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華:一個小病毒,改變大世界

陳新華:一個小病毒,改變大世界

陳新華丨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總裁

(本文基於作者在2020年4月15日國網能源研究院組織的“新形勢下全球能源戰略態勢”論壇上的發言而整理。)

很高興參加國網能源研究院組織的這次關於“新形勢下全球能源戰略態勢”的線上論壇,剛才聽了6位專家的演講,深受啟發。國網能源研究院作為我們國家能源領域的領先智庫,研究的課題範圍很廣,也很有深度,值得祝賀。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新形勢下全球能源戰略態勢”。我理解主題裡的新形勢有兩個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發,另外一個是國際油價的暴跌,而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者造成的,核心還是疫情。所以,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病毒改變大世界”的務虛話題。

我想圍繞著4個方面的內容來分享:1)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2)為什麼這次疫情影響這麼大?3)疫情將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4)結合今天的國家安全宣傳日,討論一下疫情後國際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戰略。

1、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3月17日,我在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關於石油價格戰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的討論中說,今年以來,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為代表的一系列“黑天鵝”事件已經匯聚在一起,變成了一頭極具破壞力的灰犀牛,正朝我們快速奔來。它給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格局所帶來的衝擊,包括對石油行業的衝擊,將遠大於國際油價“三國殺”的影響。這個衝擊是我們這輩子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也不知道它到底會帶來多大的破壞。

疫情開始不久,就有許多機構發表了疫情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分析報告,剛開始的分析集中在中國,大多都認為影響不大。隨著疫情的全球大爆發,越來越多的報告分析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目前的主流分析認為,這次衝擊會大於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有人認為,這次衝擊將會比1929-32的世界經濟大蕭條還要嚴重。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GDP下滑不到1%,而上世紀的大蕭條在三年內造成的GDP下滑則是1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天(4月14日)發佈了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衰退程度遠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下滑,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全球經濟衰退。報告預計今年發達經濟體GDP將萎縮6.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將萎縮1%。報告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將萎縮5.9%,歐元區經濟將萎縮7.5%,日本經濟將萎縮5.2%,中國經濟將增長1.2%。

我認為現在還沒有看到盡頭,因為疫情何時結束大家心裡都沒譜,印度和非洲的情況令人擔心。這次疫情什麼時候結束,最終到底感染了多少人,死了多少人,給全球經濟帶來多大沖擊,我們都無法下定論。100年前的西班牙流感感染了世界人口的1/3,死了2000-5000萬人,疫情從1918年1月開始到1920年12月消停,持續了三年整,期間一共有3次衝擊波。2009-2010美國的H1N1大流感感染了6000多萬人,也有三次衝擊波。有人說我們現在還處於這次疫情的第一次衝擊波,接下來會不會有新一輪的衝擊波?我們當然希望不會有,但不能放鬆警惕。

2、為什麼一個小病毒能夠改變全世界?

為什麼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與社會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我認為核心有兩點:

首先是這個病毒很厲害。這次的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COVID-19,但病毒卻是SARS-Coronavirus-2,是新版SARS病毒。新冠病毒的隱匿性和傳染性與SARS不可同日而言。SARS的來源比較清晰,而新冠的來源至今尚不明確,還存在自然進化還是人工改造的爭議。

從治療藥物的有效性角度看,新冠聚集了其他多種病毒(SARS,艾滋病和瘧疾)的特徵,也給疫苗的研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新冠肺炎病毒可以自我演變,傳播方式多樣(接觸、飛沫、氣溶膠),潛伏期長,傳播力強,在病毒攜帶者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也可以傳播,使得防疫工作變得非常困難。

其次是這次疫情帶來的危機不同於以往能源危機或金融危機,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社會最核心的要素:人。

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既是生產力,又是生產關係的核心。家庭由人組成,企業也由人組成。而家庭和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兩個核心單元,疫情鎖住這兩個經濟單元,也就影響了整個經濟。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和1929-32年由金融引發的大蕭條所沒有的特徵。

人是社會動物,經濟活動是也是圍繞著人的需求,通過人與人之間互相提供服務的活動。

  • 1850年,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裡克.巴斯夏就寫了一本由托克維爾作序的《和諧經濟論》。書裡提到,如果一個人一天的需求全部都需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滿足的話,需要多少時間?他得出的答案是500年。
  • 另外一本2017年由美國理論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寫的書“Scale”,中文版叫“規模”,該書系統闡述了所有生命系統(動物、植物,城市、企業等)等複雜世界的簡單法則,其中發現的一個法則就是城市越大,人均收入越高和人均專利擁有率也越高,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城市越大,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機會就越多,由此產生的商業機會也越多。

