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一首千古絕唱,毀了一代帝王,成就一位詩詞達人!

李煜,生於五代十國。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盪的時代,由於大唐盛世的沒落,造就各路諸侯蜂蛹而起,為了爭奪皇位導致戰亂不斷,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而李煜恰巧生於七夕,自幼善詩文,工書畫,一目雙瞳(一個眼睛裡有倆眼珠子)。這一個政治上的侏儒,藝術上的巨人卻陰差陽錯的繼承了皇位。

他本是風花雪月之人,在危機四伏時不去積極備戰,而是借酒澆愁愁更愁,聽任國家的衰亡!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直至被宋太祖趙匡胤俘虜以後,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享樂,加上亡國的恥辱與悲痛,都被李煜融入詩詞之中,在被俘的日子裡,他的詩詞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的詩詞將感情和藝術神一般的融合在一起,口語化的語言沒有絲毫雕琢痕跡,可謂是鬼斧神工!

而更為巧合的是在這一年的七夕,李煜創作的【虞美人】誕生了,正在演奏之時,被當時的皇帝趙光義知道了,因對歌詞不滿,當即賜毒酒將其毒死!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從此,一代詩詞宗師煙消雲散!

一直很喜歡後主李煜的詞,詞藻乾淨、漂亮,平仄起伏,朗朗上口,後來玩英雄殺,其中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感覺惆悵多怨,灑脫不勒,覺得應該瞭解瞭解。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看完之後滿心糾結,恨其不爭,悲其不憤、怒其不決、憫其不憚。

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想做一個毫無羈絆的隱士,卻偏偏鍾愛奢榮。登基即位不思朝政,吟詞舞墨,夜夜笙歌,自削國號,向虎視眈眈的趙匡胤連年納貢,妄憑長江天險,以圖苟安。

要不你就老老實實當個亡國昏君算了,偏偏又心懷厚土,寬宏仁慈,滿腔婦人之仁:廣施善,修廟宇,雖不納良諫,但對死諫大臣的犯上之言又可一笑置之,不加之罪,這在歷史上歷代皇帝中是從來沒有的寬宏大量。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看李煜其實就是一個集合了所有矛盾的結合體。你無法懷疑,雖然李煜骨子裡貪戀奢榮的生活,喜歡歌舞女色,鍾愛舞文弄墨,不精通治國理政,但絲毫不影響他是一個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看重情義的仁君。

趙匡胤幾次要他投降,都被李煜的鴕鳥政策擋了回去,最終宋軍大舉進犯,我們的李後主才決定撕破臉,憑藉長江天險和幾十萬大軍與宋軍進行殊死一搏。誓死不當亡國奴,據說當時李煜已經做好了殉國的打算。

好吧,要當爺們就擼起袖子幹吧,結果輕信手下幾個窩囊廢大臣。而且憑藉的長江天險也被宋軍用翻版赤壁之戰的鐵索戰船連在一起,長江兩岸天塹變通途。宋軍一路披荊斬棘來到南唐國都金陵城下(今天的南京),大臣依然隱瞞不報,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李煜竟然還被矇在鼓裡,這個就不免讓人有點拂袖拍案,破口大罵南唐這群窩囊廢的情緒了。後主也是接連斬了兩員大將,死守金陵,以求在守城的拉鋸戰中宋軍能後援不接,班師回朝。

不用想了,最後青黃不接的是李煜的南唐,一年以後,城中幼叟傷病不計其數。好不容易想爺們一把的李煜最終還是迴歸了懦弱,有點不敢死,投降宋軍。書中引言“肉袒降於軍門”意思是和群臣家眷一干南唐骨幹赤裸著上身出城投降。

從這時候起,一個偉大的詞人李煜重生了,《破陣子》講的就是李煜受降之後被押解北上汴京(宋朝國都,好像是洛陽)時悲憤交加,亡國之後的心情。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意思是:南唐從五代十國建國到現在已經快四十年了,江山連綿有三千里地之廣,金陵的宮廷廟宇雄偉壯闊直上九天,金陵城中一年四季繁花似錦,猶如仙境一般,我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只想守候著祖業不丟,所以我連年納貢,只圖偏安一隅,哪裡能想到這種悲壯的廝殺會出現在我手中啊?

