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行業就定終身,進一行就要愛一行,這種思維方式自然就過時了。

定行業就定終身,進一行就要愛一行,這種思維方式自然就過時了。

這兩年,不斷有朋友讓我給他們的孩子上大學、選專業提建議。一般他們都是把眼光集中在所謂的“好專業”上,什麼國際金融、電子商務等等。而我總是勸他們,要學一些基礎學科,比如中文、數學等等。所以,我的建議一般也沒什麼人聽。

那我為什麼這麼建議呢?兩個理由。

第一,現在社會變化速度太快。你大學入學時認為的好專業,從畢業到成為這個行業的中堅力量,至少七八年過去了,到時候好專業還能不能風光,就很難說了。

第二,中文和數學這樣的專業,雖然看起來沒有實際用處,但它們是基礎工具。它們將來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用,而且都是所謂“童子功”的學問,大學時代打下的功底,別人一輩子也不容易趕得上你。學了這樣的專業,等於是獲得了一生的潛在優勢。

我說的這兩個理由,其實背後是一個總的趨勢,就是行業和人才的分離。

在傳統社會,一個人進入一個行業,是他一生的選擇。不僅是一輩子要幹這個,甚至是世世代代都要幹這個。鐵匠的兒子還是鐵匠,屠夫的孩子還是屠夫。所以,幹一行愛一行,甚至變成了一個人的道德標準。

但是現代社會不同了,大量的新行業不斷出現,速度還越來越快。一個人有三四十年的工作時間,而一個行業的壽命還未必能到三四十年。所以,定行業就定終身、進一行就要愛一行,這種思維方式自然就過時了。

最近,有人推薦我讀了一本書,叫《香港影視業百年》。這本書很有趣,書裡體現了行業變遷和個人命運之間的關係。

香港電影業的繁榮,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就是有聲電影一誕生,香港電影業就興旺起來了。你可能會奇怪,香港是彈丸之地啊,人口不多,拍了電影給誰看呢?

給東南亞人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南洋一帶的華人華僑,對廣東話的娛樂消費品需求很大。於是不少當地資金就湧入了香港,在香港拍攝影片,然後賣到南洋。

當時香港電影業有錢到什麼程度?製片方只需要準備一紙故事大綱和演員名單,就可以開賣。電影還沒有上映,就已經收回成本了。

當時拍攝的電影類型,主要是粵語的戲曲片。成名的戲曲界大腕,跨界到電影界就是明星。戲曲本身曲詞、音樂、服裝、道具等等都是現成的,故事也很成熟,拍攝起來比較容易。當然了,這也帶來粗製濫造的隱患。

但是光是那幾部戲曲,拍來拍去也沒什麼新鮮的,香港電影業漸漸就不行了。而且到了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出現了電影業的致命殺手,就是電視。

全球首家華語電視臺,1957年就創辦於香港,叫麗的電視臺,後來更名為“亞洲電視”。

但是電視臺辦起來,也需要好內容呀,誰會做內容呢?舉目四望,電影行業正好有點冷清,那就來乾電視吧!這是電視業人才的第一個來路。比如後來紅極一時的鄭少秋,就是粵劇演員出身,然後投身到電視業的。

當然,電視臺不只是坐吃山空,還做了不少有深遠意義的事情。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邵氏兄弟影業公司的邵逸夫先生。他不僅創辦了大名鼎鼎的TVB無線電視臺,還幹了兩件培養人才的事。

定行業就定終身,進一行就要愛一行,這種思維方式自然就過時了。

邵逸夫

第一件是辦藝員培訓班,自己培養演藝明星。我們知道的很多香港大明星,都出身於這個無線電視藝員培訓班。像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周潤發等等都是從這裡出來的,還有很多導演、武術指導也是這裡培養的,像杜琪峰、王家衛等等。

另外一件事,是從1973年開始,TVB每年主辦香港小姐競選。我們熟悉的趙雅芝、張曼玉、袁詠儀、李嘉欣等等,都是從這條道路出身的。

你看,鄭少秋、周潤發、趙雅芝三個人,剛好代表了香港影視業人才的三個源頭——粵語戲曲片、藝員培訓班和香港小姐選舉。

風水輪流轉,到了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因為大陸市場開放,香港電影又開始興旺起來。電視業儲備的這些人才,又湧進了電影業。所以,我們熟悉的那一代香港明星,大多都號稱是影視歌三棲明星。

再後來,2000年之後,香港電影行業又不行了。但是大量的香港導演、演員等等開始北上,融入到大陸的電影行業,又重新煥發光彩。

你看,行業興衰起伏,這是大勢所趨,沒有辦法改變。但是,過去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現在是鐵打的人才流水的行業。行業裡的人才,既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又是東方不亮西方亮啊。

人的命運和行業的命運,完全不是一回事,已經分離了。

前幾年,我和美國的媒體人聊天,發現反差特別大。要知道,全世界的新媒體紅紅火火,傳統媒體都遇到挑戰。中國媒體人普遍有一種焦慮情緒,積極的人在討論轉型,消極的人覺得行業不行了,我該怎麼辦?

而美國媒體人呢,不僅沒有這種情緒,反而是覺得新媒體紅火,挺好。因為新媒體願意花更多的錢,僱傭傳統媒體裡懂內容的人,這是我們的機會啊。這裡攤子散了不要緊,換個公司繼續幹活啊。

這種反差,其實是因為對行業和個人命運關係的看法不同。把自己當做某個行業裡的人,還是當做掌握特定能力的人,看待機遇和挑戰的角度也不一樣。

真格基金的投資人徐小平老師,跟我講過的一個故事。

2016年,直播行業崛起的時候,真格基金也投資了一家小直播公司。徐小平老師有個朋友是傳媒界大公司的高管,他就鼓勵朋友加入這家創業公司。

朋友聽了提議,覺得不可思議,他說你有沒有搞錯!我現在工作穩定,你讓我放下“金飯碗”去這麼小的一家創業公司,萬一倒閉了怎麼辦?這不是存心坑我嗎?

徐小平對他說:這家公司可能會成為一個獨角獸,當然也可能會倒掉。但是請注意,從根本意義上,我讓你去的不是這家公司,而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將會產生很大的財富機會。你就把我推薦的這家公司,當作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門,將來你不會後悔的。

後來,這個朋友就加入了這家創業公司。再後來,這家公司果然也沒有做成。但他在離開這家公司的時候,因為有業績,直播行業的頭部公司紛紛向他發出邀約,請他去做高管。

你看,這是這個時代獨有的現象。一個失敗的公司,也可以造就一個成功的人。

所以徐小平老師最近經常說一句話:都說創業風險大,那是公司的風險,行業的風險,投資人的風險。而作為個人的創業者,他幾乎不會失敗。

選擇行業,這件事的意義已經改變。

過去,選擇行業是選擇一生的命運;現在,選擇行業是選擇你成長的暫時基地。

定行業就定終身,進一行就要愛一行,這種思維方式自然就過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