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女兒大年初二才可以回孃家?

李慰林


大家初二回孃家,這是中國家庭的一個傳統習俗。在這一天不止是女兒,女兒的丈夫和孩子也要在當天跟隨前往姥爺家中,正式的稱呼叫做“歸寧”。

今天在春節中,大家現在都比較重視大年三十這一天,在這一天的晚飯是最為隆重的,俗稱“年夜飯”。

不過其實在古代,大年初一才是最熱鬧的,因為大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這才是真正的年,大年三十還沒過年的。在大年初一,各種拜年活動就開始拉開了,大年初一的晚飯同樣也是家族的團圓飯。

不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女性在嫁人之後都是屬於丈夫家中的人,西方女性在結婚後甚至要改用丈夫的姓氏。注意,不是冠夫姓,而是直接改夫姓。中國婦女在結婚也是夫家的人了,所以在除夕和大年初一這兩天都要跟著丈夫去過,是不能回孃家的。

但是過年不見父母也是不行的,這不符合孝道。於是民俗就將大年初二定為婦女會孃家省親的日子。而在這一天,媽媽和爸爸也會在家中做好飯菜,等待女兒一家人的前來。

至於為什麼將回孃家這一天定為大年初二,首先大年初二是過年後的第二天,節日地位比較高,初一在婆家過,初二在孃家過,比較符合中國的倫理。如果再往後推就不合適了,總不能大年初十回孃家吧?而除了大年初二以外,初三、初四、初五這幾天也都不合適。

初三:這一天在民俗上是不宜出門的。

初四:則需要在家中打掃完衛生。

初五:婦女不得出門。

初六:這一天古代要下地春耕了。

初七:這一天倒是沒有什麼禁忌了,但總不至於在大年初七才回孃家吧。

當然,各地之間的民俗還有有細微差距的,我只是說了個大概。但總的來看,還是大年初二回孃家最為合適,於是這一天成為女兒回家省親的日子。而在很多地區,即便是大年初二回孃家,女兒也不能在孃家過夜,吃完飯就要回來。

不過時至今日,女兒過年回孃家過年的日子也不是那麼固定了。由於都是獨生子女,有些夫妻會協商各自回家過年,各走各的親戚朋友。或者是輪番跟著對方回家過年,例如今年去丈夫家過年,明年就去妻子家過年。

但是對於大多數已婚女性而言,基本上還都是初二回孃家。


千佛山車神


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孃家?大年初二回孃家拜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情在理,孃家也是家,沒有孃家的養育,男方家哪來的媳婦、兒媳婦、兒子女兒。

過年是大團圓的日子,哪邊的家庭都一樣,而大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初一,是自家人一起拜年的,嫁出去的女子算是婆家的人了,對於孃家那邊來說算是外人了,就在婆家跟婆家人一起拜年,不能回孃家拜年。

而孃家婆家都是家,過了初一後,接著新年的第二天也就是初二就可以去孃家拜年了,這一天也叫“迎婿日”,孃家人迎接女兒女婿回來拜年,女子帶著自己的老公孩子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家人。

孃家父母是一生的牽掛,養育了女兒二三十年,後面嫁人了在婆家生兒育女持家,平時很少有空回去看看自己的父母,聊聊天,吃個飯,幫做點家務什麼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關心是相互的,孃家父母不單需要兒子一家人的陪伴,也需要女兒女婿外孫們的陪伴,嘮嘮家常,這樣孃家父母知道自己這一年過得怎麼樣,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兒等等,而自己也知道孃家父母過得好不好......;而且不單是陪伴父母,看望自己的兄弟姐妹還有其他親戚好友也是應該的,在孃家呆了二三十年,大家過年敘敘舊,一起開心的過,很好啊。


鄉居小菜


每一年的大年初二這天,那些嫁出去了女兒都會帶著丈夫、兒子回到孃家給父母拜年。這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通常我們把這一天稱之為“走孃家”,也稱為“迎婿日”。