如今我成了俘虜,曾經風度翩翩,溫文儒雅的我頭髮白了,腰也彎了。終於家破人亡,到了要告別這塊生長在這裡的故土之時,我好像已經依稀聽見街上的酒館青樓中飄出悲慟的亡國悲歌,當我還想再對相伴多年的佳人囑咐點什麼時,眼淚已經忍不住流了下來。

有人因為這首詞把李煜貶的一錢不值:亡國之君最後竟然還對著女人流眼淚。黏黏諾諾,哭哭啼啼,根本就是難當大任。

所有人都感慨,李煜真的是生錯了地方,如果他只是一位王侯貴胄,或者富家子弟,依他的品行,舞文弄墨,滿懷詩書,也許能成為一個不錯的詞人,而且能愉快的安度一生。其實歷史就是這樣,如果沒有家仇國恨,溫文儒雅,多愁善感,待人寬厚,不思大志的李煜雖胸有鬥墨,書讀五車,但他絕對無法寫出這些令人深思的詞,也許就無法被歷史銘記和被眾多人喜歡了。

可以這麼說,李煜開創了“詞”代的來臨,使詞能登上大雅之堂,無愧於後世封其“千古詞帝”的稱號。

要知道,“詞”其實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其地位無法和“詩”比。如果把詩比作“夫人”,詞可能連“偏房”都算不上,頂多能算“歌妓”級別吧。你讀李煜時代之前的詞,就會發現,其中大多以描繪閨中嬌俏,郎才女貌,花前月下為主題,大多在酒館,青樓由歌妓演繹,是娛樂大眾的一個文化產物,也就相當於今天的流行歌曲。

正是因為李煜的影響,之後的詞才能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就相當於把相聲從“天橋撩攤”搬上“維也納歌劇院”是一樣的偉大。

言歸正傳,再說說後主李煜亡國之後的悲苦生涯。本來已經家破人亡,過上了囚徒的日子,但是在整裝押往汴京的前幾天,李煜集合朝廷骨幹,後宮妃娥,把國庫裡的金銀珠寶都給大家分了一下,自己因為還沒有從亡國的悲慟之中緩過神來,就沒有帶多少金銀珠寶,啟程當日,匆匆收拾行裝,含著淚水和妻兒老小匆匆被押上去往汴京的囚車。

趙匡胤為了安撫民心,沒有殺李煜,還給他封了一個違命侯的虛職,養了起來。沒過多久,李煜就已經囊中羞澀入不敷出了,他跑去跟趙匡胤哭窮,結果趙匡胤還是很大度的給了他一些賞賜,這次金融危機才得以平息。期間有一個小故事,最能說明李煜對待舊屬的寬宏仁義。李煜的一個曾經的老部下來拜訪李煜,這個老部下由於能說會道,還被趙匡胤封了一個官職,臨走的時候李煜還不忘對老部下照顧一番,但是由於實在沒有語多餘的錢財,就把家裡的一個白金臉盆送給了老部下,最可恨的是,這個老部下還收了,走後到處宣揚李煜小氣。

假如趙匡胤沒有死,假如李煜不愁眉苦臉地整天鬱鬱寡歡思念亡國,假如李煜的老婆小周後不那麼美麗妖豔,假如繼任者趙光義不那麼淫奢好色,可能苟且偷生的日子,也就勉強捱過去了。可是歷史不會這樣往前走,原因很簡單,亡國君主,不裝瘋賣傻,還想肆無忌憚的吟唱亡國恨,只有一條路可走——死亡!不是自殺,就是被敵人用各式各樣的軟刀子幹掉。

