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炳:心懷仁心才能是個好官員

董文炳出身於河北藁城一個武將之家,父親是藁城世侯(協助蒙古對金作戰的中原地方武裝統帥),以仁義著稱,尤其注重自身修養和對兒子的教育。董文炳小時候,父親就經常告誡他長大後要“為政寬明”,並應有一顆“善戰而不妄殺”的仁心,時刻將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董文炳每次都認真地聽著,並記在了心裡。

一、將門虎子,終獲重用

1233年,董文炳的父親在對金作戰中去世,蒙古可汗看在他為蒙古立下汗馬功勞的份上,於兩年後任命年僅18歲的董文炳為藁城縣令—這在當時算是破格提拔了。消息傳出後,縣衙炸開了鍋。縣吏們對憑藉恩蔭上位的董文炳十分輕視,故意處處下絆子、設障礙,一心想看他出洋相、鬧笑話。

董文炳:心懷仁心才能是個好官員


但是,他們低估了董文炳的本領。董文炳自小機敏過人,博聞強識,又深受父親的影響,從政能力極強。他在縣衙官吏懷疑的目光下,漂亮地處理了幾樁陳年積案,用事實彰顯了自己與年齡不相符的斷案能力,頓時成為聲名遠播的董青天,臨縣百姓有冤無處申訴時,也轉到藁城請求董文炳判決。董文炳舉重若輕,公平公正地加以裁決,百姓們對他敬若神明。

此外,董文炳謹遵父親的教誨,始終保持著愛民之心,很快樹立起少年老成的好官員形象。藁城是有名的貧困縣,董文炳上任初期當地又連遭旱災、蝗災,導致藁城百姓日子不好過。董文炳為解決百姓的沉重負擔,用自己家中數千石穀子代替百姓交了賦稅。

不僅如此,他還替百姓還“貸款”。

董文炳:心懷仁心才能是個好官員


前任縣令因徵集軍需曾向私人借貸,放貸的那家收取的利息卻逐年加倍,官府無力償還,就令百姓拿自家的蠶和麥子去償還,直到董文炳擔任縣令,百姓們還沒有還完。董文炳得知後把自家的田地作價還給放貸的人,並說服家人捐糧食給百姓,這才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此後,他又帶領相關人員統計丈量縣境內的閒散土地,分給貧苦人家耕種。流離在外的藁城百姓聞知後,相繼回鄉耕織。

為了提高藁城百姓的幸福指數,董文炳冒著自己被殺頭、抄家的風險,說服百姓兩戶或多戶併為一戶,即通過瞞報戶口的方法減輕賦稅。身邊人都被他的愛民之心感動,更為他可能因此掉腦袋的做法擔憂,一致勸阻他不必這樣做。董文炳正氣凜然地回答:“為民獲罪,吾所甘心!”他的上司見他這麼受百姓歡迎,頓生嫉妒之心,想拉攏他加入貪腐的行列,一起魚肉百姓,被董文炳拒絕。上司懷恨在心,設計陷害他。董文炳得知後,坦然對身邊人說:“我豈能靠剝削百姓來為自己謀利!”他於是仿效陶淵明掛袍辭官、歸隱山林,一隱就是多年。

直到1253年,董文炳才再度出山,追隨當時還是蒙古大將的忽必烈南征北戰,並憑藉赤膽忠心和出眾能力,被忽必烈視為最忠誠的夥伴。董文炳也不負眾望,努力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二、仁義無雙

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蒙古大汗,統一了常年被金國蹂躪的燕南(今河北、山東一帶)地區。燕南百姓雖然擺脫了女真族的控制,但對忽必烈的蒙古政權依舊抱有牴觸情緒,不願歸附。忽必烈為此寢食難安,特令董文炳“宣慰燕南諸道”。董文炳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細心走訪了燕南百姓,回來後勸諫忽必烈:“燕南百姓並非不願歸附,只是過慣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微臣建議您先實施一些利民政策,以安民心!”忽必烈覺得有理,馬上批准了這條建議。燕南地區的人得知後,人心逐漸安定下來。

燕南問題解決後,董文炳於次年改任山東東路宣撫使,前往山東各地安撫民心。當時,山東軍閥李璮(tǎn)在益都(今屬山東濰坊)起兵反叛,攻陷濟南。董文炳指揮調度山東各路重兵,協助朝廷主將重重包圍了濟南城。圍困數月後,濟南城人心思亂。主將正準備大開殺戒,董文炳勸阻說:“對於窮途末路的賊寇,可以略施小計生擒,最好不要大動干戈!”於是,他單人到濟南城下喊話:“反抗朝廷者只有李璮一人!其他人只要此時歸順朝廷就可既往不咎!你們好好想想,不要自取滅亡!”很快,李璮的心腹繳械投降,其他人見狀也軍心大亂,乾脆抓住李璮,開城獻降了。

接下來的一件事更彰顯了董文炳的仁心。

董文炳:心懷仁心才能是個好官員


李璮的人雖然投降了,但投降的叛軍裡有兩萬多名“勇而善戰”、曾經擊敗過官軍的江浙降卒。主將擔心他們日後伺機報復,就下令把這些投降的暗中處死。董文炳的部隊也分到2000名降卒,他覺得這樣做太不合適,勸主將說:“他們都是被李璮脅迫的人!況且我們有言在先,說自願投降的人可既往不咎,你現在下暗殺令豈不是出爾反爾?這不僅會壞了我們軍隊的名聲,也會影響朝廷威信。”主將如夢方醒,下令所有部隊停止暗殺計劃。一場殘酷的慘劇就這樣被董文炳避免了。

