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精編版(一):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猶狠於外人。

北洋史上,一群戎馬倥傯、沙場喋血的武夫,這群從槍林彈雨的死人堆中爬出來的大老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篤信人馬和地盤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錢,所以也具有不一樣的婚姻觀念,對於婚姻大事可以成為這些廟堂權臣暗自掂量的買賣,北洋軍閥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很多是由聯姻建立起來的。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老頭子”袁項城將家庭教師周道如許配給“北洋之狗”馮國璋,將義女張佩蘅嫁給“北洋之虎”段祺瑞,自己的十餘個兒女,結為親家的更是有清末民初諸多廟堂大腕兒,如前清總督張人駿、端方等,閣臣之首孫寶琦,督軍陸建章、曹錕等,富商有羅雲章等。武昌首義的功臣黎元洪,更是在袁世凱死後,仍堅持女兒黎紹芳與其子袁克玖的婚事。“東北王”張作霖對於兒女婚事的態度,與袁世凱的手法似曾相識,女兒們被早早定親,女婿中還有前清達爾罕王的兒子和“辮帥”張勳的兒子,其女張學思更是與曹錕之女曹士英定下娃娃親。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在直系、奉系、皖系軍閥三座山頭髮生矛盾時,曹、張兩人或多或少藉助這層關係佔盡先機,在直奉兩大軍閥的眉來眼去之際,與袁世凱義女成婚的段祺瑞,和曹錕直接與袁世凱結為親家相比,被排斥在“岳父圈子”之外,不僅在輩分上算是吃了一個悶虧,皖系軍閥也成為最早倒下的北洋一脈。所以大軍閥的子女們,在那個魚龍混雜的時代,雖說在物質生活上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但是婚姻也成為宦海遊戲中的籌碼。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軍閥的婚姻觀中,除了這些利慾之外的小算盤,其實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誰說武夫不懂愛?不近人情的“玉帥”吳佩孚,面對洋人美女的示愛,只回復一個“老妻尚在”,絕對堪稱良夫。這些在戰場上見慣了生死的冷漠武夫,於他們而言,確實需要在婚姻生活中戴著不同的臉譜,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那是一份傳承與掩飾,也是一份責任與擔當。例如“山西王”閻錫山在北洋史上自修晉綏一系,是廟堂上名副其實的“不倒翁”,雖說也是靠槍桿子起家,但他既非是隻知炫耀兵力的赳赳武夫,也不是尸位素餐的宦海蠹蟲,更多的時候,他是一個懂得婚姻情調的性情中人。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性情中人喜歡低調,所以閻錫山會被奉系軍閥“少帥”瞧不上眼:“閻錫山這個人,跟我比不了,他幹不過我,他就是個呆傻。”殊不知“扮豬吃虎”這招宦海生存秘技,就連奉系軍閥“老帥”張作霖,都不一定比得上閻錫山的手腕爐火純青。性情中人也容易表現出精明,所以世人皆道“閻老西”精明,這一點其實也是明哲保身,畢竟兵蕤肆虐,山西能夠成為混沌北洋的“模範省”,這才是皆大歡喜的結果。性情中人也更容易為情所困,在波瀾詭譎的北洋宦海摸滾打爬數十年,老閻長袖善舞且左右逢源,然而在婚姻中卻飽嘗愛情的苦果,所以才會在日記中寫下土味情話:“對得起父母易,對得起妻子難。對得起眾人易,對得起交著難。”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這事兒得從閻錫山發跡之初說起。民國三年,閻錫山坐穩山西頭把交椅,這位山西都督將髮妻徐竹青安置於閻宅的南屋,這也是“髮妻”在自己心目中分量的象徵。但是老閻和徐竹青一直沒有子嗣,這讓閻老爺子閻書堂很是著急。徐竹青出身當地望族,也算是通情達理,且有老爺子的壓力在,所以在是年的年末,閻錫山娶回大同籍姑娘許氏為妾。完婚後,閻錫山也按照規矩,讓她坐上馬拉轎車,去髮妻徐竹青的孃家認親。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其後,閻錫山這位唯一的妾室許氏改姓為徐,名蘭森。閻錫山之父閻書堂為兩女定家規:兩人以姐妹相稱,竹青為長,蘭森為幼,蘭森生的孩子,要稱竹青為媽,蘭森為姨。徐蘭森如老爺子所願,為閻家添丁加口,孩子也都遵循家規,稱呼其為姨,而稱閻錫山的髮妻徐竹青為媽。但是,隨著孩子變多且時間日久,儘管徐竹青對徐蘭森的孩子寵愛有加,視若己出,其四子和五子仍是揹著自己稱徐蘭森為媽,傳統且古板徐竹青,自然接受不了,於是大為惱火,和閻錫山大鬧一場,閻宅一時雞飛狗跳,徐竹青哭了一夜便離家出走太原。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就此,閻錫山與徐竹青正式分居,徐也再無笑顏。直至徐蘭森在太原去世之後,徐竹青才再次迴歸閻錫山的生活當中,這既是愛情裡的一種任性,也是一種妥協,曾經的愛恨與糾纏,在廟堂與江湖謝幕之後也跟著歸於平淡。閻錫山死後也是與徐竹青合葬,這位性情中人雖然不會講煽情的情話,但對婚姻看得透徹:“結婚以選與自己志向相同以互相成就其志者,為第一義。敦厚淳樸以得善嗣者為第二義。溫和巧能以整理家務者,為第三義。徒尚美貌者,則無意義之可言矣!”閻錫山當年為髮妻寫下“竹青四時真味在”的痴情男,由此看來婚姻觀確實很正。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在北洋軍閥中,督理山東的張宗昌,自然屬於“草頭王”這種二流軍閥角色。但是作為“東北王”張作霖奉系軍閥大纛之下的急先鋒,這位“魯督”的婚姻軼事則足夠高光。雖然張宗昌也妻妾成群,但與其他軍閥有所不同。他不會假惺惺地給自己外立牌坊,做出金屋藏嬌之事,也不在乎妻妾的出身以及去留。他有一個別號是“三不知將軍”,這“三不知”中的一個方面,即是不知道姨太太有多少。據張宗昌的副官李子清說:“濟南城裡有二十五個,都由我按月照顧吃用開銷,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在張宗昌的婚姻觀中,較獨特的觀念之一就是淡化出身的觀念。張宗昌不會因為一些姨太太是青樓女子,而對她們有異於其他人,如較受寵愛的幾個姨太太中,除大太太袁氏是小家碧玉外,四姨太雅仙和七姨太孔氏均是風塵女子。另一點是對改嫁的理解和同情。張宗昌幼年時家中貧困,張母無奈而改嫁於一賈姓男子,這在北洋時期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可張宗昌並沒有對此加以掩飾,成為“魯督”之後就派人接回母親,並不覺得母親給自己丟了面子而嫌棄她。當他知道母親不願單獨到濟南的緣故後,毫不掩飾地說:“這都是俺不成器,養不活俺娘,不然的話娘怎麼會去改嫁呢?”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後來將母親與繼父一同接進督軍署。對此他曾說過:“我自己無能,把娘拋在家中,人家替我養活娘,不應該感謝人家嗎?”對於張宗昌這種身居高位的北洋顯貴,面對不夠“體面”的父母,並沒有覺得丟人現眼而不聞不問,以免有傷自己的威風,而是毫不隱瞞,並能善盡奉養之道。在張宗昌看來,女子選擇嫁人,是自己的權利,尤其是對那些墮入風塵中的女子而言。