在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抗擊病毒的最好的手段是隔離,隔離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來往。雖然線上手段提供了替代,但隔離還是大幅度降低了服務的需求。自疫情爆發以來,受到影響最大的也就人與人接觸最多的服務業。

經濟的核心是滿足人的需求,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關係來創造價值。我們隔離了全球40億人口,也就是隔離禁錮了生產力,減少各種服務消費,減少了交通出行,GDP作為這些經濟活動的指標,也只能下跌。

疫情通過影響人的健康與安全來放大其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影響。這個影響可以在基本生產單元層面改變生產方式,也可以在社會組織層面,改變人類的生活與社交方式。通過嚴格的隔離措施,生產力被禁錮住了,但生產關係和勞動保護法沒變。這就產生了問題:員工沒來上班,無法為企業產生價值,但工資還得照發,許多中小型企業就面臨破產。保就業,保中小企業因此就變得非常重要,歐洲的法國和英國都是國家出面給企業和員工予以直接的支持。

許多企業即使復工了,但出口的訂單沒有了,或者供應鏈上的一個環節斷裂了, 復工也成問題。這就涉及到產業鏈和國際產業鏈佈局問題。基本單元運營方式的改變必將改變國民經濟的運營方式,也將導致國際交往方式的改變,包括國際貿易和國際治理。

3、 疫情衝擊全球治理現有秩序

疫情在測試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企業能夠堅持多久?國家能夠堅持多久?哪些企業和國家先倒下?伊拉克能源部長說,國家財政收入90%靠石油,目前20多美元的油價,石油收入只夠支付政府工作人員一半的工資,其他的國家開支怎麼辦?伊拉克如此,其他更加脆弱的國家呢?

疫情也在考驗行業承受度。之前我們認為不可思議的東西,如0電價或負電價就已經在德國發生過。在供應繼續、需求大幅下跌、而庫存已滿的情況下,0油價或負油價在世界局部地區也有可能發生。

疫情將引發行業大洗牌,不僅是服務行業現有的一部分企業倒下,新的企業上來。石油行業也會洗牌,有美國專家估計,目前的低油價將會使得美國常規油田100萬桶天的產能永久關閉。

疫情也將導致產業再佈局。西方國家和企業將重新佈局原來按照比較優勢來進行分工的全球產業鏈,找回他們所謂的經濟主權,把一些與安全、健康、民生相關的重要產業放回到自己國家或交通與溝通都相對方便的周邊國家。

疫情也加速了本來就很脆弱的世界治理架構的瓦解。疫情發生在世界正處在的“百年未有大變局”中,這個變局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國際治理架構的重構,主要驅動力在於現有機構與時代的差距,和美國的不斷退群(巴黎協議,WTO,中導條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

疫情將進一步推動逆全球化進程,在英國脫歐的基礎上加速歐盟的瓦解。如果不及時修復,疫情將加速中美經濟、社會和技術等諸多層面的脫鉤。

在能源領域,歐佩克已經名存實亡,已經淪為了沙特的一個代言工具,取而代之的是 “沙、美、俄”三方的定期溝通,疫情也因此給了美國參與石油市場供應側管理的機會。

疫情後的時代將是一個民粹主義思潮高漲的時代,也將是一個更加動盪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二戰以後成立的國際治理機構將面臨重塑。

許多人說本次疫情是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的第一場世界大戰。這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而是人類與一個大小隻有幾十個納米、我們看不到、至今還沒有完全瞭解的病毒之間的戰爭。

戰爭總有一天會結束,戰後怎麼辦?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出臺了馬歇爾計劃,重建了歐洲和日本。本次疫情後,全球需要一個新的“馬歇爾計劃”,但誰來主導?誰來提供?

於宏源教授剛才說了,現在的國際社會高度分化、缺少共識。在主要大國互不信任的國際社會,如何構建新的世界秩序為所有國家提供公共服務?

4. 我們將進入一個充滿不肯定性的全新世界,應注意防範能源安全軟肋

行業洗牌、產業鏈重塑、國際關係重構,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不確定世界。

能源行業是這個新世界的一部分。能源是經濟社會運營的動力,核心是滿足人類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的冷、熱、動力、交通、電力等方面的需求,當人類的基本生活與生產方式被一個小病毒改變了以後,能源系統也必須做出調整,來滿足新的經濟社會形態。

今天是國家安全宣傳日,我想圍繞著國家能源安全講一講我對這個新世界的體會。

剛才陸如泉講的很好,低油價是雙刃劍。一方面油價每跌1美元,可以為我們節約35億美元的石油進口外匯;另一方面,低油價也打擊了中國的油氣產業,畢竟我們是全球第5大石油生產國,還有龐大的油服產業。