在這得介紹一下李煜的老婆,南唐後主已故王后娥皇的親妹妹——李煜的第二任皇后,小周後。當時的小周後也就25、6歲的樣子(如果我沒記錯),不但天生姿色豔麗,而且正是成熟窈窕之際,在李煜亡國之後,不但沒有拋棄他,還是跟隨李煜過上了囚徒生活。

李煜這個政治破落戶、不戴枷鎖的囚徒,有什麼資格獨享小周後?趙匡胤那位野心勃勃的親兄弟——趙光義,早把錐子般的目光,刺向了楚楚動人的女俘。

隨著趙匡胤在“燭光斧影”中蹊蹺地死去,究竟是暴病而亡,還是蓄意謀殺,至今仍是無頭懸案。嫌疑最大的,就是趙光義。江山易主,朝廷改元為太平興國。李煜夫婦也沾了點兒喜氣,一個晉封為隴西郡公,一個做了鄭國夫人。當然老天依然沒有眷顧李煜,這只是為李煜更加悽慘的囚徒生涯埋下伏筆。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在當時,按宋朝規矩,有封號的女性必須隔段時間進宮朝拜天子。小周後當然也不能例外。想不到的是,唯獨她被莫名其妙地滯留後宮,夜不歸宿,這就不合規矩了。

李煜心急如焚地探聽消息。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拖下去,小周後還被囚在宮裡。黑暗的陰雲籠罩在李煜頭上,他幾乎嗅到了不祥的氣息。半月之後,一乘轎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後抬了回來。女人頭也不抬,徑自跑進臥室,紮在床上放聲大哭……據說宋太宗趙光義非產變態,不但對小周後肆意蹂躪,而且還要求宮廷畫師畫下當時他與小周後xxoo的春宮圖。(書上說是野史記載,真假就不查了,冠希的師傅嗎?)

李煜呆若木雞般地站在旁邊,羞愧、悲憤、惱怒……可是,一個亡國之君三千里地山河都丟了,睡枕邊的女人還有什麼安全、體面可言呢?名節淪喪,殘花敗柳,小周後變成了一個有呼吸的死人。如今,她生命中最後一點慰藉,就是寫詩作詞的李煜。既然曾經同享富貴榮華,那麼,眼下這段苦難,還得一起扛、一塊兒挨。

這時候的李煜,想以死暝志,無奈天生膽怯,想苟且偷生,但又日日抑鬱寡歡,不忘亡國之痛。矛盾的他已全然沒有了風度翩翩,對酒當歌的灑脫。一個整日愁眉苦臉,忍辱偷生的南唐後主的末日,終於來了。

978年的七夕,正好是李煜42歲生日,兩口子無限淒涼地守在一起。沒有客人,更沒有宴會,壽星佬兒便提筆填詞。人在最倒黴的時候,往往充滿奇妙的詩意。正應了後人那句評價:“國家不幸詩家幸。”李煜的詩情才思,先寫了一首小令:“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當初的日子越美好,眼下的處境就越糟糕。

接著,又寫了那首傳世之作——《虞美人》,這也是他今生的絕筆之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大意是:春天百花爭豔,秋天月明星朗,這樣的輪迴到底什麼時候才是頭呢?我在閣樓上又感覺到東風吹來,春天又來了,但就是在上一個輪迴中,有著一輪彎月的秋季,我的國家徹底滅亡,四季依然不停地輪迴,但我的國家為什麼就不能同這紛繁的四季一樣長盛不衰呢?

