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他年近八旬,卻奮戰於科研的最前沿

他性格溫和,卻對學術觀點錙銖必較

他不圖名利,卻為人民的利益而憂慮

他痛心積弊,卻為正本清源吹響號角


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李裕偉先生,集畢生之經驗,編著了《礦業權與礦政管理 : 中外礦事縱橫談》一書,近期在中國大地出版社出版,全書文字達100萬字,為推動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工作作出了貢獻。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李裕偉,男,湖南人,大學本科學歷,1939年生,是我國著名的老一輩地質學家。曾任原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國土資源部諮詢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地質礦產部地質礦產信息研究院院長、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室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聯合國自然資源委員會委員、國際海底管理局法律與技術委員會委員。

礦產資源量與礦產儲量是礦業公司最主要的資產,是政府礦產資源管理的基石。沒有這兩個量,礦業公司的經營對象和政府的礦產資源管理對象就是烏有之物。

一、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一種產品

我們知道,大凡工業活動都在於製造產品。礦業公司屬於工業部門,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礦業公司開展礦產勘查生產出來的產品。

在現代生產活動中,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有一個企業、政府、市場共認的名稱。這個名稱,既是生產廠家的產品名稱,也是市場的商品名稱,還是政府監管的名稱,最後是獲得這個商品的資產名稱。例如,對工廠而言,一輛汽車是產品;對市場而言,一輛汽車是商品;對政府而言,一輛汽車是監管商品;對家庭而言,一輛汽車是資產;它的名稱始終被稱為“汽車”。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礦產勘查過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商品、資產名稱,企業、政府、市場共用之。這三個名稱不可隨意用別的詞替代,否則礦業界就要天下大亂了。

按照礦產儲量國際報告標準委員會(CRIRSCO)的規定,礦產勘查活動共生產三大類產品:勘查目標、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礦產資源的表述從沒有規範的名稱,到使用礦產儲量,再到使用礦產儲量+礦產資源量,最後到礦產儲量+礦產資源量+勘查目標,經歷了400 多年的時間。

人類在3000 〜5000 年前就開始生產礦石。由於採的是地表礦,只採不勘,而採出的礦石真實可靠,其價值也易於估計。

因此,在長達數千年中,均統稱為“礦石”,也就滿足當時的礦業生產力需要了。近代以來,隨著礦業活動規模的迅速擴大,作為採礦前端的勘查業出現,形成了“礦石”+“勘查產品”的礦業活動產品系列。“ 勘查產品”是“礦石”的前身,埋藏於地下,由於勘查階段和工作程度的不同,產品與產品之間在可靠性和可開發利用性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只有進行分類,才能把勘查產品的市場價值說清楚。

關於用一個什麼名稱來表示礦產勘查產品的歷史,從1556年就開始了,有一個叫Georgius Agricola 的法國人提出,要對找礦勘查的成果進行合理的表達,以利於在市場中規範各方的利益。直到1909 年,行將就職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的胡佛才出版了第一本試圖規範礦產勘查產品名稱的書——《採礦總則》。

他在書中第一次提出了“礦產儲量”的概念。胡佛是採礦工程師出身,對礦產勘查產品的名稱需要規範自然是深有感受,所提出的用語可以說恰到好處,迅即被世界礦產勘查界所接受,一直使用到今天。在20 世紀70 年代之前,礦產儲量是世界上對礦產勘查產品的唯一用語,北美、歐洲、大洋洲、蘇聯,中國,無一例外。

但是,人們漸漸感到,使用儲量一詞有些不對勁了。問題表現在:一是儲量不能全部拿出來,二是有些儲量不能立馬利用。什麼是儲量?儲存、儲備之量也。應該是儲存多少,就能拿出來多少,而且是有用之物;如無用,儲它作甚?看我們的倉庫,儲存糧食、貨物、材料,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裡面儲存多少,就能拿出多少,而且拿出來後全部可以使用。如果倉庫裡有1000 噸糧食,只能拿出800 噸;或者只有500 噸能馬上使用,其他500 噸不知道是否能使用,那還叫“儲量”嗎?

於是地質學家們開始尋找新的詞彙。1972 年,時任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的麥克凱維(McKelvey)在American Scientist 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個“ 礦產儲量 + 礦產資源量”的分類方案(圖1)。按照這個方案,礦產儲量屬於可回收的量,有多少就能拿出多少,並且是立馬就能使用的原地量;而礦產資源量屬於保存在地下,但不能全部拿出來的全部原地量,能不能利用還不清楚,需根據後續工作來做結論。麥克凱維的分類思想不久被正式轉化為美國地調局的分類方案,並迅即被全球礦業界、石油界和各國政府部門接受,為形成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量和儲量分類體系奠定了基礎。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圖1 麥克凱維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

(據V.E. McKelvey, 1972)

在資源量出現之前,儲量有“原地儲量”與“可採儲量”之分;在資源量出現後,儲量就專門用來命名可採部分,於是“可採”二字就是多餘的了。因此,現在已很難在國外標準中找到“可採儲量”一詞,儲量代表原地可採部分礦產物質,資源量代表原地全部礦產物質,似乎已經分工到位。不過20 餘年來,情況又有了變化,國外主要分類規範逐漸把資源量也視為可採量,礦業公司和石油公司也樂於跟進;與此相適應,增加了一個永遠留在原地的不可採量類型。現在看來,資源量、儲量、不可採量的三分方案已成定局,隨意翻閱國外礦業公司的技術報告,在其資源量和儲量列表中,已經很難看到全部原地量的類型了。

近20 年來,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勘查產品——勘查目標。

在一些主流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中,強調了找礦初期勘查目標的重要性。所謂勘查目標,實際上就是通過工程驗證的異常礦化。把它們圈定出來作為布鑽的依據,就是“勘查目標”,或稱“勘查靶區”,它相當於我國的334 ?,但不求量,只求圈出一個位置。

於是礦產勘查生產了四個大類基本產品或四個基本術語:勘查目標、礦產資源量、礦產儲量、不可採量。它們有個總稱叫作“查明礦產資源”,但勘查目標不包含在內。當前的聯合國UNFC 分類、礦產儲量國際報告標準委員會的CRIRSCO 分類與石油工程師學會的PRMS 分類均是建立在了這四個基本術語之上的。查明礦產資源類型術語從由單一用儲量這個術語表述,到目前用四個術語表述,經歷了100 年的時間,顯示出這套分類術語逐漸成熟的過程(圖2)。

