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從小書迷到大科學家

有一個愛讀書的男孩,5歲時就喜歡讀《水滸傳》,很崇拜小說裡英雄。一天,他突然問爸爸:“一百零八個英雄,原來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顆星星下凡到人間的。人間的大人物,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呀?”爸爸認真地回答:“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們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們從小都愛學習,都有遠大的志向,而且又有決心和毅力,所以才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小男孩很受鼓舞:“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激勵他:“你當然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愛讀書的小男孩長大後,果然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在他的努力帶領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空爆實驗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鑑於他在科技領域的偉大成就,他的名字鑲上太空: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就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

錢學森出生於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1902年,父親錢均夫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曾任職於教育部,後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母親知書達禮,在錢學森幼年時教其背誦詩詞、加減乘除計算。在錢學森的成長中,重視教育的父母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錢學森小時候常常手不釋卷,“三餐亦不例外,夾菜除近箸處就之,他不與焉。母親不時為之調動餚饌,俾其易口。”讀小學和讀中學時,錢學森養成了“泡閱覽室”的習慣。當錢學森進入北師大附中讀書時,學校裡的圖書館就成了他常去的地方。

1996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揭幕典禮上的書面發言中,錢學森重點提及在北師大附中上學時的閱讀故事。初中三年級時,一天午餐後休息,同學們聚在一起閒聊,一位同學十分得意地說:“你們知不知道20世紀有兩位偉人,一個是愛因斯坦,一個是列寧。”大家聽後茫然,便問他是怎麼知道的,原來是從圖書館的一本書上看到的。這次茶餘飯後的閒談,激起了錢學森對科學偉人和革命偉人的崇敬。高中一年級時,錢學森去圖書館找介紹相對論的書來看。後來,錢學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對圖書,特別是科技書,那真是如飢似渴,什麼科目的書都看。”錢學森回憶。

《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一書中提到,錢均夫讀書時就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還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閱讀法”。每到假期,錢均夫會開列閱讀書目,並且還同錢學森一起閱讀,每次閱讀分三步:第一步初讀,瀏覽書籍基本內容;第二步精讀,將感興趣的書籍從頭至尾地讀;第三步重點地讀,即將書籍中的重要內容反覆閱讀且做讀書筆記,並須將讀書筆記交給父親審閱。受父親的薰陶,錢學森讀書時喜歡手握鉛筆,以便隨時寫下“即時體會”。他的札記言簡意賅,內容主要包括感想、心得、疑問、見解,亦有讚賞或批評的語言。

錢學森提及,自己少年時代的最大教益,不是科學知識方面的,而是在形象思維方面的訓練,文學、美術、音樂等,給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打下了另一種基礎,那就是活躍和豐富的想象力與創新精神。他建議少年不要死讀書,不要當書呆子。“缺乏形象思維的訓練,總是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未來的中國,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創新型人才。”即使在學術上取得巨大成就,他也從未滿足過,不斷學習。除科技領域外,還廣泛涉獵音樂、繪畫、電影、文學、生命科學、技術美學、現代農業,而且有研究、有心得、有創見。他的學識非常系統,不僅僅是“兩彈一星”元勳,還是一位難得的、在各方面融會貫通的通才。

錢學森的秘書塗元季曾講述,錢學森買書很多,而且都會讀,並非拿來收藏。新華書店專門給他留一個格子,有什麼新書給他留著。尖端科學、外文書……他買很多很多。書店工作人員詫異一個人居然能讀這麼多的書時,秘書回答:他買的書我們看不懂,都是他一個人看。他買書並不是因為收藏,而是認認真真地看。

能讀大量的書,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錢學森的閱讀效率非常高。有些書他並非從頭看到尾,只是認認真真看完序言和前面章節,然後簡單瀏覽中間環節,再看最後的結論,但已經瞭解全書精華內容。再加上讀書時格外專注,雖然看得很快,記憶卻頗為深刻。而且會把書中的重點歸納出來,推薦給身邊人,哪些章節精彩,非常值得看,哪些章節可以略過。

在兒子錢永剛眼裡,父親一輩子喜歡安靜,最愛的是讀書。“有一次家裡裝修,我怕把書弄髒,就全部封起來。他沒說什麼,但一天下來都很不高興。我說,誰惹您啦?他說,你知道我一天不看書有多難受。我趕緊認錯,從一個書櫥裡抱出一摞書,給他慢慢翻。”白天做完工作,晚上就是錢學森學習、讀書的時間。晚上看書,是他幾十年不變的習慣。朋友拜訪錢學森,都知道不要晚上找他。哪怕是孩子們,也知道父親在書房看書時不要去打擾他。當炎熱的夏天來臨,錢學森就一手拿個大蒲扇,一邊讀一邊擦汗,但一點都不影響他讀書。

錢氏家族人才輩出,湧現出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穆、錢鍾書等諸多文壇碩儒、科技巨擎、國學大師……追溯源頭,得益於《錢氏家訓》的澤被後世。《錢氏家訓》有言:“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正是謹遵家訓,錢學森將畢生所學,用於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是真正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新中國成立後,身在美國的錢學森迫切希望回國效力。但美國政府堅決反對,因為“他太有價值了,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衝破重重羈絆,錢學森終於回到中國。對於他來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錢學森一生孜孜不倦,並將個人所學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體現出作為一名科學家、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