低油價對於中國作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來說肯定是好事,但是我們不要高興的太早。如果不做提前準備,兩方面的危機馬上就會到來。

一個方面,低油價下石油公司大規模的投資縮減將為今後的高油價埋下種子,畢竟在疫情過後,石油需求還將繼續存在並還有增長,而現有的油田產能在沒有投資的情況下回大幅衰減。油價大起大落對中國經濟不利。

第二個方面,中國在油氣對外依存度方面的軟肋有可能被別人利用。

剛才毛吉康博士就清潔能源外交作了很好的演講。能源安全從外交維度看,就是要保障國家最高利益不因能源問題而被敵對勢力所要挾,這是美國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對能源安全給出的一個定義之一。

疫情前最近幾年的一個趨勢是,得益於頁岩油氣技術的發展,美國基本上實現了能源獨立,需要的少量石油進口可以從周邊國家進口,已經擺脫了對中東俄羅斯石油的依賴,而中國的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石油對外依存度在70%以上,且高度依賴沙特與俄羅斯,天然氣也超過了45%。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對外依存度本來不是一個問題,但在逆全球化的時代,這可能就是一個大問題。中國的這個石油軟肋會不會被他國或他國領導的集團所利用?這作為一個戰略問題,我們不得不提防。傅成玉先生在最近的講話中也提醒我們要注意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問題,加大能源供應的國內自給率。

那麼中國如何克服這個“阿喀琉斯之踵”?

去年11月,我在《能源評論》雜誌有一篇專訪,題目叫做“能源安全:要有新思路,更要有新作為“。核心思想是能源安全問題靠提高本土生產很難解決,必須要有新思路、新的解決方案。

我提出來的新思路是通過電氣化來化解油氣安全問題,從電力領域尋找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用我們的強項克服弱項。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電力建設能力舉世矚目。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在保障國家電力供應安全方面成績斐然。我們的傳統燃煤發電技術、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發電技術都在全球領先,在儲能技術領域也可以與世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用電力解決能源安全問題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在重點的耗油領域實現電能替代:在交通領域,通過汽車動力的電動化;在取暖領域,實現電能通過熱泵技術代替油氣,通過熱泵的放大效應,一度電可以產生多度電等同的熱能。

二是以電力為轉化載體,將低品位能源進行高品位利用。目前看,有兩條路徑擁有現實和戰略意義:

首先通過熱泵技術,比如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等技術,把大自然裡面的低品位能量提取出來進行高品位提升,滿足人居環境,工業廠房、商業樓宇、家庭取暖製冷等需求。

其次是通過電力途徑,把分別在中國國土上面的低品位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淺層地熱、電廠餘熱,以及可以利用熱泵技術開發的地源、水源和空氣源熱能,都充分開發利用起來。

目前太陽能、風能等成本已經大幅度下降,太陽能在很多地區已經成為最便宜的電源,今後會越來越便宜。通過分佈式太陽能和風電,再加上儲能、熱泵、數字通信技術等進行系統集成,可以使低品位的能源得到高品位的利用,供能系統也得到優化,越來越精準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能源服務需求。

這些低品位能源,在加上分佈在工廠和建築樓宇領域的節能潛力,它們疊加起來,不亞於沙特的地下油田所儲存的能量。它們的有效利用,可以降低我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也將大大提高我國的能源安全水平。

當然,如果我們能夠在可控核聚變,特別是小型模塊化可控核聚變研發方面取得突破,也將是對國家能源安全非常有利的大好事。

除了通過電氣化尋找能源安全解決方案之外,還有一個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是節能工作,在節能領域要有新作為。

我認為中國能源發展已經從注重供應側發展的1.0時代進入了以消費端節能提效,供給側更加分佈優化高效的2.0時代。

《十四五》規劃一個主題詞就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能源供給方式需要從粗放式向精準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轉變,以最少的能源供給和最低的環境影響,高效精準滿足人民生活和經濟生產活動的能源需求。

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低迷和低油價,大家都擔心中國的能源轉型速度會放緩,擔心低油價會鼓勵石油消費,這兩者對中國長期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新基建,我認為應該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圍繞著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解決方案的思路,結合霧霾汙染,繼續保持低碳轉型的大方向不變,把節能、可再生能源、儲能、結合數字技術和能源技術的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更廣泛更深入地融入到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去。

從軟實力方面,作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也是全球第5大石油生產國,中國不應該把全球石油市場治理的重要事務全部交給美國主導的美、沙、俄新聯盟,而要積極參與,形成四方為核心的新的全球能源治理架構。此外,我在去年11月《能源評論》專訪中建議的,中國應該啟動加入國際能源署的談判進程,具體的理由已經在那篇專訪裡解釋了,這裡不再重複。


本文作者:陳新華(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總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