很多人會好奇為何出嫁的閨女都不興在孃家過除夕夜,也不興初一到孃家拜年,直到初二才回孃家。初二回孃家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初二回孃家:男權社會的縮影

要想知道為何女子大年初二才能回孃家,不妨先分析一個詞,那就是親戚。在中國古代,親戚是兩個概念,親指族內,戚言族外,親是族內親屬,戚是族外親屬。

簡單來說,所謂的族內親屬,指的是父族親屬,族外親屬指的是母族、妻族親屬,例如堂兄弟就是族內親屬,堂兄弟的“堂”指的是同一個堂屋,在中國古代,兄弟不分家,成家以後,同一個堂屋,堂兄弟就是同一個堂屋的兄弟;表兄弟則是指族外親屬,因為表是“外”的意思。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親疏之別,所以才會有大年初一族內親屬互相拜年,大年初二族外親屬互相拜年的這種做法。因此嫁出去的女性大年初一必須待在丈夫家,到了初二這天才能去孃家。

初二回孃家:風俗的禁忌

老一輩的人有這麼一種說法:嫁出去的女兒若是除夕、初一回孃家,會把孃家吃窮、吃垮,所以早期也常見嫁到外地的女兒除夕前返鄉後,不進自己的家門,而是先寄宿友人家,待初二一早才能回孃家。

此外早期封建社會,老百姓都比較迷信。在古人看來,那些已逝的老祖宗,年底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因為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這個規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


初二回孃家:來自朱元璋的女兒

關於初二回孃家,有這麼一種說法是跟朱元璋的女兒安慶公主有關。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他的女兒安慶公主下嫁給了都尉歐陽倫。在除夕那天,其他公主都已經跟隨駙馬回到了各自的孃家,唯有這安慶公主因為嫌棄駙馬歐陽倫家中寒酸而不願意回婆家。

歷來就對子女教育嚴格的馬皇后,看到不懂事的女兒,當即勸她回去,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安慶公主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回了婆家。

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樂得像個孩子似的正在宮院裡放鞭炮,忽見安慶公主與駙馬都尉歐陽倫來給他們拜年了。心想昨天才剛把女兒打發走了,今天怎麼又來了。當即問安慶公主今天給公婆拜年了嗎?

在得到了安慶公主否定的回答之後,朱元璋大怒:“我當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怎麼大年不先給你公婆磕頭,而大老遠進宮先拜我們呢?!去去!先去給你公婆拜年,老老實實地在家待一天侍奉他們,明天再來給我們拜年吧!”

朱元璋說著回書房寫了一副對聯遞給女兒,讓他們回去琢磨,接著便將他們攆了出去。安慶公主回去打開一看對聯是:羊跪乳,媳敬婆。橫批:天經地義。打那時起,大年初二才回孃家拜年的習俗延續了很久都沒變。


初二回孃家:風俗禁忌

我們都知道春節期間有著諸多的禁忌,初二回孃家這天也不例外。首先是回孃家的時間,正常情況下,女兒、女婿在初二這天不能太晚回孃家,必須趕在十二點之前。然後是攜帶的禮物,這天帶回孃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不能是單數,即使給紅包也是一樣,紅包的個數或者紅包內的金額數應該是雙數。

孃家父母收這些禮物也是有講究的,對於女兒、女婿送過來的禮物,父母是不能全數收下的,必須讓女兒帶回去一點,叫“回禮”。

此外初二從孃家回去的時間也是有所講究的。有的地方女兒回孃家後,不能在孃家吃晚飯,必須在晚上前離開,到農曆二月二日在回去住一晚上,但是有的地方卻必須要住一晚,初三中午前離開。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也不一定要遵守這些習俗,只要子女有孝又有何妨。


煮酒君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正月初二回孃家的習俗,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大年初二回孃家,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原因。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祈福、團圓的日子,嫁出去的姑娘,可以說是別人家的人了,俗話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所以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不能在孃家過,應該在婆家,陪著公公婆婆一起過年,伺候公婆,陪著自己的老公和兒女一起過年。

