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南宋七王,為什麼循王張俊跪在嶽王廟前?

南宋七王,即是南宋高宗、孝宗、寧宗三位皇帝相繼追封的南宋初期七位抗金將領為七王。他們是:

鄜王劉光世、蘄王韓世忠、鄂王岳飛、循王張俊、和王楊存中、涪王吳玠、信王吳璘。既然七人同被追封為王,可循王張俊卻陪著奸臣秦檜跪在嶽王廟前,這又是為何?

點評南宋七王,為什麼循王張俊跪在嶽王廟前?

鄜王劉光世:貪生怕死、畏懼金兵、治軍不嚴

劉光世出身於將門世家,宋寧宗開禧北伐時,為了鼓舞士氣,寧宗追封其為鄜王。早年曾隨父親劉延慶鎮壓方臘起義,北宋末年曾擊敗西夏軍,率兵勤王途中,北宋滅亡。宋高宗繼位後,劉光世成為南宋第一個建節的將領,面對金軍的強大攻勢,劉光世鑄錢招納金國叛軍,瓦解了金軍實力,他的部隊因此也成為當時抗金隊伍中人數最多的一支,以致於宋高宗不得不對其不斷封官加爵。但劉光世一向畏懼金兵,經常矯詔不予援救兄弟部隊,戰時自己躲在後方,以便兵敗時逃跑;並且劉光世治軍不嚴,釀成淮西軍變,導致大批宋軍投降偽齊劉豫。可見劉光世被稱為“中興四將”之一,又被列為七王之首,實在是名不副實。

點評南宋七王,為什麼循王張俊跪在嶽王廟前?

蘄王韓世忠:為人正直、忠勇之臣

韓世忠,“中興四將”之一,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宋孝宗時追封為蘄王。韓世忠出身貧寒,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打拼獲得朝廷賞識。早年曾參加平定方臘起義,在平定苗劉兵變,擁立宋高宗復辟,因此受到高宗器重,在抗金戰爭中韓世忠屢立戰功,多次擊退金兵進攻,先後取得黃天蕩、大儀鎮大捷。因反對議和,於岳飛、張俊一同被解罷兵權。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曾為岳飛鳴不平,憤而罷官,以安度晚年。

點評南宋七王,為什麼循王張俊跪在嶽王廟前?

鄂王岳飛:武謀兼備、精忠報國

岳飛,“中興四將”之首,宋孝宗時追封為鄂王。岳飛自幼熟讀兵法,武謀兼備,早年先後跟隨李綱、宗澤抗金。岳飛治軍嚴明,紀律嚴整,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以致於金軍評價“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還非常重視民間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策,以收復失地。因為岳飛主戰,遭道議和派秦檜、張俊等人的迫害,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將其召回,進而被秦檜、張俊羅織罪名殺害。所以,岳飛封王當之無愧。

點評南宋七王,為什麼循王張俊跪在嶽王廟前?

循王張俊:貪婪好財、阿諛奉承

張俊,“中興四將”之一,死後被宋高宗追封為循王。北宋末年,張俊參加抗金起義軍,因作戰勇猛,嶄露頭角。北宋滅亡後,同韓世忠擁立宋高宗復辟有功,受到器重,在北宋初年抗金戰爭中屢立戰功,先後取得藕塘之戰、柘皋之戰大捷。在得知朝廷議和的意圖後,張俊積極附和秦檜,主動解除兵權,並配合秦檜冤殺岳飛。之後,張俊開始大肆斂財兼備土地,並用天下第一宴獻媚宋高宗,因此得到了宋高宗的大力賞賜。張俊封王,是最名不副實的,所以後人讓他同秦檜跪在嶽王廟前贖罪。

點評南宋七王,為什麼循王張俊跪在嶽王廟前?

和王楊存中:忠勇機敏、善於逢迎

楊存中,原名楊沂中,宋孝宗時追封為和王。楊存中是將門之後,北宋末年從軍,成為張俊部下,曾隨張俊平定苗劉之亂,受張俊推薦,受到宋高宗賞識,執掌宿衛親兵,被宋高宗視為“郭子儀”。柘皋之戰時,率領宋軍大敗金兵“柺子馬”,名震北方。楊存中治軍寬嚴有紀,用人以勇敢為標準,從不私用故舊。楊存中,不僅戰功彪炳,而且情商極高,他擅於逢迎,所以恩寵兩朝不衰。他還極力反對朝廷議和,並親自督軍鎮守江淮。所以,楊存中封王,實至名歸。

點評南宋七王,為什麼循王張俊跪在嶽王廟前?

涪王吳玠:深謀遠略、體恤愛民

吳玠,信王吳璘之兄,宋孝宗時追封為涪王。吳玠熟讀兵書,擅用孫武、吳起兵法,戰略眼光長遠,不求眼前小利。早年曾跟隨張浚鎮壓方臘起義,金軍南侵後,吳玠先後在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中屢敗金軍,保全了四川,史稱“微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吳玠鎮守四川十餘年,為了減輕民眾負擔,幾次淘汰冗員,緊縮開支,並實行屯田,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深得隴蜀人民的擁戴。吳玠封王,也是實至名歸。

點評南宋七王,為什麼循王張俊跪在嶽王廟前?

信王吳璘:揚長避短、隴蜀屏障

吳璘,涪王吳玠之弟,吳挺之父,死後追封為信王。吳璘與兄長吳玠一樣,也曾飽讀兵書,作戰時擅用孫臏“田忌賽馬”策略,針對金軍的優劣,揚長避短,曾在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剡家灣之戰、德勝軍之戰中大破金軍。在將才選用方面,吳璘注重軍功,認為征戰年久者才能知兵。兄長吳玠去世後,吳璘繼續鎮守四川二十年,延續了吳玠了治蜀策略,興修水利、灌溉農田,而且還根據自己的多年征戰經驗著有兵法《兵要》一書。可悲的是,他去世後,孫子吳曦起兵造反,吳璘的後裔都被遷徙他處。

作為南宋追封的七位異姓王,他們都為宋朝抗金立下汗馬功勞,可身後之名卻各不相同。張俊雖被封王,然其構陷岳飛,死後被塑像跪在嶽王廟前贖罪,成為了反面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