我國的一些標準、規範、報告、文件、新聞在用一個統一的詞表述時,常用了“礦產資源儲量”這個詞語。前面的“礦產”可理解為是共用的,中國行文經常如此;後面的“儲量”也很明確;中間的“資源”是什麼?就叫人摸不著頭腦了。查《辭海》,將“資源”解釋為“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沒有任何量的意思,因此“資源”不是“資源量”。用中文表述,“資源”與“資源量”是兩個詞,不能共用,也不能互相替代。如果共用或替代,並採用辭海的解釋,那麼“礦產資源儲量”就被解釋為“礦產資財的來源(和)儲量”了,這不是很可笑嗎?英文“ resources”既有資源的意思,也有資源量的意思,是可以共用的;即使這樣,也不會省略寫為“礦產資源儲量(mineral resources reserves)”,而是在標準中精準地、不怕麻煩地寫為“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mineral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erves)”,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莫不如此。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圖2 礦產資源分類術語演化與成熟過程

對於這個問題,需要提到一點的是,由華人翻譯的國際標準中文版,如《CRIRSCO 勘查目標、礦產資源量和礦石儲量公開報告國際報告模板》,把“ resources”翻譯成“資源”而不是“資源量”了。這樣一來該標準就成了《CRIRSCO 勘查目標、礦產資源和礦石儲量公開報告國際報告模板》,在標準中凡出現“資源量”的地方,都成了“資源”,問題比我國還要嚴重。

我國至少在標準正文中,都明確寫成“資源量”而非“資源”。好在“ JORC”規範的中譯者最終弄清楚了這個關係,把凡出現“resources”的地方統統使用了“資源量”而非“資源”。我國在今後修訂有關分類標準時,是使用“礦產資源儲量”,還是使用“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建議當事者慎思之。

二、潛在的礦產資源量

上面所說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屬於查明的礦量,即主要是通過鑽孔、坑道直接取得礦床的品位、厚度和形態等數據估算出的資源量或儲量,但勘查目標不在查明礦量之列。大約從20 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開始估算潛在的礦產資源量,主要是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加上對區域物化探數據的解讀,對有利的成礦區帶或遠景區估算一個資源量,被稱為潛在的資源量或預測的資源量。這項工作於20 世紀70 年代傳到中國,當時的地質、冶金(有色尚未分出)、煤炭、石油、核工業等部門紛紛開展這類評價。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這類評價增添了先進手段,評價效率越來越高,評價效果也日益顯著,成為我國各礦產部門一項常態性的工作,對優化礦產勘查部署,更快更好地發現礦產資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按照國際慣例,礦產勘查分四個階段:預查、普查、總體勘探(相當於我國的詳查)、詳細勘探。預查的目的是發現找礦目標或找礦靶區。在預查區,通常會有比較密集的異常和礦化,但並沒有發現礦床,預查承擔驗證這類異常礦化的作用。普查的目的是發現礦床,在普查終了,應做出有無工業礦床的結論。

總體勘探和詳細勘探是取得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數據,為礦山開發投資決策準備詳細地質礦產信息。

潛在的礦產資源量是預查之前的一個工作階段估算的量。在這個階段,礦床尚未發現,沒有礦區尺度的異常和礦化數據,因此所估算出的資源量是假定它有那麼多,勘查後的結果可能有,也可能沒有,而經驗表明沒有的可能性通常要比有的可能性大得多。這就是我們對潛在的礦產資源量的應有認識。我國開展近40 年來的潛在礦產資源評價表明,這個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基於這個認識,潛在的資源量說白了就是沒有發現但認為可能有的資源量。美國地調局的分類、國際石油界的PRMS 分類和我國油氣分類,都稱之為“ 未發現的資源量undiscovered resources”;我國固體礦產分類將其譯為“潛在的資源量”,在有些場合還稱為“待發現的資源量”。對所謂“待發現”有一個人們樂於使用的表述:我國估算出潛在的資源量×××× 億噸,已發現××× 億噸,還有××× 億噸待發現。於是人們充滿期待地面對這些數字,殊不知這些數字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的。從假設到實現,並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的過程。

潛在的資源量主要是一種供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部門參考的數據,不宜向公眾宣傳,在上報國家領導時也要講清楚其“未發現”的實質及其假設性質,否則就是極大地誤導。幾年前美國聲稱在阿富汗發現了價值萬億美元的礦產資源量,依據的就是一種極其粗略的未發現資源量評價結果,是為其軍事政治目的服務的,引動網民也跟著熱議,成功地取得了他們想要的誤導效果。

三、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既然是一種產品,就應該有生產這種產品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在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稱為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報告標準。這裡說的“報告”,不是在大禮堂裡做報告的“報告”,而是提交一份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數字,可以用表的形式,也可以用簡單的數字列舉的形式,還可以用表+ 數字+ 文字的形式,即一份完整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技術報告的形式。

之所以要有標準,主要是市場交換的需要。任何一種產品投入市場,如果沒有產品標準,則交換就無法進行。市場交換遵循等價原則,每一種類型,就是一個具有等價意義的產品。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等價意義,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地質勘查研究和評價的加工深度上(注意,是加工為資源量或儲量,因此不是礦產品加工深度):資源量比勘查目標的加工更深,儲量比資源量的加工更深;在資源量和儲量內部,高一級的類型比低一級的類型加工更深。例如,控制的資源量比推斷的資源量加工更深;探明的資源量比控制的資源量加工更深;可採儲量比可預採儲量加工更深。資源量和儲量的價值除取決於加工深度外,還同礦種有關,如金的資源量價值比銅的資源量價值要高,這屬礦種差異所致,而不是資源量分類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資源量和儲量的價值還取決於礦床的品位、厚度、埋深、產狀等內部條件與區位、基礎設施等外部條件,那屬於技術經濟評價問題。因此,礦產資源量與礦產儲量的等價交換規則,是由資源量與儲量分類系統、礦種分類系統與技術經濟條件共同決定的。對同一礦種、同一技術經濟條件而言,資源量和儲量的等價交換唯一取決於資源量和儲量類型,即其地質勘查與可行性研究的加工深度。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將資源量和儲量分為六類,其中一種為勘查目標,三種為資源量,兩種為儲量,共六種產品。