此外,董文炳還被任命為山東路統軍副使,鎮守沂州(今山東臨沂)。在這個任上,他也時刻彰顯著自己的仁心。

沂州是蒙軍進功南宋的最前沿,由於戰線過長,朝廷的後勤保障經常跟不上。朝廷為圖方便,便發文讓沂州部隊就地購糧解決軍需問題。這無疑會加重百姓負擔,隱患也頗多。

董文炳得知後,下令馬上收回已經發往下屬州縣的購糧文書,然後派人進京啟奏忽必烈:“微臣建議立即停止就地購糧。一,宋軍與我軍接壤,收購糧食的數額會使宋軍推知我軍人數;二,忻州百姓供應日常軍需已經很不容易,朝廷若再徵購,百姓恐怕會吃不消……請可汗三思!”忽必烈恍然大悟,取消了徵糧詔令。

三、以仁義統軍、事半功倍

董文炳的貢獻不止這些。元朝建立後,他在奉命攻打南宋的過程中,也始終秉承不傷及無辜的仁心。

1274年,元朝大舉伐宋,董文炳奉命攻取南宋的某戰略要地。在當時勝負已經分明的情況下,他不忍心與同胞兵刃相見,讓他們白白送死,於是派人送去勸降書信,好言勸說守軍繳械投降。不料,守軍接到勸降信後毫無反應。董文炳登高吶喊,再次誠懇勸降:“各位守軍,我不指揮部下進攻是想給你們留條活路!你們一定要考慮清楚啊!”在他的感召下,該地守軍終於放下武器投降,董文炳就這樣靠著自己的仁心取得了這個戰略要地。

緊接著,在元軍的猛烈攻擊下,宋軍大敗。董文炳部雖然俘獲了一萬多名宋軍,但他把他們全部釋放了,俘虜感恩戴德,四處歌頌董文炳的不殺之恩,其他宋軍得知後無心戀戰,“皆望旗而服”。隨後,董文炳率部直撲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一路上秋毫無犯,軍紀嚴明。董文炳帶兵進攻到距離臨安僅百里的某縣城時,兩次派人前去招降都被拒絕。他身邊的人急了,請求董文炳發兵屠城。董文炳堅決不答應:“我早就請示過朝廷,宋軍只要投降,我軍就一人不殺,更不能屠城。”接著,他再次派人入城勸降,對方被他的誠意感動,終於投降。1276年春,元軍三路大軍會師臨安,俘虜了年僅五歲的南宋皇帝,將南宋全境納入元朝版圖。

事後,董文炳奉詔留守臨安,全權處理相關事宜。他不僅維護社會治安、禁止豪強橫行,還重點安撫勸慰臨安百姓,將臨安管理得井井有條。朝廷特使奉詔到臨安清查南宋國庫,追索遺失金銀,鬧得臨安城人人不安。董文炳又趕緊奏請忽必烈實施安撫懷柔之策,千萬不能因為追索金銀而打擾百姓的生活。忽必烈立刻詔令停止追索遺失的金銀,臨安百姓因此得以安寧。

不過,南宋都城雖被攻下,南宋部分舊臣出於愛國之心,又佔據台州,伺機復國。忽必烈得到消息後,命令董文炳南下平叛。董文炳再次彰顯了他一貫為民著想的仁心。

出發前,他下令士兵南下途中禁止踐踏田地:“百姓就指望著稻子成熟來活命。你們如果踐踏禾苗,百姓如何活命?”由於董文炳部軍紀嚴明,台州一帶的稻田完好無損,台州百姓心存感激,不忍武力對抗,使得董文炳部很快就打到台州。南宋舊臣見勢不妙,繼續南逃至福建。這時,元軍中個別將領覺得不能白來臺州一趟,為了邀功請賞,竟然肆意抓捕台州百姓。董文炳大怒,命令他們將百姓全部釋放,聲稱:“敢有不釋放百姓者,以軍法論處!”數萬台州百姓因此虎口脫險。

隨後,董文炳部出發去了福建。讓人意外的是,福建百姓聽說了董文炳在臺州的仁心美名,紛紛扶老攜幼歡迎他,許多重鎮不戰而降。

四、深受元世祖賞識

經過這一系列事情,忽必烈越來越倚重董文炳,對他寄予厚望。

南方戰事結束不久,元朝首都遭到了北方某部落的武裝侵襲。忽必烈決定御駕親征,但苦於滿朝文武中沒有合適的人留鎮京城,只得急召董文炳晝夜兼程趕回京城主持大局,並下令說:“中書省、樞密院,凡是重大決策必須經董文炳許可才能施行!”可見董文炳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後來,忽必烈越來越離不開董文炳,即使董文炳想告老還鄉,忽必烈也捨不得放他走。

1278年夏,59歲的董文炳因病多次奏請辭職,都未獲得批准。幾個月後,忽必烈過生日那天,接受群臣賀禮後賜宴,親手將董文炳扶到上座,深情地對宗室大臣們說:“董文炳,功臣也,理當坐是。”不料,當天夜裡,董文炳病情加重。他自感時日無多,便召集家人到病榻前,用盡全力說:“勉力報國,則吾死瞑目矣!”不久後就去世了。忽必烈聽到噩耗,悲痛得不能自已。

董文炳:心懷仁心才能是個好官員


結語:元世祖 對他以禮弔祭”,名傳千古

為表彰董文炳的豐功偉績,忽必烈詔令禁衛軍把董文炳的遺體護送回老家藁城縣安葬,沿途官員一律“以禮弔祭”,以示對董文炳的重視。董文炳從藁城起步,又回到藁城安葬,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筆者寫到這心想如果主人公沒有仁愛之心,而和別的將領一樣,相信他這輩子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功績吧。

《宋史》


《元史》


《元史·董文炳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