一些青樓女子想脫離苦海,遇到張宗昌,知其為人豁達,便苦苦相求,張也深感“盛情難卻”,經常表現出義不容辭:“連一個弱女子都救不了,我張某人怎能稱得起男子漢大丈夫。”正是在這樣一種心態,張宗昌對妻妾的去留態度達觀,任其選擇。他也知道一些風塵女子嫁給他,是看中了他的財勢,他曾說過:“我這個人有什麼可愛的,除去兩條腿長,還有什麼?”言外之意,更是一種清醒的自我認識。張宗昌對於別人因感情之事而鬧矛盾或大發雷霆時,會很“豪爽”地勸其切莫因小失大。

軍閥的婚姻觀:誰說武夫不懂愛?並非只是宦海遊戲的籌碼

要說他的部將褚玉璞之五姨太,曾與兩個京劇名伶糾纏,這位直隸督辦知道後大怒,將二人抓進了監獄,張宗昌對此事則“深不以為然,並笑話褚玉璞心眼太小”,還振振有詞地說:“她們愛跟誰就跟誰,蘊山真是想不開。”張之態度可見豁達,而且還推及他人。他的一位祁姓副官與一青樓女子交好,老鴇非三千塊大洋不肯脫手,那位祁副官因缺錢急得團團轉,張問明情況便

“給了三千元贖身費用,另應結婚開銷均答應下來”。張宗昌婚姻觀的種種表現,除了顯得荒唐,更是一種坦然,相較於道貌岸然、善於金屋藏嬌的偽君子,何嘗不是一種愧怍,是為《菜根譚》中“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猶狠於外人”

  • 參考資料:《菜根譚》、《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閻錫山日記》、《張宗昌的婚姻觀淺析》等;另參本人陳文三篇:《閻錫山的土味情話:婚姻觀很正的“山西王”》、《張宗昌的婚姻觀:不在乎妻妾出身,同情和理解改嫁》、《北洋軍閥的家庭觀念:婚姻可以成為工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 文:林苑浮生工作室首編;道德觀的角度解讀歷史,求識、趣味、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