大年初一有些地方,講究不能串門,走親戚,除非那家有人過世(正常死亡)後的第一個春節,可以去燒香點蠟,除此之外,不能串門走親戚,所以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在初一回孃家,而孃家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親戚,所以選擇在初二回去,是姑娘走的第一家親戚。

有些地方把初二,叫做“迎婿日”,就是初二是迎接女婿的日子,回孃家要注意,應該在大年初二中午12點前到,最好是早上9點左右到,這樣可以上灶做飯,不能踩著飯點到,如果有特殊情況,別超過12點,另外晚上6點前必須離開。


有的地方,是初三早上離開,各地習俗略有不同。回孃家帶的禮物,必須雙數,有的地方講究姑娘回孃家,要帶饃(饅頭),一般是12個,其實是有講究的,就是孃家把姑娘養大,然後卻成了別人家的人,所以姑娘應該返還口糧,1個饃表示1個月的口糧,一次性帶1年的口糧,連續帶出嫁時的年齡的年數,以後就可以不用帶饃回孃家了。

另外,孃家在姑娘和女婿走時,應該回禮,就是不能把所有的禮物收下,應該返回兩件,讓帶回去。這些習俗,用具體的做法,表現了人們的團圓、和睦、禮儀、孝道的倫理親情,反映出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情感、親和力的民族,是文明之邦,禮儀之邦。


江水趣談



按民俗說: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和孩子走孃家的一天。 這一天,老閨女,老女婿都會帶著孩子,挎著饃饃籃子去孃家拜年。臨走時時給父母丟下十個饃饃卻又從父母那裡返回給十幾二十個饃饃,這樣下來,吃了一頓,還有賺頭呢!而新婚的夫婦呢,由於是第一次回孃家拜年,除了饃饃籃子,還必須增加些糕點之類的貴重物品呢。 如果兒子結婚了,需要陪其媳婦去拜丈母孃。那這一天只能由你老夫妻倆回孃家了,兒子兒媳在拜完自己的孃家人後,則會另抽時間去給姥姥姥爺拜年的。 如果女兒結婚了,初二會回來給你拜年,那你就只能等閨女過來後,再跟她們一起去孃家拜年。 如果父母雙亡,剩下兄弟哥嫂在家,女兒就不用再回孃家,由沒結婚的兒女去給他舅舅,妗妗拜年就行了。

為什麼初二一定要回孃家,我認為有以下的理由:

第一、雖然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但也有閨女娘、娘閨女、閨女就在娘心裡之說。在過去,媳婦兒回孃家,要徵得丈夫婆婆的同意,所以她們難得回孃家一趟。過年了,和丈夫家團圓後,去探望一下生養了自己的父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所以這一天回孃家,就變成了民間特有的習俗,不能更改。

第二、過年了,回孃家看看,順便給爹孃送去些好吃的,報答一下對父母的養育之恩。

第三、帶著孩子丈夫過去,讓父母也享受一下女兒女婿、外孫外孫女帶來的親情,慰籍一下二位老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一年到頭了,看看父母親的身體是否康健、生活是否艱苦?尤其是在他們老了以後,對於其身體和生活,要及時的給以關心和幫助。

總之,初二回孃家,是過年的一大習俗,我們做女兒女婿的,不管什麼原因,都儘量不要讓老人們白等你一天,這對於年老的父母來說,將是給他們的最大缺憾。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過年的時候,為什麼女兒要初二才可以回孃家,為什麼除夕和初一不能回孃家?這就要從我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說起了。

古時候,嫁出去的女子回孃家,叫歸寧。

我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曾經提到過“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的話語。這些句子是《葛覃》裡的,主要寫的就是出嫁的女子想要回家看父母。

然而,在古代的社會,男權主義色彩濃烈,一般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是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有心的父母也管不著的了。出嫁從夫是古時候約定俗成的事情,不管是誰,女子都得遵守。

以前女子出嫁以後,想要回孃家,可沒有現在那麼簡單了。出嫁的女子要是想回孃家,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回去的,還得請示丈夫,請示婆婆的。因為,回孃家在那時候來說,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也就是詩經中說到的“歸寧”。

出嫁的女子是不能隨隨便便回孃家,特別是除夕和年初一的時候。每年的除夕和年初一,正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女子只能留在丈夫家過年!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先理清楚“親戚”這兩個字的含義先了。親,是指族內的親屬,也就是父親這一邊的親屬,例如叔叔伯伯堂兄弟這些,又因為以前是不分家的,一大家子都聚在一起;戚是指族外的親屬,也就是母親那一邊的親屬,例如舅舅那些!

