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很真性情的一首詞,道盡社會人的心酸: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從私心來講,今天分享的這首詞是我最愛的一首東坡詞,對它的喜愛程度,甚至要超過《定風波》,也超過《江城子》。

蘇東坡當年在酒醉後寫下的這首詞,特別真性情,常常成為夜深人靜時無數次敲擊在心頭、迴盪在心間的聲音。從中,能讀到一種對自由的嚮往,一種跨越千年時空而依然存在的強烈共鳴。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短短十三字,道盡了古今多少人容易感到不快樂的共同根源,那就是:身不由己

蘇東坡很真性情的一首詞,道盡社會人的心酸: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當然,我們現在能夠選擇的路,比東坡所能選擇的要自由太多,他當時所面對的是大環境、政治上的不自由。此時的蘇東坡,有著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險些身死的經歷,並被貶黃州。

1082年,是蘇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三年。這一年,他寫下了不少好作品,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與這首《臨江仙》都是此時所作。

《臨江仙》

宋·蘇東坡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東坡很真性情的一首詞,道盡社會人的心酸: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詞的上片讀來讓人會心一笑,一個很可愛的“醉鬼”形象躍然紙上:東坡在晚上喝酒,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如此幾番;歸來時候睡眼朦朧,彷彿已是三更時分。“彷彿三更”,連具體時間都不太分明,可見,用東坡老家的方言來講,他此時應該是喝得“二麻二麻”的狀態。

站在門外,聽得寂靜夜中,只有家裡童僕的鼾聲如雷鳴般聲聲響起。孩子睡得憨熟,連敲門都無應答。換做普通人,半夜進不了門,怕很是要生氣一番。但東坡呢?他沒有生氣,反而順勢倚著藜杖靜靜地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至此,一位丰神俊朗、曠達士人的形象便又凸顯出來。

蘇東坡很真性情的一首詞,道盡社會人的心酸: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看著江水在這萬物沉睡的夜晚依然在不捨地奔流,聽著耳邊傳來的陣陣水聲,蘇東坡竟然開始思考起人生來。就在不久前,在赤壁滾滾不盡的江流聲中,他悟出的道理我們讀書時被要求全文背誦——

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蘇軾《前赤壁賦》

而在這一晚,蘇軾面對著滔滔江水,他慨然長嘆:長恨自己身在仕途,身不由己啊!什麼時候才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營營奔走呢?詞人寫這句話是有當時特定的時代、政治背景,但今人讀來仍覺字字都敲在心坎上,道出太多人的心聲。

蘇東坡很真性情的一首詞,道盡社會人的心酸: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是啊,人活一世,成長的每個階段肩上都揹負著無法卸下的責任,尤其人到中年,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對內有家庭責任,對外有社會責任。為了生計而勞碌奔波,有多少事是發自內心真正想做的呢?有時候甚至覺得,連這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不敢生病,不敢倒下。

發出此句感嘆之下,詞人接著寫:趁著這深夜時分,江面風平浪靜,駕起一葉扁舟從此消逝在煙波江上,寄此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泛舟煙波江上,不問世事短長,東坡也想過“乘風歸去”,也當曾嚮往過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只是醒轉過來,他又曠達了,超脫了,放不下民生之多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