我國固體礦產分為16 類,就意味著有16 種資源量和儲量產品。每一種產品,從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調查研究和評價深度上看,具有等價意義。

我國曆史上最初把礦產勘查劃分為初步普查、詳細普查、初步勘探、詳細勘探四個階段,後來又修改為普查、詳查 、勘探三個階段。在1999 年的《固體礦產資源/ 儲量分類》中增加了一個預查,於是形成了當前的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的工作程序。但是按照《固體礦產資源/ 儲量分類》的要求,這個程序是不完全的。因為按照這個程序,我們無法獲得儲量。完整的程序應該是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可行性研究,這就打破了按地質工作、地勘隊伍劃分階段的框框。如果不考慮枝節問題,總體而言,礦業活動分為兩大塊:前一塊是礦產勘查與評價活動,後一塊是開發與生產活動。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估算,是前一塊的工作內容,不僅要估算資源量,還應估算儲量,而估算儲量就需要藉助於可行性研究。世界上市場經濟國家都是把礦產勘查、資源量估算、可行性研究、儲量估算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我國則到勘探為止,後面的事不管了,於是在長達15 年的時間內,我國沒有儲量報告,雖然《固體礦產資源/ 儲量分類》對此有明確的要求。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重大的管理漏誤(圖3)。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圖3 被冷落的礦產儲量

四、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資產性質

前面已經說過,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礦產勘查評價活動製造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可交易的商品,對礦山企業和油氣企業而言則是其最主要的資產。

有人也許不理解,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怎麼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成了企業的資產了呢?這不會是國有資產流失吧?那麼我們下面就來說說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怎麼變成了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企業所有。

礦產資源國家所有,這一點不假;但礦產資源與礦產資源量、礦產儲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礦產資源是自然狀態下未經人類加工(包括信息和認識上的加工)的含礦物體,是生產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初始原料。但除了礦產資源這個初始原料外,還需要投入資本、技術、勞動力特別是智力等生產要素,才能生產出資源量和儲量這兩大類產品。這就如同要修建一座水電站,水力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但企業需要投入資本、設備、材料、人力,水電站才能建成,而最終投入市場的產品是發電量。我們不能說發電量屬國家所有。國家不會對每一個使用自然資源的企業生產的產品視為其自然資源資產行使所有權。

在礦業公司的上市報告或年報中,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總是被作為最重要的資產內容報告的,通常把它作為企業的資產,但條件是在財務報表中應把屬於國家所有的回報以成本的形式扣除。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具有資產性質,是礦業公司的資產評估的主要依據。在現金流量表評估程序中,礦產儲量和礦產資源量可以被資本化,轉化為銷售收入,形成現金流入,就清楚地顯現了儲量和資源量的資產性質。

五、市場管理中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標準主要是為市場服務的,其原因前面已經講過,資源量和儲量是一種工業產品,而工業產品必須有標準才能在市場上流通。制定標準的目的既然是市場需要,那麼這個標準主要是為市場服務也就順理成章了。當然,政府也需要用這個標準來規範對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管理行為。市場與政府都需要這個標準,兩者是一體的。

市場應用儲量和資源量標準的重點是維護公眾投資者的利益。礦業的公眾投資平臺首先是證券交易所,因此規範上市公司報告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信息的真實性、合規性和透明性就成為這個標準制定與應用的基本目的。礦業公司要嚴格按照規範要求估算資源量和儲量,政府的證監機構也要嚴格地監管上市公司報告的資源量和儲量。

對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標準應用的要求是極其嚴格的。稍有不慎,就可能違反標準的規定。以JORC(澳大利亞標準)為代表的國外標準,要求上市公司在上市時和每個重要的勘查、開發階段提交資源量和儲量技術報告,每年提交資源量和儲量年度更新報告,在所有談及資源量和儲量的報告、文章、講演和新聞稿中,均應說明該資源量和儲量數據的來源,即這些數據是否有合乎標準的技術報告為依據。政府官員也不能隨意談及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數字,一個“某某地區發現大礦,資源量超過××× 萬噸”的言論一出,該人士就要注意了,你說的數字是否有符合JORC 標準的資源量和儲量估算報告為依據?如果有,你會平安無事;如果沒有,你就可能要碰到麻煩了。幸運的是,在澳大利亞,官員們對嘴巴守得很緊,不會輕易放炮。因為他們知道,隨意說出一個缺乏技術報告為依據的資源量或儲量數字面臨的將會是什麼。

由於嚴格執行資源量和儲量標準,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礦業公司唯恐違背標準要求,極少有故意誇大或縮小資源量和儲量數據的。為了保證符合國家標準,礦業公司多制定有內部標準或指南,誠實、精細地做好野外工作、數據整理、建立數據庫和進行資源量和儲量估算(內部估算)。因此,礦業市場中報告的各種資源量和儲量數字很少出現問題。當然也有例外,如震驚世界的1997 年印度尼西亞布桑金礦造假事件,2007 年我國雲南播卡金礦造假事件等(為外國公司造假,與我國無關)。

除證券交易所外,商業銀行也要根據礦產資源量和儲量分類標準來處理礦業公司貸款申請。國外銀行通常只接受以儲量為抵押的貸款,不接受以資源量為抵押的貸款。因為資源量是風險資產,無法確認其償還能力。有的國家更嚴格,只接受JORC(澳大利亞)、CIM(加拿大)、SAMREC(南非)等國的證實儲量(proven reserves),而不接受稍遜於它的可信儲量(probable reserves),其意不外是避免貸款風險。股市、銀行均涉及公眾利益,必須嚴格遵照標準估算和報告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對於一般非上市公司,或個人之間的礦產權交易,可以不受分類標準的約束,但這些公司或個人為了避險,通常還是自覺地按照標準行事,畢竟這樣做使得大家都放心。因此,國外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標準已基本覆蓋到整個礦業領域,不論是強制性的還是自覺性的。

六、礦政管理中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礦政管理的基礎。試想,假定抽去了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這個基礎,礦政管理就僅剩下了礦產資源、礦區、礦業權等概念,這些概念對於礦政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它們沒有觸及礦政管理對象的本質。礦政管理不是要談礦業權嗎?那麼礦業權是什麼呢?在經濟層面上,礦業權是資產,而這個資產的實質和核心是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在法律層面上,礦業權是探礦和採礦的權利,而這兩個權利的核心是保護礦業權人排他性地發現、勘查、估算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因此,沒有資源量和儲量,礦政管理的內涵就被抽空了。

