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媽媽給娃道歉的方式是“吃飯了”,背後藏著親子關係的隱傷

閨蜜因為一件小事罵了孩子,後來才知道冤枉了人家,給我打電話,意思很明顯,心裡過意不去了,“你給孩子道個歉唄,就說媽媽錯了”,閨蜜一聽就笑了,我給孩子道歉?小時候我媽打我,從來不給我道歉,她要是覺得自己做錯了,就來一句“吃飯了”,這就算是過去了。

為何媽媽給娃道歉的方式是“吃飯了”,背後藏著親子關係的隱傷

我聽了也哈哈大笑,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我媽媽的道歉方式也是如此,如果我不出來吃飯,她的道歉就直接變成了發飆,“給你臉了是不是?愛吃不吃,不吃拉倒”,我如果乖乖出來吃飯,一場母女大戰就算是結束了,還得誇她做的飯好吃,媽媽臉上才有了笑模樣。

為何媽媽給娃道歉的方式是“吃飯了”,背後藏著親子關係的隱傷

有人在網上做過一項調查,父母會和你道歉嗎?其中有四萬人參與了投票,2.4萬人給出的答案是不會,讓爸媽道歉是不可能的,對不起這三個字不存在於他們的字典中,他們只會突然對你特別好。也有人說,我媽這輩子是不會犯錯的,他不但不會道歉,還會讓我反過來給她說對不起。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給孩子道歉,卻說不出口呢?

第一,放不下面子

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父母的尊嚴不容挑戰,他們在家裡具有主導地位,若一件小事冤枉了孩子,雖然心裡有愧疚感,卻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因為向孩子道歉,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權威在削弱,孩子對父母的尊重也會減少,如果父母給孩子道歉習慣了,那麼孩子就會挑戰父母的權威,變得沒大沒小。

第二,沒有說道歉的環境

國外的父母會經常吧“sorry”和“I love you”掛在嘴邊,他們不認為給孩子道個歉是什麼大事,但我們卻不一樣,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比較含蓄,父母很少向孩子表達愛,同樣的,也很少向孩子表達歉意,父母小時候的家庭相處模式,也決定了他以後如何跟孩子相處。

這其實是一種習慣,也可以說是一種融在骨子裡的觀念,就像是中國式親子關係中,父親永遠對兒子特別嚴厲,當兒子考試考了100分,也不會在父親嘴裡聽到一句兒子真棒的話,他們即使很滿意,也只會板著臉點點頭,這次還不賴,下次繼續保持。讓兒子渴望得到表揚的心一下子就冷下來。

第三,覺得孩子沒有自尊

作為一個大人,在路上不小心碰了別人,會下意識的說對不起,跟同事有了摩擦,如果是自己錯了,也會首先承認錯誤,但為什麼面對自己的孩子卻說不出來了呢?其實這源於父母的一種理所當然的想法。

他們覺得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可以沒有自尊的,父母生他養他為他付出了全部,難道還不能說他兩句嗎,即使被冤枉了,不道歉又怎麼樣,孩子難道還要怨恨父母不成,而大多數的孩子在看到父母生氣後,會理所當然的討好他們,這就進一步讓父母確定了,可以不給孩子道歉。

第四,得罪孩子的成本極低

父母得罪了孩子,即使不道歉也沒什麼,難不成孩子還能怎麼樣?大不了鬧幾天彆扭就過去了,就是因為得罪孩子的成本極低,所以父母不願意道歉,他們覺得沒必要為了這件小事耽誤精力。

電視劇《小歡喜》中,季楊楊的父母工作忙,他從小在舅舅身邊,長大後父母調回來,季楊楊就特別不適應,後來出現了方一凡表情包的事情,父親要求季楊楊宣讀檢討道歉,被兒子拒絕,父親當場下不來臺,情急之下打了兒子一巴掌。

為何媽媽給娃道歉的方式是“吃飯了”,背後藏著親子關係的隱傷

但最後父親知道冤枉了孩子,就跟他道了歉,今天當著阿姨和叔叔的面,我也正式給你道個歉,我昨天不應該打你,我很後悔,爸爸錯了,請你原諒爸爸。聽完父親的道歉,這個驕傲的大男孩兒把毛巾蓋在頭上痛哭起來,而從那以後,他跟父親的關係開始緩和,父子倆變得親密無間,而父親也明白了孩子的叛逆和倔強,兒子所做的一切,也只不過是想在爸爸那裡聽到一句,對不起。

