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黃河岸邊,有一處可與故宮媲美的建築群,那就是汾陰后土祠。

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這個建築群位於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后土祠正式建廟始於漢文帝后元元年。漢武帝劉徹改廟為祠,從元鼎至天漢元年,八次巡幸汾陰祀后土,設壇施祭,大筵群臣,作《秋風辭》賦。元鼎元年六月得寶鼎於祠旁,即興作《寶鼎之歌》,並改年號為元鼎。 在漢代祭祀后土祠形成國家的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裡舉行大祀。隨後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後來此祭祀達11次之多。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並下令擴建祠廟。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也來此祭祀,為這次祭祀活動,國庫撥款對后土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葺,並御製御書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後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后土。

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據《廟貌圖碑》所記,北宋時期的萬榮汾陰后土祠廟南北長732步,東西闊320步,約合南北長1200米,東西寬526米,面積約為 631200平方米,是現存后土祠面積的25倍,面積上比北京故宮還要大。到明清時期皇帝祭祀后土的儀式,遷徙於北京天壇。

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其實最早來后土祠的人是軒轅黃帝。那時候后土祠還沒有建起來,只是在黃河與汾河的交匯處,形成了一個高十餘丈、寬二里餘,長四五里的高崖,史稱“脽上”。軒轅黃帝就是在“脽上”這塊風水寶地掃地祀土的。

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脽上”三面臨河,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水草豐茂,魚躍河涌,就是東方的伊甸園。當時軒轅黃帝阪泉(山西運城)打敗了蚩尤,帶著疲憊不堪的部隊和人心惶惶的戰俘來到了這裡。如何定天下,穩民心,避免這種激烈戰爭的發生?走在“脽上”這方沃土上,軒轅黃帝在深思著這個問題。

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我是誰,你是誰,他是誰,母親又是誰,母親的母親又是誰?大家的先祖會不會是同一個母親?望著田野裡鬱鬱蔥蔥的麥子,大豆等他看到了答案——土能生萬物。最早的那個人,就和莊稼一樣,莫不是從土裡長出來的?

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想到這裡,軒轅黃帝在哪裡築了個土壇,把部隊和戰俘都叫到壇上,鄭重地告訴大家,我們就是一家人,這家人祖先就是大地母親。以後有事大家好好商量,不能再打仗了,再打就對不起祖先。說完後舉辦了簡樸而隆重的祭地儀式。

黃河岸邊曾有一處比“故宮”還華麗的建族群,你知道嗎?

明萬曆年間,由於黃河沖刷,脽丘塌陷,后土祠擇地遷建。清順治十二年黃河氾濫,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門殿及秋風樓。到康熙元年秋,黃河決口,后土祠建築蕩然無存。清同治九年,榮河知縣戴儒珍將此祠移遷於廟前村北的高崖上,這就是現在的后土祠。雖然這裡“故宮”成為過去,但面對滔滔黃河,你仍會浮想聯翩,遠去的“故宮”就在眼前若隱若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