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劇60講第二季,我是主講人李星文。今天這一期,咱們說說魯劇的代表人物,《闖關東》總導演張新建的藝術生涯。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從1983年起,山東電視臺出品的《武松》《高山下的花環》《今夜有暴風雪》連續三年獲得電視金鷹獎、飛天獎一等獎,完成了當時國內電視劇行業的“三連冠”,鑄就了魯劇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在其後的20年中,魯劇進入了較為平穩的發展階段。《孔子》(1991年)《白眉大俠》(1994年)《小小飛虎隊》(1995年)《誓言無聲》(2002年)《大染坊》(2003年)等作品,均有著全國性的影響。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從2008年央視的開年大劇《闖關東》開始,山影奉獻出了《沂蒙》(2009年)《溫州一家人》(2012年)《父母愛情》(2014年)《北平無戰事》(2014年)《琅琊榜》(2015年)等一系列優秀作品,被業界稱為“電視劇國家隊”。

在魯劇的發展過程中,湧現了幾代優秀的創作者,老一輩的有滕敬德、王俊洲、陳敏等代表人物,中生代的有張新建、趙冬苓、王文傑等代表人物,更加年輕的則是孔笙、侯鴻亮、張永新等人。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1969年,張新建到新疆當兵,跟著戰士演出隊唱歌、跳舞、詩朗誦,打下了文藝的功底。同時,他在一位富於遠見的領導的“逼迫”下,看了很多中外名著。包括《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經典在內。

1975年,張新建退伍後,分配到濟南煉油廠工作。文革結束後,藝術院校開始恢復招生。1976年底,中央五七藝術大學來招生了。所謂五七藝術大學,是北京六所藝術院校的統稱。這次來招生的是中央戲劇學院。

張新建參加了中戲在濟南的招生考試。中戲派出諸多招生組去各地招生,山東只有兩個名額。濟南煉油廠是他們招生的一站。

當天考的是朗誦和美術欣賞。中戲老師讓他現場看了招生簡章,他才知道戲劇學院不是戲曲學院,這次是話劇的導演系招生。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朗誦部分,他念了自己寫的懷念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文字,情真意切,獲得了招生老師的認可。美術欣賞,是給了一幅畫讓起名。畫上是戰士坐在坦克邊上學習毛主席語錄,他就起名:連續作戰。結果畫名原本叫“繼續作戰”,他又蒙對了。

第二場考試在山東賓館。首先是考形體,讓跳個舞,或者做個操,看看身體的協調性。張新建小時候練過武術,就打了一套拳。然後是聲樂考試,他唱了《八路軍拉大栓》,這是模仿李雙江的演唱。隨後做了個小品,無實物表演。他想象了一個去醫院探病的場景,表演了三分鐘。

最後是文藝常識,老師問看了什麼書,他就把看過的中外名著,還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說了一下。他這邊對答如流,老師那邊反覆驗證,這個環節考了兩個小時。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老師們又去青島搞了一輪招生。最後在濟南錄取了一個男生,就是張新建。在青島錄取了一個女生,後來成為張新建的夫人。他的錄取通知書早就到了,但工廠一直到臘月二十九才給他。

中戲導演系三年一屆。表演系兩年一屆。每屆只招一個班。當時中戲和北電還沒完全分開,老師比學生還多。金山擔任院長,後來的院長徐曉鍾還是普通教師。

張新建班上有18個人。他們入校時,包括陳寶國在內的74級表演班還沒畢業。他們在讀時,包括陳道明在內的78級表演班又招了進來。他們是最後一批工農兵大學生,本以為是5年學制,結果四年讀完就畢業了。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1981年年初,完成中戲的學業,張新建回山東發展。他認為北京能人太多,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當上導演,不如回到山東的廣闊天地。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廣播電視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山東省順勢而為,成立山東廣播電視藝術團。張新建被招進了藝術團,從此與電視結緣。

張新建參加了單本劇《千慮一得》的拍攝,演男一號,一個身材細長的工程師。他看完劇本覺得不好,就說沒學過表演。劇組說,“我們已經搞清楚了,表演是你的主課之一,我們要考驗你一下,演得好才要你。”

後來的名導演孫周當時是攝影師,也是“表現好才要”。後來的時尚大咖蘇芒是其中小演員,演張新建的女兒。這部劇製作費一共才3000元。演完後,張新建就被錄用了。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想做導演的張新建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中央戲劇學院並沒有開設影視課程,電視拍攝所需的技術成了他的軟肋。

他從副導演做起,學習影視劇的鏡頭語言等基礎知識。1981年起,他跟隨陳敏導演,參與了《小雷和小鋒》《魯智深》的拍攝。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小雷和小鋒》現場,左一為副導演張新建

1984年,張新建30歲,感覺羽翼已豐,就給省廣電局長寫信要求獨立導戲。局長的案頭有兩套劇本,就是《晁蓋》和《李逵》。他選了《晁蓋》,與劉子云聯合導演。

從1984年到1986年,他們連續拍攝了《晁蓋》和《宋江》。《宋江》9集,要求一年完成,他們很有壓力。因為按照當時的生產進度,一年能拍三四集就算快的了。

這兩部劇,再加上《武松》《魯智深》《林沖》《顧大嫂》《李逵》等劇,串起來成為山東版《水滸傳》。

張新建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理念:“劇本是一劇之本,導演更多時候擔任著二次創作的角色。但導演之間的差距往往就體現在二次創作上,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品質。”

