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顯而易見,要解決地殼大陸漂移動力源問題,必須要解決地殼以下地幔流的問題。


眾所周知,對於地球內部,國際流行的學說是“地幔對流說”,其要點是洋底裂紋成為地幔對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根溯源,地幔對流說是英國著名地質學家A▪霍姆斯(Holmes Arther,1890—1965)提出來,對口解決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動力源問題(他本人力挺大陸漂移說)。對於為人謹慎、學風嚴謹的霍姆斯本人,曾對此學說有過特別說明:“此類純屬臆想的概念,特為適應需要而設。在其取得獨立的證據支持之前不可能有什麼科學價值”《物理地質學原理》。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可見,地幔對流說是一個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證據,基本上源於生活常識的臆測產物。然而,這樣一個學說卻被披上了國際主流學說的外衣,行走江湖半個多世紀,更是堂而皇之地進了課本和科普讀物,忽悠普羅大眾幾十年……,這是嚴重違背霍姆斯本人意願和科學精神的。


或許可以用人類的“羊群效應(或盲從效應)”來解釋。一群聊天聊得特別High的人群中,突然一個人抬頭,仰面朝天。其他人不明就裡,紛紛抬頭,在天空中尋找著什麼,結果一無所獲。互相追問無果,最後,追問到最初抬頭的那個人,他的回答出乎眾人意尿,他說,“我有流鼻血的毛病,感覺要流鼻血了,所以抬頭控控鼻血……”。


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和對地球認識的深入,人們越來越感覺到地幔對流說的侷限性和其有悖於普適的天體物理學規律(差速旋轉)。鑑於地幔對流說給地學研究帶來的混亂,有識之士提出了“

地幔環流說”: 基於差速旋轉的天體物理學規律,地球內部,地心超高速自轉,由內而外,繞轉速度逐層降低,直到最外層地殼,以蝸牛般的速度漂移繞轉。或者由外而內,地幔流速要遠大於地殼蠕動漂移。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太陽系,由內而外,行星天體公轉速度不斷降低,可以想象得到,最外層的太陽系天體(或奧爾特雲迷你天體?)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繞太陽公轉。


地幔環流說主張,地幔流有其自身屬性,與洋底裂紋沒有必然聯繫,洋底裂紋不可能左右地幔環流,洋底裂紋只不過是地球天體演化到特殊階段的特殊產物,如同火星海洋的消失演化,未來數億年後,地球海洋消失後,洋底裂紋也將消失。


地幔環流說主張地殼大陸的漂移動力來自地殼下面快速流動的地幔所形成的摩擦拖曳力,如同漂流河流中的小船,沿著河道快速漂移。


然而,地球是個球體,不是寬闊的大河,地幔環流的動力來自哪裡?如何形成閉環?


很顯然,地球內部地幔和地心是一體的,地幔環流離不開地心的動力支持。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澳大利亞本島板塊作為地心的形象代言人,為我們展現了地心的獨特地理位置、輪廓大小和外貌特徵,以其幾何對稱軸旋轉而成的幾何體,即為地心近似體。類似窩窩頭一樣的“上凸下凹”的兩個面是地心最凸出的特徵,或者說地心體下部有個明顯的凹陷空腔。


類比人體的心臟可知,心臟起到輸出動脈血和迴流靜脈血的功效,以此保持身體各部分的體溫。類似隔膜泵,心臟為全身血液循環的動力源。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而地心在超高速自旋的同時,也起到心臟輸血的功效,只不過它輸出迴流的是地幔流體。沿著地心所在的緯度環(南迴歸線),為地心輸出的地幔動脈逐層上湧區,抵達地殼的地幔流在繞轉地心的同時,向南北兩極呈螺旋線分流,在南北兩極形成地幔旋渦,再以靜脈迴流至地心。兩股地幔靜脈流在地心處對沖PK,在極高溫、極高壓條件下,發生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生成地心所需的物質,實現地心的增生壯大。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以地心所在的緯度環為界限,北區(北半球及赤道區域)自由板塊,北漂的同時伴隨著逆時針旋轉,南區(南半球中、高緯度區域)自由板塊,南漂的同時伴隨著順時針旋轉。處於北半球的印度板塊表現出強烈的逆時針旋轉就是明證,作為北漂雙旋臂洋陸漩渦的核心,西北太平洋洋底古陸板塊已完全處於北半球,因此,洋陸漩渦表現出明顯的逆時針旋轉。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位於南美洲板塊南端與南極洲之間的斯科舍板塊(Scotia Plate),整個造型彷彿潰堤的河口,其形成原因在於,南極洲板塊的前身,與南美洲相連的古鯨洲板塊,自赤道區域南漂,進入南極圈後,到達南極地幔旋渦入口邊緣,與南美洲撕裂後分離,順時針旋轉滑入南極地幔旋渦演化為南極洲板塊。撕裂的區域在地幔環流的驅動下,海底板塊迅速東漂填充,從而形成決堤型的造型。此造型說明南極洲板塊與南美洲板塊曾經相連的事實,也說明兩大板塊向東漂移的事實。


日本島以東,西北太平洋洋底大塔穆火山的考察發現表明,其誕生於赤道,由赤道漂移演化而來。所以,洋底板塊也在漂移,已被國際地學界證實。


國際地學界一直認為,美洲板塊在向西漂移,這是以歐亞板塊為參照系得出的相對漂移方向。眾所周知,歐亞板塊作為北漂古陸板塊群的主體也在漂移,作為同一個漩渦,其旋臂或同為順時針,或同為逆時針。地球北漂洋陸漩渦顯然是逆時針旋轉,其旋臂絕對漂移方向為向東擺動,不可能出現逆向打架的情形,作為驅動力的地幔環流也決定了旋臂的同向擺動。所以,美洲板塊的絕對漂移方向為向東擺動漂移。


美歐間距拉大,大西洋擴張而太平洋收縮表明,北漂洋陸漩渦的右旋臂亞洲板塊及其延伸島鏈東漂的絕對速度,大於左旋臂美洲板塊東漂的絕對速度。在以太平洋居中的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右旋臂在四大金剛古陸板塊(歐洲、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的強勁助推下,對西北太平洋洋底古陸板塊實施逆時針緊密包裹,同時向東追趕美洲板塊。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大西洋洋底裂紋對右旋臂歐亞板塊起到加速作用,而對左旋臂美洲板塊起到減速作用,但它不可能喧賓奪主到改變美洲板塊的絕對漂移方向,對右旋臂漂移起到錦上添花,對左旋臂漂移起到有限阻尼,起根本決定作用的還是地幔環流。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而洋底裂紋作為洋底裂紋山脈巨龍的龍體,隨著洋底龍頭蠕動北漂,也在蠕動變形漂移。洋底裂紋彷彿是地殼皮膚上的一道傷口,而海洋恰似包裹傷口的創可貼,洋底裂紋可以蠕動變形,但與地幔環流模式沒有一點關係,如同人體的傷口,不可能影響到全身的血液循環模式。


“地幔對流說”漸凍,“地幔動靜脈環流說”迎春


所以,在地幔流的驅動下,無論大陸板塊、洋底板塊還是洋底裂紋,整個地殼都在蠕動漂移。由西向東,順地球自轉方向,而古陸板塊則以螺旋形路線,向南、北極地幔旋渦入口集結。南極洲板塊已完成使命,北漂的洋陸漩渦還在路上,未來數千萬年後到達北極,洋陸漩渦消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