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Love yourself the way you want someone else to love you.

菇涼們,請用你最希望別人愛你的方式,認真地疼愛你自己。


側面

張國榮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 如果你是“壕無人性”的流量霸主,或者是坐擁wifi的人生贏家。


請點開上面的歌,跟著節拍,造作出80年代歌舞廳跳恰恰的感覺吧!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說起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腦海中就閃出一個個三七開油頭的男人,和黑色大波浪捲髮的女人。


他們常常帶著墨鏡,陰天也帶著。


穿著高腰長筒褲(闊腿褲),蝙蝠衫外套,皮鞋,騎著28自行車。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那時候,車馬很遠,書信很慢。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男女間的對話總是誠誠懇懇,帶著些木訥與羞澀。


人們的情感途徑從古代到改革開放,有了階段性轉變:


指腹為婚→包辦婚姻→門當戶對→介紹相親


即便如此,在改革開放初期,封閉的社會剛剛得到解放,有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大家只能寫信傳話。


自由戀愛的男人和女人,那時候誰也不敢在街上摟抱親吻。


即便是在歌舞廳裡,除了“小姐”之外,大家也只是藉著昏暗的燈光和熱辣的音樂,貼著身子舞蹈一段。


“砂舞”文化也是在那一時期開始形成的。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能撩漢的渠道,只有學校、單位、歌舞廳。


而撩漢的方式,除了讓她坐在自己的28自行車後座之外,就只剩下寫信和情書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那時候的情書都以“某某同志你好”或者“親愛的某某”為開頭,有的在進入主題前會先感謝一波主席和黨。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情書是情感的寄託,先有了情,才匯成書。


這是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產物。


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即使捂住嘴巴,也會從眼睛裡跑出來。


因此無論什麼時代背景下,愛情都會通過當時最合適的方式進行表達。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在那個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也正是大部分90後的媽媽們貌美如花的時代,她們迷戀的男神是周潤發、費翔或者貓王。


她們追星的渠道除了少部分能去演唱會之外,只能通過方方正正、屏幕還會有弧度的熊貓電視機或者VCD錄像來滿足自己的少女心。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而爸爸們在當時,都學著留起“發哥同款”三七開男士中長髮,拘謹地帶著不自然的神色,模仿發哥的不羈放縱,討女生歡心。


到90年代中期互聯網開始慢慢滲透到大陸。


隨後在跨世紀之年,2000年成為了互聯網爆炸的時代。


21世紀開始,即時通訊開始成為人們的聊天工具之一。


BBS、OICQ、貼吧以及網絡遊戲,變成了那時候年輕人的主要撩漢渠道。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當時的論壇BBS聊天室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那時候騰訊QQ還叫做OICQ(2000)


與此同時,無線尋呼機(BB)機也早已經步入人們的生活。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通過互聯網,傳統的相親模式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80年代的相親模式是由身邊的人或者長輩進行介紹。


2000開始,互聯網陸續出現了眾多紅娘式

“婚戀網站”


大家“自由戀愛”、“自主相親”的模式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開發。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通過實名註冊信息,那時候單身的兄弟們可以更快的通過這類網站認識到更多形形色色的女性。


裡面有優質的女生,當然也有“美”到辣眼睛的妹子,其中滋味,用過的人才知道~


但不得不承認,類似於“世紀佳緣”這類紅娘網站確實能在當時讓我們接觸不少妹子。


原因:


1 資源非常豐富:

紅娘網站平臺的註冊基數非常大,撩妹的第一步(無論是線上聊天還是線下搭訕)永遠是先找到妹子多的地方。

2 目的性需求明顯:

能上紅娘網站註冊的妹子,她們的需求都很明顯,即:男人。這是飢餓的魚群,而我們則是漁夫。

3 關係指向明確:

所謂關係指向,簡單來說就是:紅娘網站本就是相親方式的一種,而相親普遍具備這樣的特點:聊的好則成,不成則散,不會讓兄弟們陷入無止境的友誼區。


4 辦事方便,事後無憂:

很大部分上紅娘網站的妹子自己就帶著騎驢找馬的心態。撩到之後辦完“正事”,感覺不合適想結束關係,下床也方便。


互聯網時代與80年代傳統的交友模式相比:


1

撩漢渠道:


從最開始的校園、單位(工廠)、舞廳、介紹相親增加了一項“網絡社交”。


2

撩漢方式:


從最開始的書信往來逐漸向即時通訊、無線通訊層面遞增。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時代就是這樣快速地進步著。


直到2010年,智能手機已經能夠普及到初高中乃至小學生範疇。


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款屬於自己的無線通訊設備。


而無線智能通訊設備可以滿足我們真正與異性即時溝通的心願。


除了正常的語音通話之外,隨時用手機登錄QQ早已是常態。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當然,說什麼也不能忘了這個: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而這兩個張著血盆大口沒有眼睛的禿頭男女很快就被取代了。


取代它的包括新版的QQ以及我們現在每個年輕男女都離不開手的微信、陌陌、探探等。


各類移動端APP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向年輕男女們席捲而來。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就目前來看QQ社交大部分處於在校學生常用階段。


在QQ空間頻繁更新動態或者頻繁使用QQ聊天的人群學生比例佔比極大。


在約會前,可以讓男生幫忙做點事情,譬如修個電腦、通通下水管道。


然後以答謝為由約他出來。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相比QQ,使用微信較多的則是已步入社會的年輕男女。


而通過陌陌、探探這類交友軟件認識的男孩紙,往往需要帶到微信上進行進一步聊天。


通常來說,喜歡玩陌陌、探探這類社交軟件的男生基本具備以下兩種需求:


1

虛榮心需求:


在這類社交軟件上可以更肆意地展示他們自己,從而獲得大量女孩子對他們的關注以及打招呼。


現實生活中他們往往無法獲得這麼多女性的關注,因此喜歡在這裡找到虛榮心的滿足感。


2

聊天需求:


大部分的男生在現實生活中被社會公序良俗束縛著,需要用正經、紳士、翩翩佳公子等框架規範自己的言行。


而在這類社交軟件中,現實裡的自己被隱藏起來,從而可以相對大膽地釋放其內心渴望聊的內容。


而我們玩這類軟件的目的則是:


蒐集各類男生的資源,把握他們玩陌陌、探探等軟件的心理狀態,經過篩選後將其轉場到微信裡。


快速蒐集資源的前提是做好APP裡的展示面,然後廣撒網,開場白往往一個表情就足夠了,並不需要過多華麗的修飾語言。


假設你連續發30個表情出去,有8-10男生個回覆你,那麼再進行下一步聊天互動。


在這些已回覆的人裡,可以通過隨意的幾句話的互動測試他們的反應。


回覆比較快,態度不算敷衍的,就可以適時進行轉場。


下圖為一個通用案例: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轉場到微信後,通過微信你們可以從朋友圈裡互相觀測到相對更真實的對方。(包括樣貌、品味、生活狀態)


聊天的頻率和感覺相比在陌陌、探探或者世紀佳緣等軟件上也完全不一樣。


當你們的聊天相對成熟了,互相的關係之間有了張力,就可以抓住機會等待對方主動邀約你進行線下見面。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從上世紀80年代,到如今2017年中旬,我們的撩漢歷程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熠熠生輝。


陳舊的觀念正在被逐漸淘汰,新的事物被大家逐漸的吸收。

人們開始越來越聰明,技巧越來越豐盛。


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變得天賦異稟。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據美女網友霖霖講述:


帶4歲的小侄女兒回老家玩了幾天,之後送她回幼兒園。


剛進教室,一個小男孩就跑過來把她拉到牆邊“壁咚”了。


對,就是這個動作 ↓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然後一臉憂鬱的對她說:

你這幾天都沒來,我心裡很著急...

美女網友站在一旁呆若木雞

!!!⊙0⊙!!!

還是這個小男孩。

小侄女不愛吃胡蘿蔔,但幼兒園每週四中午都會有胡蘿蔔。


然後小男孩每週四都帶一塊巧克力給小侄女。


老師問他為什麼呀?

他憂心忡忡的說:

唉...我怕她餓!

老師接著問他,那你更喜歡糖糖(小侄女),還是媽媽?

他說都喜歡。


老師又問他,你覺得糖糖和媽媽誰更漂亮?

他說都漂亮。

老師不死心,說一定有一個更漂亮啊!

小男孩認真的想了想,說:

糖糖的眼睛會說話,媽媽的嘴巴笑起來像一座橋。

後來,網友霖霖的評論區炸了。


從8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撩漢”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至此我明白了單身的原因,是因為男朋友還在幼兒園裡等待成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