為了創作,一本《水滸傳》都快被他翻爛了。而對工作臺本的重視,也貫穿了他的整個導演生涯。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晁蓋》和《宋江》幾乎全部採用實景拍攝,“拍攝《宋江》時,為了最大程度還原書中寫的聚義廳,我們前往泰山靈巖寺實地取景,這在現在來說已經幾乎不可能實現。”

《宋江》之後,張新建拍了《劉連仁》。劉連仁是一個傳奇人物,1944年被日本人抓到日本當勞工,逃脫後躲進北海道的深山老林。這一躲,就是十三年。茹毛飲血,穴居洞藏,他幾乎變成了一個野人。1958年被人發現後,輾轉回到中國。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劉連仁》劇組,前排右三為張新建

這樣的生命傳奇,激發了張新建極大的興趣。他專程趕往劉連仁的老家採訪,掌握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領導開始忽悠說要去日本北海道拍,實際建組後去了東北拍。1986年,他以滿腔熱情,拍出了感人至深的《劉連仁》。

1987年,張新建拍了電影《破土》。《破土》和《紅高粱》當時在同一個洗印廠加工,把兩部片子看過後,張新建發現差距太大,決定還是回去拍電視劇。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魯劇在經歷了80年代前半程的“三連冠”後,進入不溫不火的發展狀態。到80年代末期,山東省決意打造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並動用了當地最重要的文化品牌:孔子。

張新建接下拍攝任務後說,“孔子是個名人,現在要給他拍電視劇,那就拍唄。”他沒想到話說得輕巧,工作卻如此繁難。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張新建對孔子的認知幾乎完全來自“批林批孔”運動。稍加接觸,他就知道了自己對這位儒學創始人的認知是何等悖謬。

張新建捧著孔學泰斗匡亞明的學術著作《孔子評傳》,硬著頭皮投入準備工作。對孔子的瞭解越深入,他越心驚,“這要是拍不好,就成千古罪人了。”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孔子不只是概念化的“聖人”,他有活生生的傳奇人生。他的哲學主張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行為法則,他被歷代統治者異化和利用。他在民眾中是一個塗了層層油彩,看不見真容的人物。從影像系統到人物形象,這部劇都沒有先例可循。

大眾的認知可以引導,但專家不認可就算失敗。張新建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遍訪國內研究孔子的專家,讀遍了關於孔子的著作。

孔子的形象在他的腦海中從無到有,越來越清晰,包括他的弟子,以及孔子那些著名的事蹟,都開始有了畫面感。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孔子》攝製組工作人員

張新建認為,這部劇最重要的就是孔子的形象塑造,只要這個人物立住了,戲也就成了。如果人物沒立住,其他地方做得再到位,也只是空談。”

春秋戰國時代的還原成為難點。黑澤明的電影《亂》成為一個重要參考物,雖然二者的年代背景不同,但是他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年代厚重感,對導演很有啟發。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除此之外,他們還聘請了山東師範大學一位相關研究領域的副教授,擔任《孔子》跟組的民俗歷史顧問。

劇組在淄博市臨淄區的齊園找了一塊地,在上面實景建設了平民區、貴族區、宮殿區,儘可能地還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築風格。

張新建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整理出有用的信息,下發到服裝、美術、化妝、攝影等部門。

劇本也讓張新建頭疼,當時有四個編劇,每個人負責其中的四集。而他作為導演,要做的是把文學劇本改成適合拍攝的工作臺本。兩個編劇就涉及到風格統一的問題,把四個編劇擰成一股繩,其中難度可想而知。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然後就該選角了。張新建說,“當時想找全國最好的演員來飾演孔子,但卻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後來,作為山東省的重點項目,孔子、南子、老子三大主要演員全部起用山東演員。原先準備飾演子路的演員王繪春出演孔子,演員王靜出演南子,王俊洲導演出演老子。

劇中,孔子與老子對談的情節令人印象深刻。史書中並沒有關於他們見面時出現日食的說法,但拍攝時就感覺氣氛太過沉悶,兩人一直在說話。張新建和編劇張輝力酒想,能不能來點自然現象,渲染一下氣氛,於是就有了日食。

太陽被逐漸“吞噬”,又逐漸復原的過程,好比人世間人心的流變,也很好地隱喻了儒學和道學之間的學術交鋒。事實上,積極入世和順其自然本身就是兩種人生態度,誰也無法包打天下。

最正點的《孔子》,還得說是山東版

這段拍攝經歷卻使張新建的基本功更為紮實,他越發明白:“將文學劇本轉化為鏡頭語言,首先要把劇本吃透,然後發現影視化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再解決問題。”

《孔子》籌備兩年,拍攝期十個月,後期做了十個月,總共歷經三年多。1991年播出之後,這部考據嚴謹的電視劇獲得了專家的高度認可,孔家後人也表示了對這部劇的喜愛之情。

《孔子》堪稱“還原度”最高的描繪孔子的作品。孔子門牙突出的特點,古樸而不經雕琢的建築,考據嚴謹的飲食與服裝,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新建回憶這部作品時說,“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部劇節奏過於緩慢。劇中所表現的關於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於生命的看法,如今看來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主講人 | 李星文

編導 | 吳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