年初一基本上就是族內的親屬一起過的,那時候的女子以丈夫為尊,以丈夫為重,哪裡敢有半點不從!如果是一些平民寒戶,那家裡就更需要女人幹活了,煮飯燒菜給爺們吃喝,服侍左右,更不能回孃家了。所以,年長月久形成了初二回孃家的風俗!

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男女的日趨平等,嫁出去的女兒要是想要初一回孃家,也是可以的,但還有大部分地區還保留了初一不能回孃家的慣例!

你們那裡一定要初二才可以回孃家嗎?



答題:菲琴


博書


這個習俗,如果桃花島主黃老邪看了會有什麼反應?

表面上,黃老邪一定破口大罵,什麼禮數,什麼繁文縟節,都是狗屎!

實際上,我想,黃老邪也一定會覺得有道理,也會去遵守。這就是這麼多年來,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

有說法是這麼說的,結了婚的女兒,如果在年三十回孃家過年的話,會把孃家吃窮。簡直是胡說八道!

從古至今,講究一件事兒,什麼事兒呢?就是嫁出去的姑娘,從此以後就是夫家的人了,再也不是孃家的人了。而過年,是一家人在一起過的,不是一家人了,你還來湊什麼熱鬧?因此,找了一個什麼把孃家吃窮的這個一個藉口,真是害人不淺。

試想一下,一個極端的狀況,一個結婚的女子,夫家都沒有人了,大過年的,年三十,就只能帶著自己的孩子,孤零零的在自己的家裡過年嗎?

你還別說,真的是這樣的。孃家說什麼都不讓她去。筆者就見過這樣的情況。

都什麼年代了,還這麼迂腐。

應該是,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


老祖宗的智慧


中國的傳統風俗很多見,例如“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一天就是約定俗成的大掃除日。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過年的時候,出嫁女兒大年初二才回家,這其實也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風俗之一。流傳很久了,並不是現在才開始這樣的。




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

為什麼是女兒大年初二才回孃家?

以前大部分情況是這樣的

回孃家:也稱“歸寧”,這裡指的是已婚女兒帶夫婿孩子回到家裡給父母拜年。

第一: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夫婿同行去給岳父岳母拜新年。俗稱“姑爺節”或者“迎婿日”。而這一天,姑爺要精神富足,穿戴一新,然後和妻子、孩子一起帶上豐厚的禮物去看望岳父岳母。

記事以來,有聽長輩們說過:

第二:在以前的傳統觀念裡,已經逝去的老祖宗,會在每年臘月的最後一兩天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直到初一的晚上享用完供奉後再回到天上。老祖宗回家時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他們就不願進家門了。而在以前嫁出去的女兒被視為“外人”。所以,除夕(大年三十)、春節(大年初一)他們不能住在家裡,要等到老祖宗初一晚上回天上後才能回來孃家。

第三:再有就是,已婚女兒如果因為某種特殊原因必須在孃家過年不可。父母家人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是心裡也是不怎麼高興的。因為老一輩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講的是嫁出去的女兒若是除夕、初一回孃家,他們會把孃家吃窮、吃垮。(寓意不吉祥) 所以,在早期時候,也比較常見那種嫁到外地的女兒在除夕前返鄉後,不進自己的家門,而是先寄宿朋友家,或者賓館裡,他們要等到初二一早才能回孃家。

故而嫁出去的女兒大年初二才能回孃家!



