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獻人大

徵文選登 | 餘生獻人大


與人大相識,源於一次偶然的機會。

2006年,安順全市公安機關正在掀起開門“大接訪”活動的熱潮,市局把我從派出所借調到局機關信訪科幫助工作,不久市裡組織“大接訪”演講比賽,決賽就在市人大機關舉行,我作為參賽作品撰稿人被邀請觀賽。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走進市人大機關一樓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八個大字,一股神聖感油然而生。

也許是與人大的第一次“邂逅”,註定後來與人大的不解之緣。一年後,全市開展跨部門競爭上崗,我毅然決然選擇人大崗位並有倖進入安順市人大機關工作,從文秘開始進入人大職業生涯,後到研究室、內務司法與民族宗教委員會專事人大宣傳、司法監督和民族宗教工作,直到今年,回到辦公室接手文字工作。

時光飛逝,歲月匆匆,轉眼之間,我進入人大工作已十二年有整。這其間,懷揣對民主和法治的忠誠信仰,見證了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發展歷程,見證了設區市地方立法權授予的實施進程,見證了鄉鎮人大主席團規範履職的推進過程,也經歷並在推動地方人大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工作完善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份努力和汗水。

十二年的時間,在從事人大工作的道路上雖步履蹣跚但未敢有絲毫的懈怠,一步一步走來,伴隨的是內心無比的自信與自豪,承載的是自身無悔的青春與夢想,同時,也陪伴著個人的不斷成長和進步。

十二年的人大工作經歷,使我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人大監督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記得剛到人大的那段時間,聽同事們談起人大工作,好像非常簡單,不過是開一開會、舉一舉手、走一走程序。基於這種片面思維和想法,導致自己一段時間內抓不住人大工作的要義和方法,特別是對一些術語和慨念把握不準、理解不透,以至於鬧出一些“笑話”。如有時把“人大代表”說成“人民代表”、“委員”說成“常委”,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後來,得益於身邊同事、歷任領導的幫助和培養,才使自己從一名人大“新兵”逐漸成長為一名人大職業工作者,成長為一名人大代表和委員。回望成長之路,我對這份神聖事業的深切體會和感悟,有九個“真”:對人大制度,我們要勤於真學、真信、真用;對人大監督,我們要敢於動真、較真、落真;對人民群眾,我們要忠於真實、真誠、真情。看似一個簡簡單單的“真”字,其實蘊涵著人大工作極其豐富的內容和要求,唯有用心去感悟、用身去踐行,方能從中體會到人大工作的魅力感召、價值所在,充分彰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鮮明特質。

安順設立地方人大常委會始於1980年,先是陸續設縣級人大常委會,後到1984年,省人大常委會在原安順地區設立聯絡處,使地區一級有了常設的人大工作機構,後地區聯絡處改為工作委員會,職能得到進一步拓展。2000年安順撤地設市,同年召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市人大常委會和“一府兩院”。近40年來,安順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不斷推動地方人大工作在探索中前進、在實踐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

這其中,我有幸參與了一些工作,與同事們共同見證了許多具有里程碑意義式的實踐創新。比如,在縣鄉人大,2011年首次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人民群眾民主參與積極性高漲,選民登記率和參選率創安順歷史新高。在立法方面,2015年安順作為設區的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制定出臺了4件地方性法規,涵蓋了設區市“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立法全領域。在監督工作創新方面,市人大常委會2012年第一次“試水”專題詢問、2013年啟動滿意度測評,此後專題詢問“一年一問”和滿意度測評“凡審必評”形成常態化剛性機制。

每每想起這些場景和片段,總是讓人記憶猶新、激盪不已,它不僅承載了廣大基層人大工作者艱辛的探索與實踐,更是有力推動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地方的不斷髮展和完善。

今年(2019年—編者注)是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40週年。回顧過去,40年的崢嶸歲月,我們迎著改革的春風迎來了和平穩定的美好生活;展望未來,40年的櫛風沐雨,我們透過美好的藍圖看到一個偉大奮進的時代。我願把餘生的智慧和力量奉獻給人大這個偉大的制度、這份偉大的事業,繼續見證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愈發耀眼的光芒!


單位:安順市人大常委會




編校:呂躍

徵文選登 | 餘生獻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