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普庵咒》:清净平和,庄严灿烂


《普庵咒》又名《释谈章》,是一首佛曲,最初见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张德新所辑的三教同声,和万历三十七年(1609)杨抡的伯牙心法。以后明清两代各家琴谱传录这一曲的凡三十余家,分有辞和无辞两种;有辞的即汉字译音的普庵禅师咒语,并无文义;无辞的专写钟磬铙钹鼓吹唱讃的梵呗歌声。这里所采用的,就是无辞这一种,是清代咸丰六年(1856)川派琴家张孔山传授给我祖父百瓶老人的钞本,与诸家刻本谱集所载者不同。音节圆融和雅,瀏亮畅达,绝无丝毫噍杀急促、猛烈粗历的气氛,演奏起来却有使人心平气和,蠲忿寡欲,生欢喜心,清净心的效果。近来有些琴家将它改名为和平颂,也就是从它的音节效果上取义的。

古琴曲《普庵咒》:清净平和,庄严灿烂

这一曲的主要指法,右手重在齐撮,全曲共用到二百一十七个之多,来取得两弦同度、四度、五度、八度的和声音程,使音响更为宽洪和谐。左手重在撞、逗、爪、带,全曲共用四十四个撞、逗,九十九个爪、带,开始余音活跃爽俐,正音联络有情。所以演奏的时候,必须抱着祥和平正的心情,运用舒灵稳健的手法,不矜躁,不疾,不飘浮,不滞澀,然后才能够将庄严灿烂,愉快恬畅的曲情,完全表现出来,而达到佛家所谓“我、人、终生,皆大欢喜”。

古琴曲《普庵咒》:清净平和,庄严灿烂

这一谱本流传的地区,最为宽广,渊源则从先祖父在四川受传于张孔山后,于清光绪初年(1875)来到湖南,首先传给庐陵彭氏理琴轩彭筱香;民国初年(1912)我先父先叔和彭筱香的少君祉卿先后在长沙设立“南薰”、“愔愔”两琴社,都在社中传习了此曲;民国十年前后(1921年后)先叔和我同彭祉卿又在太原“元音琴社”及“育才馆”、“国民师范学校”等处教琴,因而此曲又传到了山西;民国二十五年(1936)修水査阜西和彭祉卿在苏州上海组设“今虞琴社”,又将此曲传于诸社友;“南薰”社友南海招学庵1946年回粤后,也在广东传于同好,于是流播日广,弹者更多;1949年査阜西北上后,在北京成立“古琴研究会”,此曲又遍传于京、津。今则南北各地,凡有古琴演奏会,无论独奏、合奏,莫不以此曲为演出的基本节目,而且是最为广大听众所欢迎热爱的曲操。流行之盛,截止现在为止,琴曲中还没有能超过它之上的。

一九六零年二月梅羮識

更多咨询请搜索栖鹤琴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