我想,金陵城皇宮裡華麗高貴的宮殿考究的雕欄都還存在呢,只是裡面的麗人舊主已經換了陌生的面孔。此刻加在我身上的屈辱、悔恨以及對國家,對妻兒,對黎民的殤愁到底有多少?我已經無法再去計算了,大概就像春天江面解凍後,向東奔湧的萬丈江水一般波濤洶湧吧。

這首非常明顯的反動詞更加堅定了趙光義決心殺李煜的決心。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其實,此前一件小事兒,早把李煜推上了斷頭臺。南唐滅國之後,趙光義就命令對這個懦弱怕死但又非常“刺頭”的李煜嚴密監視,期間派了李煜原來的舊臣來打探李煜的口風,見到故人,孱弱多愁的李煜終於像個孩子找到母親一樣抱著舊臣啕嚎大哭,說:“此中日久,只以眼淚洗面。”

這番話舊臣當然不敢隱瞞,如實稟報給給趙光義,趙光義認為李煜包藏滅國之恨,留之無益。或許,橫在兩個男人中間的小周後,無形中加劇了這種妒火與仇恨。

李煜夫婦的飲食起居,處在嚴密的監視之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趙光義的眼睛,何況掉著眼淚唱“反動歌曲”?李煜的《虞美人》,終於惹惱了趙光義,他冷笑著,終於動了殺機。

就在李煜生日那天晚上,趙光義派人賞賜給他一杯御酒,酒裡摻了致命的牽機藥。在太監的督促下,李煜無可奈何地喝了下去。書上記載,所謂牽機藥就是中藥馬錢子,這種東西足以破壞中樞神經系統。李煜喝完毒酒,藥性隨即發作,他四肢抽搐,嘴眼歪斜,頭和腳死死地勾在一起······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他清楚,死期到了。最割捨不下的,還是當年“手提金縷鞋”的那個漂亮女子。李煜眼淚汪汪,死在了驚恐萬狀的小周後懷裡。可憐,一代詞宗,竟以猙獰的表情,離開了這個愛恨情仇的世界。

李煜死了,“江南人聞之,巷哭,設齋”。在送葬隊伍裡,小周後披麻戴孝,淚流滿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李煜不明不白的死了,但是趙光義連李煜的最後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浪費,為了安撫江南民心,趙光義將李煜風風光光的進行了厚葬。

其實,早在金陵城破時,李煜就該和守將軍民一同殉國。但是孱懦多情的他偏偏又下不了決心。也許他無法料到,苟活給他帶來的,只有千百倍的痛苦和屈辱。既然趙光義看上了他的女人,李煜自然就成了礙手礙腳的情敵,留他成天絮絮叨叨,還不如趁早幹掉。

至於李煜的妻子,小周後最後的歸宿,書上沒有確切的記載。只知道,李煜遇害那一年,小周後也追隨其後,香銷玉殞。算來可能28歲。

就這樣,南唐後主李煜終於過完了他悽慘悲涼囚徒苟生。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常恨水長東。

此時反過頭來再讀這首《烏夜啼》,也許才會明白什麼叫做“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合上書,眼前依稀浮現春光明媚的課堂上,一群稚氣未脫的學生,嬉笑著朗讀《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我”也在其中嗎?也許吧。那以風化千年的詩篇,一切又重現。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感覺後主這人比較有意思,粘懦孱弱,因為他沒有勇氣“殉國”,小周後被宋太宗趙光義蹂躪,面對小周後的痛哭責罵,他也能隱忍下來。

但他確實也有對“故國”鋼鐵般的信仰,囚徒生活裡依然保持自己對故國的懷念與亡國之思中,至死沒有發出“此處樂,不思蜀”這樣的諂媚求活的信號。而和他同處一時期的幾個被收編的小朝廷君王與他相比,就猶如螢光比皓月——低下、卑賤。

他的確是一個集合了萬千矛盾的結合體。但不想承認後主是一個懦夫,要知道,這種苟活比千刀萬剮都讓人難以接受,而他仍倔強地選擇活著。只能感慨他的生命結束的太早了,太年輕了。也許給他一些時間。歷史或許又不一樣了,誰知道呢?

人物:千古詞帝李後主,一個多情的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