礦產資源量和儲量管理包括:組織制定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標準,監督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開發利用,進行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統計,開展基於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供需關係的礦產資源形勢與戰略研究,監督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評估活動等。在這一礦政管理領域,管理操作的直接對象就是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在所有上述管理職責中,制定分類標準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職責,被歷來儲量管理機構置於所有管理任務的首位。試想,如果沒有一部適合國情的分類標準,儲量管理就缺乏基本的手段。從20 世紀50 年代到20 世紀末,全國儲委和後來的儲量管理機構從來沒有放鬆過對儲量分類標準和規範的制定與修訂,最初是全面引進蘇聯分類,後來參照蘇聯分類建立我國自己的分類系統,再後來建立我國完全自主的分類系統,最後形成初步適應市場經濟並與國際初步接軌的資源量和儲量分類系統。正是因為對分類系統的不斷完善,保證了我國礦產勘查開發有章可循,保證了礦產勘查成果的質量,為國家經濟發展奠定了可靠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基礎。因此,把建立和修訂分類標準放到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管理的首位,實在是一件順理成章無需多費口舌的事。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礦業權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礦業權申請、礦產勘查開發活動期間,都會頻繁地出現資源量和儲量問題。第一,礦業權申請中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否屬實,是否符合分類標準要求,是否滿足所申請的礦業權對資源量和儲量的類型及數量要求,是礦業權審批的重要依據。

第二,在礦業權人礦產勘查與開發年度報告中,要報告資源量和儲量的變化。第三,要監管資源量與儲量的轉化關係,礦山不能直接開採資源量,必須將資源量上升為儲量後才符合開採要求。國外的礦山,在制定採場計劃時,所有的資源量都已被轉化成了儲量,都有圖紙為證。我國過去對礦山開採有“三級礦量”要求。所謂“三級礦量”,相當於現行標準的礦山儲量,但目前我國對此無監管程序,大量資源量被直接開採,分類標準中的礦產儲量類型形同虛設,沒有起到對礦山開發和生產進行監督的作用。

對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進行登記統計,並每年向社會發布,是政府儲量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登記統計發佈的目的是從整個國家層面考察資源供應狀況,為資源安全與規劃服務。不過政府公佈的類型主要集中在儲量上,資源量是礦產勘查的半成品,一般都不公佈。以美國為例,在它所有的礦產資源年度出版物如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Minerals Yearbook等,均只報告礦產儲量,其數字是在收集礦山企業數據的基礎上,由美國地調局加工而成的。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直接公佈從礦山企業彙總的證實儲量+ 可信儲量數據。澳大利亞採取的是政府分類與企業分類兩條線,企業用的是JORC 分類,政府另制定了一個分類,不設儲量只設經濟的資源量,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然而,在公佈什麼樣的資源量和儲量類型上,我國與國外有很大的不同:我國更重視公佈資源量,國外更重視公佈儲量。孰是孰非按下不表,先看看公佈礦產資源量和儲量數據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寫有關礦產資源的文章時有句口頭禪:“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90% 以上的能源、80% 以上的工業原料、70% 以上的農業生產原料都來自礦產資源。”而這些礦產資源,最終是用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來表示的。現在的問題是,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什麼“量”?是需要資源量呢,還是需要儲量?從國外的情況來看,是需要儲量。因為所謂國民經濟發展計劃、規劃主要是指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統計發佈什麼量應針對制定五年規劃或年度計劃的需求而定。那麼礦產資源管理部門為制定這個規劃這個計劃需求的應該提供什麼量呢?是礦產儲量而不是礦產資源量。美國20 年前公佈的數據包括儲量和儲量基礎,儲量基礎相當於經濟的資源量;但是後來把儲量基礎取消了,僅公佈儲量。我們知道,儲量是當前經濟可採的礦量,是一個毫無水分的數字,有多少就能拿到多少,因此準確地公佈可以動用的實實在在的礦量,才符合制定近期規劃和計劃對數據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按照這些數據,考慮各種用礦產業的發展規模、自給程度、進出口政策等,以保證未來三五年間經濟系統的順暢運行。加拿大也是如此,政府只公佈儲量(證實儲量+可信儲量)。雖然資源量比儲量要大得多,但政府認為沒有必要公佈,因為它們在近三五年不可能成為國家經濟系統需要的可經濟開採的礦量;如果它明年、後年被轉換成儲量了,屆時再行公佈也不遲。這樣一來,美、加等國政府公佈的儲量數字年年是乾貨,使用這些數據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企業都很放心,能保證什麼,有多少富裕,缺口多大,一目瞭然。我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礦產資源數據是基礎儲量,它已經比較接近儲量了,可以作為國家經濟建設規劃和計劃的重要參考數據。

但國土資源部門公佈的數字是“資源儲量”。這個“資源儲量”把分類標準中的16 個類型中的15 個類型包含在其中(潛在的資源量334 ?除外)。這個數字就大大的了,包括當前能用的,包括經進一步工作後能用的,還包括那些不知何年何月能用甚至永遠都不能用的。記得在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計委對地質部報上來的儲量數字很頭痛,數量很大,而能用的又不多,在制定計劃時令人無所適從,於是要求全國儲委清理水分,隨後儲委組織了對4 個礦種進行清理。到1987 年,國家計委發現清理水分速度太慢,解決不了問題,當時的國家計委主任宋平同志指示地質礦產部朱訓部長開展礦產資源保證程度論證,從那個巨大的儲量表口袋中把能用的礦區和儲量搞出來,以便制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使用。這就是礦產資源保證程度論證的由來。其實質是當年地質部地礦部報的數字太大了,要撈點乾貨。但時至今日,我們向社會發布的,向領導彙報的,依然是泡在水中的礦量——資源儲量。因為這個數字大,體現成績,大家喜聞樂見。如果發佈儲量,數字會大大縮小,如何向領導、祖國和人民交代?再者,在荒廢儲量管理17 年之後,也拿不出像樣的儲量數字來發布。

通過以上歷史事實。我們看到,我國國家發展需要什麼礦量與美、加等國並無區別,也是需要能支撐國家制定經濟三五年計劃或規劃的實實在在的量,唯有儲量能擔當此任。其道理很簡單,在安排國家經濟發展計劃或規劃時,國家需要的是礦產品,而製造礦產品的原料是儲量而非資源量。儲量是礦產勘查的最終產品,是成品;資源量是半成品,有些資源量還是廢品。我們是應該老老實實把最終產品提供給國家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和規劃呢,還是把成品連同半成品甚至廢品裝在一個大口袋裡送給國家呢?

