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生存手冊

喊麥“驚雷”有多雷

歌手楊坤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有觀眾希望他唱首叫“驚雷”的喊麥。不提還好,提到“驚雷”這兩個字,楊坤是不禁破口大罵:“太難聽了,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難聽,噁心,太噁心,俗氣。”

“驚雷”生存手冊

驚雷的作者也很快回應了楊坤:“音樂沒有高低之分,存在即合理,這麼多人喜歡驚雷肯定在其中感受到了快樂,給人快樂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你看驚雷這首歌多火,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驚雷”生存手冊

此番回應也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我本身並不多關注這些娛樂新聞,但網友主要討論的喊麥算不算歌曲、存在是否就合理以及藝術是否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些問題上確實有值得讓人思考的地方。

1.喊麥算音樂嗎

音樂是人類歷史長河實踐活動的一種文化形式,節奏,旋律,和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等是音樂的基本要素。歌曲也是音樂的一種呈現形式,歌曲中人的演唱相當於樂器,是把樂器的演奏換成了人聲,無論是高雅的歌劇、通俗的流行歌曲、快節奏的說唱,因為旋律與節奏的變化,人聲部分都可以用樂器替換演奏。而喊麥的“演唱”沒有旋律,沒有節奏的變化,就好像廟宇中和尚誦經時敲的木了魚只是簡單地發出被敲擊後的聲響。所以單從喊麥的人聲演唱來看,不能算是音樂的一部分。

2.存在就合理嗎

驚雷的作者在回應中,說喊麥的存在就是合理,他把存在即合理理解成事情的存在就是合乎道理的,就是正確的、能被人接受的。但是這句黑格爾的名言要表達的是“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它存在的理由。”不少人喜歡用這句話給一些猥瑣齷齪又不道德的事打掩護,用一句老古話講,實在是不要個臉……

“驚雷”生存手冊

3藝術分高低貴賤嗎

無論是電影、音樂、亦或是相聲等諸多藝術門類,一直都存在高低貴賤的爭論,有些人認為藝術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別,也有些人常用“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來反駁藝術有高低之分這種說法。

在一般的體育比賽中,競技項目都有明確的規則。像跑步,人們在規則下比拼,每次都能分出誰是第一名,誰是最後一個。

給藝術作品按照像體育比賽中的排名排序,這很難做到,但要是按照金字塔結構一樣來劃分成高、中、低這樣的歸類形式就會變得相對容易。就像數學一樣,從小學簡單的加減乘除,再到中學學習的函數,再到大學學習微積分,就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到高的過程。

藝術帶給人的感受,無論人們喜愛與否,都只是人們的主觀判斷,但是客觀上為人們主觀感受服務的藝術技法,其複雜程度的提高與進步,最終決定了藝術作品的水平是高是低。音樂從單一的樂器演奏到數種樂器的合奏、電影從開始的黑白影像到彩色影像再到現在的IMAX技術,都是藝術技法發展由低到高的展現。

4.我們該如何“避雷”

最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不少怪現象:不忍直視的爛片、不堪入耳的網絡神曲、低俗惡俗的網絡直播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盡顯。這些“劣質品”春風得意、獨佔鰲頭,而那些嘔心瀝血創造的優質的作品卻如櫝中之玉,鮮有問津。“驚雷”生存手冊

人們有權利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作品,無論精美或粗糙,高雅或低俗。但是這些“劣質品”就像精神世界的鴉片一樣,腐蝕著人們的靈魂,摧毀著人們的審美。就像食物里美味可口卻沒什麼營養的小菜,偶爾吃一次換換口味沒有問題,但是總吃沒營養的食物,身體也終將亮起紅燈。

互聯網上的作品生產者也應該檢討自己,雖然觀眾的喜愛決定著你所生產作品的內容,但是你們的作品能夠反過來影響觀眾對作品的審美。導演姜文曾在一個節目中說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俗人是要往高處走的。不能瞧不起俗人,這也不合適。給人點好東西吃,他會記著你原來對人尊重來著。您天天想著接地氣掏人兜裡的錢,人家進步了,回頭一看‘孫賊,你當時給我拍的什麼爛電影看,你這人不靠譜。’”“驚雷”生存手冊

就在以上內容寫完沒多久,驚雷的作者又陷入了抄襲風波之中,作家李敖常說“臭雞蛋你不用全部吃掉,一聞就是臭雞蛋。”

扔掉手中的臭雞蛋,堵住耳朵不聽雷聲,向上走,你未曾見過的風景“驚雷”生存手冊

就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