現在沒有那麼多的忌諱了,情況是這樣的

第一、有一些嫁出去的女兒,即使嫁得近,想回孃家過年父母也非常歡迎,除了第一年新婚以外。其他基本都隨子女的意願來,女兒想回家過年就直接去了。沒有那麼多的忌諱規定日期回孃家了,但是也有很多人在遵循規矩。

第二、獨生子女。他們會選擇今年在夫家過年,明年回孃家過年,輪流著來,因為父母都希望在過年的時候子女能夠和自己團聚在一起,塗個團圓,開心!

第三、遠嫁的女兒。現在大多數遠嫁的女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在除夕前回到出生之地,還需要寄宿在朋友家,或者說是賓館裡。現在都是直接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孃家,然後陪父母一起過年。但是不能每年這樣,每年這樣的話,會被別人說閒話,說這個女孩子在婆家過得不好。

拓展資料:

1、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是正月十一(請子婿)或正月十二(女兒回孃家),後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變化,漸漸改為正月初二,這個或許因為大多數的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而法定節假日春節也(只有七天)

2、新婚夫婦,有一個回門時日的禁忌,這個是告知新婦遵守今後的往來之道。就是說不該回門時一定不能回門,否則會有凶事發生;該回門時,一定要回門,否則,也會有凶事發生。一般結婚三天時,新郎新娘要回門(去孃家)看望二老,但是當天必須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為新婚不能空新房。回門時候帶的禮物,都是成雙成對的,這裡忌單數(寓意不好)。而孃家不能全收下,等到小兩口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這裡遠嫁外省的女兒除外,以前要遵循,現在父母親把這個流程省略了。(這個我的所在地看到的是這樣的,不知道你那裡是怎樣的?)



總結

1、現在人們雖然不太相信鬼神一類的,對這個這些個風俗、禁忌習慣的遵守也不再像過去那麼嚴格。但是初二回孃家這一習俗很多地方仍在繼續,這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承。當然,因為地域的不同,有些地方也並不是大年初二回孃家,而是大年初三再回孃家。

2、既然是一種傳統文化,一定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在能遵守的情況下,我覺得尊重文化禁忌也是比較好的。現在交通很發達,出門也很方便,想回家隨時都可以回,如果不是遠嫁的女孩子,那你也不一定要破壞這個規矩。

3、尊重風俗文化是必然的,但是有些情況是比較特殊的,例如上面舉例的獨生子女以及遠嫁的女兒,也不用“墨守陳規”。尤其是遠嫁的女兒,父母親聽到她能回家陪自己過年是非常開心的,那麼現在的時代在進步,也不用刻意的去避諱,到了家門口不能回家,還要在外面等,父母親也會心疼的。這種情況偶爾打破一下規矩,也是值得被理解和原諒的。

4、當然,還有這種情況,就是說的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想什麼時候回就什麼時候回,我才不要刻意去避諱。雖然話在理,但是有些時候還是不要太任性了,因為兩家的吉祥順心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太我行我素。它既然是一種文化傳承,那麼就有它應該遵循的原則和存在的意義!

父母的家,永遠是你的家,他們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有時間常回家看看。這些過年的風俗禁忌習慣,如果你那裡也有,為了兩家的幸福安康,還是好好遵循。

同時,也祝願每個出嫁的女子都能過得幸福!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與分享,歡迎留言輔正!🤗


芷蘭小時光


回孃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風俗。每年正月初二中國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那麼結婚女子為什麼必須在初二回孃家?初一、初三不可以嗎?

中國古代尊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文化圈的風俗習慣,一般都有很強的男權主義色彩,“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性出嫁之後,即脫離了自己的家庭,成為夫家的人了,不能有事沒事總往孃家跑,應該一心一意的助旺自己的丈夫,助旺夫家,就是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家庭。

當自己年輕的時候,回孃家,孃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當家,年紀再大一點呢?也許是孃家的哥哥嫂嫂當家了,這個時候回孃家就有點尷尬了。


嫁出去的女兒,不能隨意回孃家,但並不代表不能回孃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在中國傳統社會當中,女兒回孃家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稱之為“歸寧”。

剛剛結婚的女兒,有回門之禮,《儀禮·士昏禮覃》記載道:“若不親迎,則婦入三月,然後婿見。”實際上,在後世,女兒出嫁,無論新郎親不親迎,新婚之後都有回門之禮

過年的時候,初二回孃家,也是“歸寧”,但為什麼不能在除夕、初一這兩天回孃家呢?

