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文旅融合需要打開“突破口”

南方網訊 今年年初,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印發《廣東省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確了近三年文旅融合發展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並明確要推進實施紅色文旅提質升級、特色文化傳承利用等九大工程。該項計劃的出臺對文旅產業的發展意味著什麼?“九大工程”如何體現廣東特色和優勢?駛入快車道,文旅融合應避免的問題有哪些?日前,南方日報記者邀請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教授江金波對該計劃進行解讀。江金波指出,此項計劃的出臺,不論是對產業轉型還是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廣東實施文旅融合有著資源和經濟方面的突出優勢,還應選好突破口,同時減少因傳統文化觀念帶來的負面影響。

廣東具備優越的文化要素基礎

南方日報:本次廣東出臺“文旅融合三年行動計劃”,有何重要意義?

江金波:本次廣東制定出臺的這項計劃意義重大。一方面是對產業轉型發展的意義。多年來廣東旅遊領跑全國,但面向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競爭,特別是消費升級需求對傳統供給的挑戰日益增大,廣東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必將有力促進文旅產業提質增效;二是社會意義。藉助政策創新,促進文旅融合,促進文化旅遊新業態發展,將加快文旅產品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加快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南方日報:推進實施的九大工程中,廣東最具基礎優勢的是哪些部分,如何發揮這些長處?

江金波:此次的九大工程中,嶺南文化、粵美鄉村、粵港澳大灣區等方面最能體現廣東特色,也是廣東具有較強基礎優勢的領域。嶺南文化方面,廣東省擁有全國難得的漢文化多樣性區域,集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於一體。文旅融合,首先應將地方歷史文化要素進行嵌入性融合。讓文化為旅遊增添魅力,讓旅遊為文化賦予活力,實現旅遊文化化和文化旅遊化互相促進的成長機理。在廣東,嶺南文化旅遊的大發展,既有優越的文化要素基礎,也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

粵美鄉村是未來廣東文旅融合的重要空間。“鄉村+”文旅發展模式,例如“+節慶”“+非遺”“+特色農產品”等都是未來文旅融合的潛力股。通過鄉村文化旅遊行動計劃,必將創造廣東鄉村振興更為廣闊的舞臺。

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合作則是廣東最為得天獨厚的優勢。三地的硬聯通固然重要,然而管理和規制等的軟聯通更加重要。廣東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目標,更需要學習借鑑港澳文旅融合的國際化管理經驗,同時,廣東以其土地、消費市場、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借力行動計劃,可促成大灣區文旅合作放大加持效應。

打開文化深度體驗的突破口

南方日報:當前廣東文旅融合的現狀如何,廣東特色文化與旅遊產業相結合的難點在哪?

江金波:當前,廣東文旅融合呈現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城鄉不平衡性突出,但都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二是總體而言文旅融合還處於低端表層階段,以單要素的淺層次為主。廣東的文旅融合有其文旅資源、經濟支撐等突出優勢,但也有其明顯劣勢。如觀念上,對文化產業化、文化旅遊產業化存在疑慮,“文化燒錢賠本、不經濟”的思想大行其道,這與嶺南重商務實的傳統文化觀念有關。但從文化戰略和文化經濟規律看,這一觀念是亟待更新的。為此,選擇文旅融合的突破口甚為關鍵。

此次行動計劃鼓勵A級景區與藝術團體合作,打造“文化旅遊劇場”、“推動藝術活動進景區”,正是這樣一個突破口。長期以來,即使是高等級景區,不少也因缺乏文化氛圍和文化品位,缺乏文化項目和深度體驗而為遊客所詬病。這一突破口不僅很有市場需求,也是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並且可以有效推動文化旅遊的提質升級。

實際上,特色化、地方性文化嵌入的文化旅遊劇場應該作為高等級景區標配,應加大其作為高等級景區評估、驗收、質量監控的力度。文旅融合的基礎和重點都在景區,因此,呼籲在A級景區文旅融合評價的基礎上,設立文旅融合指數,深入引導全省文旅融合工作。

南方日報:培育“文旅+”新興產業過程中,如何避免出現“簡單疊加”和“表面融合”的現象?

江金波:不論是“文旅+”抑或“+文旅”,都不應簡單疊羅漢,只有深度融合、多層次融合甚至跨時空融合,文旅融合方能進入新天地,表面融合無益於推動文旅融合經濟發展。事實上,除了從技術、產品、企業、市場等視角來界定之外,文旅融合還廣泛涉及制度、資源、職能等融合特質。特別要強調的是,推動文旅融合積極作為的同時,必須高度規避融合帶來的不利影響,尤其是過度旅遊開發給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等問題。

借民間力量提升文博旅遊豐富度

南方日報:本次計劃提出將支持企業、個人及社會組織興辦特色博物館,有何重要意義,如何更好盤活這類社會資源?

江金波:文博場館的融合創新不應該只是時下公認的文旅商品創新領域,組織和管理創新十分關鍵。明確提出“支持企業、個人及社會組織興辦特色博物館”,在此方面開展的積極探索,有利於激活文博市場。

這一舉措可以藉助民間力量,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博物文化旅遊的供給,豐富文化旅遊載體。以歐美一些旅遊強國為例,除了擁有大量的政府博物館外,其社區和私人博物館也十分豐富,博物館的微型化、社區化特色突出。例如法國塞納河博物館、西班牙畢加索博物館等,發揮了良好的在地化文化教育功能,成為文旅融合的優秀示範。

廣東省私有經濟發達,有一批民商個人、企業或社會組織擁有博物館或想興辦博物館,擁有很好的群眾社會基礎。藉助社會力量擴大廣東省博物館人均數量,拓展博物館旅遊空間及其開放度,是文旅融合的得力措施,不過要加強展品甄別和運營規範管理,尤其要強化文物的市場交易管控,防止文物非法交易和文物流失。

南方日報記者 鄭潔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