如果是制定15 年、30 年甚至50 年的長期經濟發展戰略,那麼資源量可以用上了,甚至潛在資源量也可以用上了。

七、資源量與儲量估算機構和合格人員

近30 年來,國際上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估算已經越來越專業化,形成了專門從事兩量估算的諮詢公司,過去那種千家萬戶做估算的時代已經結束。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估算過程已高度計算機化,估算效率與水平大大提高。目前世界上有規模的專業從事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的諮詢公司約數十家,其中著名的諮詢公司有SRK(英國)、WGM(加拿大)、Geostat(加拿大)、AMC(澳大利亞)、 Snowden(澳大利亞)等,均是專家隊伍實力雄厚、業務量很大、全球佈局的國際諮詢公司,從事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可行性研究、礦山設計、礦山經濟評價等諮詢項目,為公司上市、礦業投資、銀行貸款提供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服務。

各國對這類諮詢公司沒有資質要求,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按目前情況看,優勝劣汰得也差不多了。餘下的這些公司均具有很強的實力,新來者必須形成有競爭力的專家團隊,否則將難以在這一領域立足和發展。

估算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諮詢公司少則10 餘人多者達數百人(如SRK),幾乎全部由專家組成,是一個智力密集的產業。專家包括三方面的人員:地質學家、採礦選冶專家、計算機特別是軟件專家。有了這三方面的專家,估算資源量和儲量,開展預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編制勘查設計礦山設計就遊刃有餘了。而這三方面的業務,又是互相溝通的。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由有資質的人員承擔。這類人員澳大利亞稱為“勝任人員(competent person)”,加拿大稱為“合格人員(qualified person)”。其他各國或隨澳,或隨加。我們姑且隨加,以“合格人員”稱之。

對合格人員的要求不高,兩條而已。第一條,必須是某個專業學會的會員,通常是地質學會或採礦冶金學會;第二條,必須是對某個礦種某種類型礦床有五年以上的資源量或儲量估算的經驗。

第一條的要求不難達到。一個從事地質工作的人員,很容易成為某個學會的會員,但難的是不同國家間的學會如何互認。合格人員是一個國家對資源量和儲量估算人員的要求,而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合格人員可能到世界各地工作,那麼他的“合格人員”身份可以帶走嗎?實施CRIRSCO標準(全球礦業界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國際標準,見另文)的國家,都建立了合格人員學會會員互認制度,辦法是建立一份可互認國家的學會名單,稱為“互認的海外專業機構(Recognized Overseas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ROPOs)”。凡在此名單上的學會,CRIRSCO 成員國全部互認。為什麼叫“互認的海外專業機構”呢?因為基於主權原因,CRIRSCO 的每個成員國執行的是國家標準而非CRIRSCO 標準,雖然標準結構和內容幾乎相同,但標準國名不同,因此對一個國家而言,表上機構除本國外,都屬海外機構了。

表1 為2014 年CRIRSCO 發佈的互認的海外專業機構名單。

表1 CRIRSCO 成員國間互認的海外專業機構(ROPOs)名單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第二條的要求工作經驗,全憑從事資源量和儲量估算的“合格人員”自述。具體做法是,在資源量和儲量技術報告的最後一頁留出篇幅給合格人員自我表述和簽字。這種自述主要是說明自己的學歷和工作經歷,五年以上從事資源量和儲量估算的經驗當然是表述的重點。合格人員怎麼寫是完全自由的,沒有人來監督和檢查。但是如果填寫造了假,被人揭發,那麼你就永遠告別合格人員的稱號了,因為不會再有人來找你估算了。

一個合格人員的工作經歷有限,不可能勝任所有礦種和所有礦床類型:一個搞煤礦的可能不勝任金礦,一個搞放射性礦產的可能不勝任斑岩銅礦。因此,一個合格人員通常只能做他估算經驗範圍內的礦種和礦床類型的資源量或儲量估算。在是估算礦產資源量,還是估算礦產儲量方面,合格人員也是有分工的。通常資源量由以地質專家為主的合格人員團隊估算,儲量由以採礦冶金專家為主的合格人員團隊估算。一份資源量或儲量技術報告不是由一位合格人員,而是由一個合格人員團隊編寫的,但其中有一位是負全責的合格人員。圖4 為一份按43–101 標準編寫的墨西哥Aguila 金多金屬礦床礦產資源量估算技術報告。該礦區屬美國黃金資源公司所有,由Pincock, Allen & HoltLeonel 諮詢公司承擔資源量估算任務並提交43–101 技術報告。左邊為43–101 報告的封面,右面為報告最後一頁合格人員Leonel López 的自述,下部中間小框內為合格人員簽名蓋章。簽名頁是43–101 報告的第二十六部分,標題是“合格人員自述”。合格人員名字是Leonel López,職務是C.P.G.(首席專業地質學家)。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圖4 43-101 技術報告及合格人員自我介紹與簽名頁

以下是自述的全文。

我,Leonel López,C.P.G.,Pincock, Allen & HoltLeonel 諮詢公司的首席地質學家,工作地址在美國,科羅拉多,萊克伍德,南聯合大道165 號950 房間。本證明文件適用於墨西哥瓦哈卡州El Aguila 項目的技術報告,2012 年7 月10 日。

1)我是美國懷俄明州的專業地質學家(證號:PG-2407),美國專業地質學家學會的持證地質學家(證號:CPG-08359),SME 的創辦註冊會員(證號:#1943910),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註冊地質工程師(專業證書號#1191),此外還是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經濟地質學家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家協會的會員。

2)我1966 年畢業於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工程地質專業,之後在科羅拉多礦業學院接受了有關經濟評價和投資決策的多次短期培訓,此外還參加了其他有關礦產經濟與技術經濟的專業短訓班和研修班。自1963 年起,我的專業實踐一直保持連續性。

3)從1963 年起,我一直從事礦產勘查和礦產權的經濟評價工作,涉及礦種有金、銀、鉛、鋅、銅、銻,以及螢石、重晶石和煤礦等,工作地區遍及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秘魯、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等國。

