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星島日報:華人公司轉型生產防護服 助紐約抗疫

中國僑網4月18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道,紐約市醫療物資出現緊缺後,布魯克林海軍船塢的一些私人公司轉型生產醫療物資,幫紐約市政府解決燃眉之急,其中一家就是由華人服裝廠發展而來的時尚品牌。這家高檔女裝品牌的工人現在正在與軍服生產廠聯手,為紐約市趕製30萬件手術防護服。

駱全業是該品牌創始人之一,他表示,做了大半輩子服裝廠,現在是他經歷過的最艱難的時期之一。但經驗告訴他,只要想方設法挺過了至暗時刻,就能迎來光明。

1974年,24歲的駱全業從廣州來到美國。一開始,他和太太像那時大部分中國移民一樣,分別在餐館和服裝廠打工,每天工作12個小時。1977年,他與別人合夥開起了服裝廠。自己當老闆後,日子更加辛苦,駱全業和太太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通宵工作也是常有的事。

當年服裝廠是華埠的支柱行業,80和90年代鼎盛時期,華人開的服裝廠有幾千家,駱全業最多的時候也經營著四家服裝廠。“當時的唐人街走在街上的人大都是做服裝廠的,餐館、咖啡店生意都特別火爆。”駱全業回憶說。

1996年,駱全業的一位華人合夥人想要轉行做其他生意,為了處理廠裡剩餘的布料,工人們用這些布料自己縫製成服裝出售,沒想到賣得很火爆。駱全業和一個做服裝廠的朋友一合計,不如從只接別人訂單的服裝加工廠,轉為直接出產產品的時裝公司。

駱全業介紹說,後來服裝廠也開始把衣服拿到中國去做,因為中國的工人技術高超,同時做一件衣服的成本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

2018年,公司遷入布魯克林海軍船塢,在這裡開設了服裝樣本車間,目前該公司在中國的工廠有1700多員工,在美國有300多名員工。

疫情開始後,公司有4500萬美元的訂單被取消,20多萬件已經完工的服裝滯留在倉庫,資金週轉陷入困境。公司關閉了在美國的九間門店,工人中一半在家做工,另一半失業。當紐約市政府找到該公司,他們立即重開了布魯克林海軍船塢的樣本間,重新設計服裝圖紙。“轉型生產防護服不難,因為防護服比我們做的時裝簡單得多,但市府需求量大需要時間,我們的樣本間的工人以前一兩天才做一件衣服,現在一天要做十幾件。”他說。

駱全業說,公司也採取了非常時期的措施,比如提高了工資,同時又派Uber接送工人上下班,工人每天換兩次口罩,間距也保持在六英尺以上,以確保安全。這同時也增加了生產成本,但駱全業說,為了幫助紐約市度過難關,他義不容辭。

至於自己面對的難關,駱全業說,“我現在整天想的就是怎樣熬過去,為了這些員工,我們也要熬過去。”(榮筱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