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性格看格局

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談來總讓人惋惜不已,他是極負爭議的一位君主,也是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勤勉的亡國之君。有人說他是聖君、明君,也有人說他是暴君,但在我看來,他不屬於其中任何一個,他就是崇禎帝,獨一無二。

從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性格看格局

崇禎皇帝朱由檢畫像

勤於政事,事必躬親。

首先崇禎帝是一個勤政愛民之人,對於很多地方事務他都是細細過問,經常熬夜批閱公文,緊急時期甚至連續幾晝夜不能休息,生活節制,厲行節儉,不湎女色,一心治國安天下。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品質,如加於一方百姓父母官,可以將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還能身體力行引導地方風尚,形成良好的民風民俗,不失為造福一方的父母官。

從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性格看格局

崇禎皇帝影視作品

但是作為皇帝,卻不盡然。不可否認,崇禎帝是一位實幹家,但光是實幹家還不夠,必須還要是思想家、謀略家等。作為帝王,崇禎帝格局太小,他不善於用人,事必躬親,不懂人情物故,或者說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這是他的短處,也是他的侷限。他的帝王生涯充斥著對權力的過度追求,頻發的人事調動,權力的過於集中,對大臣的猜忌多疑,這些勢必加深與大臣之間的矛盾,相互仇視、相互利用,長此以往發現關鍵時候無人可用。在這場權力的爭奪戰中,包括崇禎帝自己都是失敗者。

從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性格看格局

漢高祖劉邦影視作品

所以作為皇帝,最關鍵的是要會用人、馭人,而非做事,正如韓信評價漢高祖的那句話,“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思想比行為更為重要,崇禎帝他沒有做到。

急於求成,律己責人。

崇禎帝急於求成的性格在其初登地位便急不可耐地剪除魏忠賢的事情上可見一斑,表面上崇禎帝是為民除害,實際上則是無法容忍權力的旁落。作為一位有遠大抱負和志向的帝王,看著這災難頻發,兵戈不止,百姓苦難流離失所,心裡急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崇禎帝的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律己責人、朝三暮四、猜忌多疑、剛愎自用,所以在崇禎帝從政的17年間,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屬歷史罕見,也讓天下有識之士寒了心。所以到得最後農民軍破城時,殿前鳴鐘召集百官竟無一人前來。

從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性格看格局

朱由檢吊死煤山影視形象

崇禎帝終究因為他的急於求成,濫殺無辜,讓得天下無可用之才,無可信之人,最後亡國亡命。崇禎帝的急少了份運籌帷幄、閒庭信步的氣度,更像是慌不擇路的盜賊,越是焦急,越是容易掉進坑裡。

善於識人,拙於用人。

崇禎帝在位17年,發掘了包括袁崇煥、盧象升等很多的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何以淪落至最後竟無一人可用的地步?因為崇禎帝善於識人,卻拙於用人,常年久居深宮,不懂複雜的派系之爭,也不懂深奧的人情世故,一心只想做事,卻沒能好好的用人。權力的過於集中,人事的頻繁調動,隨時可能撤職下獄殺頭的風險,讓曾經一腔熱血報國的仁人志士不想也不敢為國效力。以明末剿寇為例,崇禎帝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洪承疇與楊嗣昌則更是兩上兩下,如此用人,必失民心。

古語有云“既用之,則信之,無以信,失心也。”

從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性格看格局

明末名將袁崇煥

當然,崇禎帝最後亡了國也不僅僅是自身格局的原因,萬曆皇帝后積弊難返,天災、瘟疫橫行鄉里,國庫空虛無糧無銀,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清兵來犯,政治黨爭風起雲湧此起彼伏等一系列原因交加,或者說更像陷入一個死循環,最後加速了這個王朝的毀滅,只落得最不應該是亡國之君的朱由檢成了亡國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