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知道嗎?過多的指責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只會嚴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喪失自尊和自信。

某雜誌曾在全國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開展了一項調查。在給中小學生的調查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爸爸媽媽給你一個新的承諾,你最希望得到什麼?”

有3671個孩子回答了這個問題。其中,56%的孩子希望“爸爸媽媽能看到我的進步,並且肯定我”;54%的孩子希望“爸爸媽媽別老說別的孩子比我強”。

調查結果沒出來之前,雜誌社的同志原以為“玩的時間多一些”和“多給零花錢”這兩項承諾會受到孩子的青睞,可實際上選這兩項的人數最少,分別佔總數的23%和11%。從中不難看到,孩子們希望父母正確評價他們勝過對金錢和娛樂的渴望。

爸媽知道嗎?過多的指責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調查在給爸爸媽媽的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跟孩子交談時,您最愛說的三句話是什麼?”

結果也讓雜誌社的同志大吃一驚:一大批來自不同地區、從事不同職業、有著不同經濟條件的爸爸媽媽,竟然不約而同地在調查問卷上寫下了這樣三句話:“聽話”、“好好學習”、“沒出息”。其中“沒出息”這三個字是孩子們最不愛聽的。這帶著強烈貶損意味的話不知刺傷了多少孩子的心!他們發出了同樣的聲音:爸爸媽媽,我們不想在否定中長大!不想天天聽父母對我們說:“你太笨了!”“太糟糕了!”“太不爭氣!”

許多父母在提到自己的孩子時,常說:“我的兒子不好好讀書,上課不注意聽講,愛做小動作。”“我的女兒做作業總是慢吞吞的,急死人!”“我的孩子膽小。”“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笨的孩子!”

作為父母,如果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一直告訴孩子某一方面不行,那麼久而久之,他就會真的認為自己不行。

爸媽知道嗎?過多的指責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有些父母不能正確評價孩子,關鍵是評價標準有問題。他們常常覺得別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別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他們總認為提醒孩子看到別人的成績,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結果卻事與願違。

有個小男孩曾經委屈地說:“我從來沒當過幹部,做夢都想當,好不容易當個小隊長,樂得屁顛兒屁顛兒的。回家跟我媽說:‘媽!我當上小隊長了!’我媽不但沒誇我,反而把嘴一撇,說:‘小隊長有什麼好吹的?這是中國最小的官兒了!我小時候當的是大隊長!’可我媽不知道,我哪趕得上她呀,我能當上小隊長有多不容易呀!我跟老師說了很多好話,做了很多保證,老師才讓我當這個小隊長,還是個副的。老師說,隨時準備撤下去!本來想給我媽一個驚喜,沒想到,我媽還是瞧不上我!”

一個剛上任的中隊長說:“我當上中隊長,心裡特高興,回家跟媽媽一說,我媽當時就問:‘大隊委的候選人有你嗎?’您說,我媽多不知足!”

這樣的媽媽真是太難為孩子了。爸爸媽媽的標杆永遠超越孩子的水平,他們的孩子永遠不會有成就感。如果按照這種觀點設想,學校裡成功的學生只有兩名:一個是大隊長,一個是學習尖子。

爸媽知道嗎?過多的指責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必要總去和別人的孩子比。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他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永遠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肯定他、鼓勵他。

爸媽知道嗎?過多的指責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一個孩子長大要經受人們無數次評價,不管別人說什麼,父母的評價永遠是基石。

外交部長李肇星做客一家網站,一位網民調侃說:“李部長,您的才華我們很佩服,但您的長相我們不敢恭維。”

李肇星部長幽默地說:“我媽可不這樣認為!”

這個回答真是棒極了!

其實,孩子們每天都在尋找別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評價。人對生存價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強烈。當孩子被貶損得一無是處時,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抑鬱,既影響健康,還會產生厭世情緒,甚至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極端舉動。

爸媽知道嗎?過多的指責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