在中國古代,親戚是兩個概念親指族內,戚言族外,親是族內親屬,戚是族外親屬。簡單來說,所謂的族內親屬,指的是父族親屬,族外親屬指的是母族、妻族親屬,例如堂兄弟就是族內親屬,堂兄弟的“堂”指的是同一個堂屋,在中國古代,兄弟不分家,成家以後,同一個堂屋,堂兄弟就是同一個堂屋的兄弟;表兄弟則是指族外親屬,因為表是“外”的意思。初一是族內親屬互相拜年,初二是族外親屬互相拜年。


到了大年初三的時候,就是一般的親戚朋友了。所以,嫁出去的女兒,除夕、初一要待在夫家,初二的時候,才可以與自己的丈夫一起回孃家,探望自己的父母。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親屬關係上的男權主義色彩。

當然,在現代社會,兄弟姐妹比較少,有很多人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現在的交通十分的便利,不管什麼時候,嫁出去的女兒都可以回孃家,回孃家就等於回到了自己的家。

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中國傳統民俗的一些道理,女兒出嫁以後,就要一心一意助旺自己的丈夫,學會獨立自主,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家庭,而不能與自己的丈夫稍微鬧了一些小矛盾之後就往孃家跑,當然,受到了大的委屈,當然要回孃家。


大年初二這一天還有哪些習俗?

【吃“開年飯”】

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之意:

雞寓意“大吉大利”、炒飯取意“大顯身手”、生菜取意“生財”、

蒜寓意“能寫會算”、蔥表示“聰明”、韭寓意“長長久久”

【吃麵條】

“初一餃子初二面”

按傳統的做法,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

現在的人們,一般都做成打滷麵或者炸醬麵,圖的是條條順,寓意新的一年順順當當。

【祭財神】

在北方,正月初二還有“祭財神”的習俗。

這天中午,還要吃上一碗餛飩,俗稱“元寶湯”,祈望新的一年生活更加富足。

【不可午睡】

還有些地方的習俗是,這一天不可午睡,否則整年都會懶惰,所以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懶了,原來是過年午覺睡多了。

當然還有一個解釋是,過年期間有很多客人到家拜年,睡午覺會顯得很失禮。

一盤餃子

一碗麵

一桌飯菜

一個紅包

生活的溫情

其實就蘊藏在這些柴米油鹽中

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孃家

為的就是這份親情和牽掛

最後再為廣大已婚男同胞

送上幾個見岳父岳母的小提醒

嘴要甜,手勤快

愛心禮物別忘帶

少吃肉,多吃菜

顯得紳士又可愛


悅讀越樂


這個習俗源自於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最早常見於漢族,每年初二,出嫁的女兒要攜帶禮品回孃家,而且夫婿需要陪同。那麼為什麼是在初二呢?



首先,從拜堂之日起,男女雙方便結成了親家,互為親戚。但是在中國古代不像現代社會,女兒一旦出嫁,女兒就要住在丈夫家,一年四季都不回孃家。但這並不代表女兒就不能回孃家探望父母,在傳統社會中,女兒回孃家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稱之為“歸寧”。



女兒在大年初二的時候回孃家,也是“歸寧”,女兒與夫婿回孃家給孃家的親戚拜年,這裡的“親戚”是兩個概念。在中國的古代,親戚分為“親”和“戚”,親指的是族內親屬,而戚指的是族外親屬。從現代的角度來看,親指的就是父親家族的親屬,戚指的就是母親、妻子家族的親屬,例如堂兄弟就屬於親,而表兄弟就是屬於戚。在尊崇禮教制度的中國古代,初一是給親(族內親屬)拜年,初二才是給戚(族外親屬)拜年。

以上供參考,歡迎評論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