在《少年說》中,李澤成因為文理分科的事情,和父母發生了分歧,他們大吵了一架,兩個月的時間都沒有和媽媽說話,兒子希望媽媽理解他的想法,也希望媽媽和他好好地溝通和交流,聽完孩子的訴求,媽媽當著所有人的面,向孩子道歉,並保證以後尊重他的選擇,聽完媽媽道歉,李澤成的眼眶溼潤了,最後他選擇原諒了媽媽,並且向媽媽道歉。

李澤成的媽媽感慨道,人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錯了就是錯了,對了就是對了,我們錯了就要認識錯誤,繼續改正,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父母給孩子道歉,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會理解,他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大,為什麼孩子長大後卻不和他們親近了呢?其實親子關係的崩壞,都源於小事情,有句話叫積重難返,小事情也可能累積成大的問題,肯給孩子道歉的父母,才會意識到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多麼重要,他們才會注重跟孩子,而不肯道歉的父母,他們放不下家長的權威和自尊,又怎麼肯俯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雖然孩子跟他們有著骨肉血親,但心的距離會越來越遠,他們終有一天會發現,孩子已經不是他們所熟悉的孩子,只留下了一個背影。

為何媽媽給娃道歉的方式是“吃飯了”,背後藏著親子關係的隱傷

王朔是著名的作家,但他卻從在書裡多次描寫父母的那些“罪惡”:

他們都已經被那個年代塑造成了一種機器,機器只會聽話照做,但是完全沒有人類自然自發的情感,他們為了孩子不惹事兒,就把孩子往死裡打,跟孩子沒有什麼真誠的感情交流,家裡冷冰冰的,沒有溫度。

而這些童年的創傷,終於讓王朔背離了家庭。他有一個女兒,他對女兒格外地重視,他多次說過,我小時候我父親打我,一直打到他打不動為止,每次我都在想,我有孩子了,我絕對不打他一下,我認為打小孩太可恥了,這叫欺負,欺負比你弱小的東西,可不可恥?我跟女兒說,我將來不要你養,說實在的,你給我的快樂早就超出我養你花的這點兒錢了,你做什麼我都包容你,你在我這裡沒有錯誤,你就是一個孩子,但你要注意,不要侵犯別人利益就是了。

父母只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誠懇地向孩子道歉,才能反省自己的行為,前段時間有句話很流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一聲謝謝,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對我們說一聲對不起。

為何媽媽給娃道歉的方式是“吃飯了”,背後藏著親子關係的隱傷

父母應該如何向孩子道歉?

第一,單獨面對孩子

如果父母放不下面子可以尋找一個好的契機,通過談心的方式切入到主題,比較誠懇地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孩子此時也會非常感動,趁著這個機會何不做一次深入的親子交流,瞭解孩子的內心,藉此消除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芥蒂,讓親子關係恢復如初。

第二,道歉不可以不痛不癢

六歲的琪琪去了姥姥家,回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心愛的玩具不見了,媽媽告訴她親戚來了,把她的玩具拿走了,琪琪大哭起來,媽媽卻不覺得這是一件大事,不就是幾個破玩具嗎,沒有了再買新的,你哭什麼呀?有時候在父母眼裡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的全世界,我們要尊重孩子,凡事要徵得他們的意見,而不是採取強硬的措施。

為何媽媽給娃道歉的方式是“吃飯了”,背後藏著親子關係的隱傷

第三,不要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什麼好辯解的,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總是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最常用的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與其說是道歉,其實就是在狡辯,這種道歉變了味,孩子也不願意聽。

父母向孩子道歉,不僅僅是承認自己有錯,其實也在向孩子傳達這樣的觀念:

第一,錯誤不分大小,也不分年齡,錯了就是錯了,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沒什麼丟臉。

第二,當你做錯了,向對方道歉,對方心裡會很舒服,這有利於增進你們的感情。

第三,我們都有傷害別人的時候,誰也不是聖人,但是犯了錯,承認錯誤,併為之負責非常重要,所以給孩子道歉,比不冷不熱的說一句“吃飯了”,甚至是“我養你這麼大冤枉你一次又怎麼了”要強得多。

最後再給孩子說Sorry的時候,別忘了加上一句I love 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