4)因此,按照我的經驗和資歷,我具有43–101 規定的合格人員資格。

5)自2003 年到目前,我任Pincock, Allen & HoltLeonel 國際資源和礦業諮詢公司的首席地質學家,1988 〜1993 年,我也曾被該公司正式僱傭。

6)作為編寫本報告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我於2011 年5 月16 〜19 日,前往現場調查,目的是檢查場地工程圖件與基礎設施,瞭解礦床地質,考察地下開採,查驗採樣程序,核查所提供的資源量估算結果及數據,並同現場人員進行討論。

7)我是本報告的主要作者,並負責對報告的所有章節進行彙總。我於2011 年5 月16 〜19 日考察了該項目。我起到準備本技術報告的項目經理的作用。

8)截至本證明簽章之日,我運用了最好的知識、信息並充滿信心地認為,本技術報告按要求披露的所有科學和技術信息均不會產生誤導。

9)我與黃金資源公司沒有利益關係,符合國家文件43–101 第1.5 節的獨立性要求。

10)我已經閱讀過國家文件43–101 和表格43–101F1;本報告的編制符合2011 年6 月30 日實施的關於採用43–101 和表格43–101F1 編制技術報告的新的公司政策。

11)我同意本技術報告歸入股票交易所和其他監管當局的檔案,上市公司據此形成的任何出版物,包括電子出版物,均將在網站上發佈,以利公眾查詢。

上面這11 條,是合格人員的自述,也是對他擔任合格人員的證明。現對其簡單評述如下。

1)你是不是合格人員,完全是一種毛遂自薦式的自我表述,把自己符合合格人員的條件一一列出即可,沒有誰來監督,沒有誰來檢查,無須申請,無須審批。

2)這位合格人員在第一條中一口氣列出了7個會員資格,以證明他符合合格人員的第一個條件。但在這7 個會員資格中,充其量只有一個屬ROPOs,就是美國專業地質學家學會會員是有效的,其他的其實可以不填,當然填了也不是不可以。

3)第二條是學歷,第三條是經歷。此公的學歷似乎不過硬,因為他是學工程地質的,勘探方面不過在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參加了一系列關於資源與經濟評價的短訓班而已。但是,他的經歷很過硬,畢業後一直從事礦產勘查,直到擔任諮詢公司的首席地質學家,表明他能力還是很出眾的。這也說明,學校的專業對口與否並不影響作為一個優秀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的合格人員。這裡對口是指地質類內部學科,跨大學科,就不能這麼說了。

4)最後請注意合格人員的簽章。簽字不言自明,那麼章是什麼章呢?它們不是公章,而是兩枚私章:一個章的文字是“美國專業地質學家學會• 證號08359•AIPG•Leonel López 持證專業地質學家”;另一枚章的文字是“專業地質學家•Leonel López PG-2407• 懷俄明”。第二個章應該是不算數的,但在美國懷俄明州開展地質工作想必是需要的。這兩枚章貌似公章,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私章,由地質學家依法刻制,在承擔合格人員時用之。不過大多數合格人員是不用章的,簽字完事。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一種產品,而且是一種很特別的產品。當你被人告知此地有100 萬噸銅的時候,人們看不見,摸不著,是相信還是不相信呢?你說不相信,他說是根據標準估算的;你說相信,那麼你叫我怎麼知道你是根據標準估算的呢?於是問題從標準轉向了執行標準的人。經過多年經驗的總結與教訓的吸取,形成了把標準和人捆綁在一起,以保證資源量和儲量估算真實性和合標性的基本思路:標準對估算提出要求,人執行標準,人對估算承擔責任。由這個思路建立的制度已獲得國際上的廣泛認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公信力,保證了礦業市場的平穩和健康運行。 

CRIRSCO 標準極其重視合格人員,把合格人員放在標準的最前面章節;而過去無論歐洲標準、北美標準,還是蘇聯標準,都是隻談標準不談人。後來出現很多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造假,這才發現不能只顧標準而不顧使用標準的人,從此走上了標準和人共重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的監管之路。希望在抓執行標準的人這一點上,對我國有所啟示。

圖5 為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質量監管的現代概念。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圖5 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質量監管的現代概念

八、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中的市場亂象

由於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是一種信息產品,其表示的實物具有不可見性,因此最需要政府嚴密監管。稍有不慎,就會產生造假欺詐行為,嚴重侵害公眾利益,帶來市場信用的喪失。

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資源量和儲量造假的例子,現列舉國外發生的兩宗例子。

例1 印度尼西亞布桑金礦大騙案

Bre_X 是加拿大的一家初級礦業公司,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在上千家初級礦業公司中,屬於默默無聞的那種。這是一家1989 年成立的公司,創建人是戴維• 沃爾什。1992 年,其股價僅30 加分。1993 年12 月,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布桑地區的勘查項目有三個鑽孔見礦,股價漲到1 加元/ 股。之後,公司連續宣佈發現高品位、大厚度礦體的鑽孔信息,儲量數字隨之節節攀升,黃金資源量為:

1993 年 估算量:800 萬盎司(227 噸);

1995 年 估算量:1000 萬盎司(283 噸);

預期量:3000 萬盎司(850 噸);

1996 年 估算量:6000 萬盎司(1700 噸);

1997 年 估算量:7000 萬盎司(1984 噸);

預期量:2 億盎司(5670 噸,另有報道稱6000 噸)。

公司一次比一次攀高地向公眾宣告找礦利好消息,不僅資源量巨大,品位也相當高(幾次報告為平均品位1.9 〜6.58 克/ 噸,12 克/ 噸,5.71 克/ 噸等)。這一金礦找礦史上絕無僅有的發現迅即引起了股市的瘋狂,股價以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飈升。到1997 年3 月初,Bre_X 公司的股票最高漲到286 加元/ 股(圖6)。當時筆者正在多倫多參加PDAC 礦業大會,目睹了這一盛況。Bre_X 的成就成為會議交談的熱點,人們慶幸Bre_X 為國際礦業界帶來了繁榮。

礦老闆為之驕傲、投資人為之瘋狂!卻少有人真正理解ta

圖6 1993 〜1997 年Bre_X 公司股價變化圖

許多大型礦業公司,包括專門經營黃金礦山的巴釐克,都企圖收購這個礦區。印度尼西亞政府看到自家土地上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財富,難以無動於衷,經過幾輪談判,最終股權分配是:印度尼西亞方面(包括政府和企業)佔45%,Bre_X 佔40%,一家名為Freeport-MacMoRan 公司佔15%。

然而,股權重組後,這座用謊言堆砌的金山馬上就坍塌了。正是股權最少但處事嚴謹的Freeport-MacMoRan公司把布桑金礦送進了墳墓。1997 年3 月26 日,拿到15%股權的Freeport-MacMoRan公司興沖沖地前往布桑,在Bre_X已施工的鑽孔位置打了一個驗證孔,希望證實其品位後即開始合作,分享這一天賜美宴;但岩心化驗結果令人驚愕:沒有見到礦化!Freeport公司立即公佈了這個消息,這意味著所有的資源量和股票都歸零,60億加元的財富瞬間化為烏有,全球礦業界都為之暈倒!

