎熱愛的曲操。流行之盛,截止現在為止,琴曲中還沒有能超過它之上的。

一九六零年二月梅羮識

更多諮詢請搜索棲鶴琴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