這時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SE)的總裁等數人正應我國原地礦部的邀請訪問北京,並召開了一個礦業資本市場研討會。當晚,部主管領導宴請,消息是在飯桌上傳來的,賓客接電後臉色大變,食興全無,好在還是顧全了禮貌,完整地走完了宴會程序,並扼要地向主管部長介紹了這一事件。筆者因職務原因,當時就在飯桌上,第一時間聞知這一消息。

問題發生後,項目經理米歇爾• 古茲曼突然從直升機上掉下來墜亡。回想之前不久,岩心庫莫名其妙地失火,地質資料也被燒燬,於是人們懷疑愈甚。隨著資源量和儲量審計公司的跟進,真相終於大白,這是一場驚天造假大騙局!布桑地區根本就沒有工業礦床。具體實施造假的是項目經理米歇爾• 古茲曼,造假活動開始於1994 年,他將自己的結婚戒指粉碎,按一定“合理的比例”撒在粉碎後的岩心中,於是高品位的化驗結果出來了。手段很初級,事情就這麼簡單。在之後的兩年半時間內,米歇爾• 古茲曼不是在按CIM 標準(加拿大資源量、儲量估算標準)進行勘探與估算資源量,而是一心一意地製造假金礦:撒金粉,化驗,報告令人振奮的品位與和厚度消息,引起市場一陣又一陣的狂歡。戒指提供的金用完了,他向當地的淘金人購買了6萬美元的黃金,以構築他那個巨大的人造金礦。

事情暴露後,加拿大當局對公司總裁沃爾什、副總裁費爾德霍夫和項目經理古茲曼提出起訴,指控三人合謀製造了這起巨大的金礦造假案。結局是:古茲曼已死(疑是自殺身亡);費爾德霍夫在事發之前已逃往加勒比海的開曼群島,拒不承認有罪,加拿大無法將其緝拿歸案;沃爾什在恐懼中度日,一年後死去。

面對這一令人震驚的礦產資源量造假大案,人們不禁要問,不是有標準嗎?不是有合格人員嗎?怎麼沒能把住關呢?的確,1997年7000萬盎司的資源量不是由Bre_X 公司,而是由一家設在蒙特利爾的有名望的國際諮詢公司Kilborn Engeneering 估算的,它根據Bre_X 提供的數據庫建立模型,繪製礦體,估算資源量。Kilborn 一直堅持這個造假事件與他無關。他說:我只是根據數據行事,採樣與我無關。的確,沒有去現場,天知道這些數據是真的,還是假的?最後Kilborn Engeneering 公司被判無罪。

於是接受布桑事件的教訓,估算資源量和儲量的合格人員應該去現場考察被提到日程上來。幾年後,加拿大頒佈了國家文件43–101,其中重要的一個內容是要求估算資源量和儲量的諮詢公司必須到現場對鑽孔、岩心等進行檢查核實。雖然是一份加拿大的國家文件,目前已成為世界絕大多數礦業公司編制資源量和儲量報告的法律依據。如果今天出現布桑式的資源量或儲量造假的話,合格人員未去現場核查,就不能被判無罪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礦產資源量造假案例,問題不是出在標準上而是出在人上;不是出在人的能力上而是出在人的品質上。其危害程度極高,導致千萬人瞬間失去財產,哭訴無門。事件引起的社會問題,延續了很長時間,仍然難以解決。這個案例表明,保證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的真實性,是多麼重要!政府通過法律、標準和對相關人員的監管,用西方的話說是保護公眾的利益,用我們的話說是保護人民的利益。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空話。

例2 雲南播卡金礦欺詐案

雲南播卡金礦的造假故事就相對簡單一些了。2002年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與雲南一個地質隊組成雲南金山礦業公司,在雲南播卡地區180 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合作開展金礦勘查。兩家簽訂的是一個為期四年的期權協議,在西南資源公司完成全部310萬美元的勘查投入後,持有70%的股權;地質隊持有30%的股權。四年期滿後,如果西南資源公司有意願繼續合作,則開始第二期合作,需投入1000萬美元以上的勘探費用,合作期滿後持有90% 的股權;地質隊持有10%的股權。按照當年早些時候國家出臺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播卡屬於低品位難選冶金礦,列入鼓勵外商投資範疇。

西南資源公司是一家以勘探為主的初級礦業公司,成立於1990 年,總部設在溫哥華,創建者為約翰• 帕特生,任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帕特生,地質學家,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估算合格人員,一米八以上的個頭,很豪爽,一副西部牛仔模樣。筆者2005 年5 月在溫哥華曾與他見過一面,並參觀了他的一座大型銅鉬礦山,對他印象還不錯。

但就是他,主導了播卡欺詐案。他的作案手法很原始,連金粉都不撒,直接修改岩心化驗數據。修改數據可能不是他親自動手,但修改過的數據表是由他親筆簽字的。從2003 年到2007 年,他前後共簽署了被修改的433個化驗數據,誇大了礦石品位,從而使播卡礦床脫貧變富。這些數據被輸入到數據庫,成為之後西南公司內部,或獨立的諮詢公司外部進行資源量和儲量估算的依據。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一個細節。筆者那次在溫哥華與他交談時,他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外資與中國地質隊合作的條件是勘探開發低品位難選冶的金礦,如果我發現了高品位金礦,能開採嗎?這個問題令人猝不及防,一時也找不到我國當時的任何法律與政策依據說“Yes”或“No”,只能敷衍幾句,說什麼雖然政策只允許與外商合作勘查開發低品位礦,但勘探過程中出現富礦是難以避免的、自然的,政府會合理處置的,至於找到高品位礦後能否開採,就王顧左右而言他了。

這個細節發生在2005年5月初,他當時已經在大量修改岩心化驗數據,並已取得可觀的“富礦”成果,希望瞭解一下在政策和法律上有無突破“低品位難選冶”的餘地。現在想起來,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已經“ 找到”高品位礦了。

言歸正傳。從1993年5月8日到2007年2月21日,西南資源公司向公眾發佈找礦利好信息25 次,其中至少有三次是由獨立的諮詢公司估算了資源量,並提交了NI43–101技術報告的。

2005 年9 月,由Hatc 公司提供符合43–101 要求的《中國雲南播卡金礦初步評價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使用了67 個鑽孔數據對三個礦體的資源量進行了估計,金平均品位2.75 〜2.98克/ 噸,標示的金資源量(相當於我國控制的資源量)29.95 噸,推斷的金資源量129.95 噸,金資源量共計159.9 噸。

2006 年12 月,由SRK 諮詢公司對播卡1 號礦體進行了一次資源量估算,估算人員到現場進行了考察,對估算使用的化驗與地質數據有效性、質量保證/ 質量控制(QA/QC)、標準使用、數據庫等均進行了檢查與論證,給予了肯定的意見。

2006 年12 月,由SRK 諮詢公司對播卡1號礦體和播卡7號礦體的資源量做了重新估算,提升了等級,以便開展預可行性研究。結果為:1 號礦體金測定的資源量(相當於我國探明的資源量)+ 標示的資源量(相當於我國控制的資源量)為87.88噸,推斷的資源量22.68 噸;7 號礦體保持推斷的資源量39.88噸不變。兩礦體合計金資源量為150.44 噸。

在25次利好信息披露中,這三次是由獨立的、權威的諮詢公司對資源量和儲量進行估算並提交發布的。當時,為防止再度發生布桑之類的資源量、儲量欺詐事件發生,加拿大的NI43–101 文件已頒佈,這些諮詢公司提交的技術報告在封面上均赫然標有43–101 字樣,合格人員還遵照43–101 的要求,親臨現場進行檢查核實,在報告中均表明該項目所獲取的數據有效性(data validation),質量保證/ 質量控制(QA/QC)到位,資源量和儲量又是由這些身經百戰的權威諮詢公司合格人員估算出來的,應該說在資質上、在規範上、在程序上均已無懈可擊了。為什麼還是出現了這種資源量和儲量造假事件呢?

筆者不能答也。

如果硬要答的話,那就是再嚴格的法律規範,只能規範真心的守法者,而難以防止有意的造假者,就如同再好的防盜門,也擋不住江洋大盜一樣。我們都是礦業勘查開發領域的真心守法者,偶爾違法違規,會自覺改正;而帕特生是這個領域的江洋大盜,以造假為業,區區CIM(加拿大的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分類規範),區區43–101,能擋住他嗎?

帕特生果然是在礦業領域作案的一個慣犯,並非偶爾為之。

根據加拿大皇家騎警(RCMP)的調查,他有九次犯罪記錄:五次涉嫌5000 加元以上的欺詐,兩次涉嫌股票市場欺詐,一次涉嫌發佈虛假信息引誘大眾持股(當然是西南公司股票)的欺詐,一次涉嫌發佈虛假信息誤導公司股民的欺詐。據此,他在2010年12 月18 日被加拿大皇家騎警逮捕。

由於帕特生的資源量和儲量造假,西南資源公司的股票飆升了10 倍,由之前的2 加元/ 股上升到最高時20 加元/ 股;又由於他的欺詐被揭露,西南公司的股價又下跌了10 倍。這一漲一落,股民受到巨大傷害,而帕特生則通過拋售自己手中的股票發財。

帕特生的資源量和儲量造假一直持續到2007 年。讓我們來看看他的造假是如何敗露的。

2007 年2 月21 日,公司發佈新聞稱金品位為15 克/ 噸,鑽孔見礦厚度達30.4 米,這是最後一次發佈虛假利好信息。2007 年6 月30 日,帕特生因患臨床抑鬱症辭職;7 月4日,公司選出Timo Jauristo 為臨時總裁和CEO。

在2007 年,人們注意到播卡金礦的資源量和儲量估算,同預可行性研究之間的銜接存在一個疑點。對這麼好的礦,公司原來的意見是在2006 年將資源量提升到測定的(measured)+標示的(indicated)類型後,完成預可行性研究,並在2007 年開展可行性研究,隨後就可以做出投資決策,開始礦山建設了,但後來的情況卻並不是這樣。負責指導可行性研究的是澳洲礦業工程諮詢公司(Ausenco),在世界上很知名,對做中國項目很有經驗。該公司人員發現,2006 年只把預可行性研究做了一半,還有一半被推遲了。2007 年可行性研究也隨之被推遲。臨時總裁Timo 和公司高管得知這一情況後,覺得需要查一下是什麼原因。

這一查,就查出問題來了。西南資源公司還是很負責任的,於7月19 日宣佈撤銷先前公佈的播卡金礦的分析數據,並承認公司數據出現了問題。因為其作假手段非常低級,只要把實驗室化驗單數據稍加分析,就一目瞭然了。之後的事,大家都已清楚,騎警介入調查,法院立案審理,毋庸贅述。

播卡案件與Bre_X 案件有所不同:一是在這場欺詐案中,西南資源公司是責任者,但也是受害者,除帕特生外,其他高管並不知情,且造假是公司本身主動調查揭露的,公司還算誠實;二是播卡並非無礦,而是誇大了品位數據。播卡後來被探明是一個大型礦床,雖然品位比較低;而布桑則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造假案例。

公平地說,帕特生雖是一個慣犯,卻是一條小魚。他在2007 年7月16日事發前匆匆拋售了5000股,被控為“知情交易(insider trading)”,也不過賺了298200 加元,但他卻面臨350 萬加元的罰款,此公絕對拿不出來。

結局:帕特生被撤銷了加拿大采礦冶金學會會員資格,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儲量合格人員的身份也隨之消失;被終生禁業,不能再吃經營礦業公司這碗飯了,面臨無法承擔的鉅額罰款,臨床抑鬱症的治癒更加無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