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亞里士多德:“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異的成績來自於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回顧以往的人生,我幾乎沒有堅持做過一件讓自己感到驕傲的事,很多事情都是敲鑼打鼓地開始,悄無聲息地終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沒有一技之長的我,在職場裡遇到心儀的機會,往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溜走;在生活裡總是做他人的觀眾,為他人鼓掌。

嘴上誇獎別人優秀,不斷投去羨慕的眼神,自己心裡卻時常失落,對於總是無法堅持做一件事、學一項技能而後悔和自責。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我不是不想學,只是堅持真的太難了!總有一些事或藉口阻礙自己繼續下去,無法持之以恆地持續著。

學習的興趣、堅持的動力,在時不時的偷懶或藉口下,很快就消失殆盡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話原來真的沒毛病。

那到底該怎麼辦啊?!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既能輕鬆地堅持下去,還能不費力地養成新的良好習慣,實現從“青銅”到“王者”的轉變?!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一、初遇《微習慣》

機緣巧合之下,遇見了斯蒂芬·蓋斯的《微習慣》。

斯蒂芬·蓋斯,他曾經是一個宅男,是個懶蟲,是個立下很多flag卻半途而廢的普通人。

和我們大多數一樣普通的他,兩年後,通過養成的一個又一個微小到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良好習慣,逆襲成了作家,擁有了夢想中的身材。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這太讓人驚訝了,對吧?!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起初是我們造就了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了我們。”

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行為中有45%源於習慣。

習慣的養成就是不斷地重複同樣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不再需要刻意為之,變成自然而然的行為,

看來,微習慣能改變一個人,是可行之道。

那微習慣到底是什麼?真的能輕而易舉地幫助我們養成新的良好習慣嗎?

二、微習慣是什麼?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一書中說道:

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你需要每天強迫自己完成它。

微習慣太小,小到不可能失敗。

正是因為這個特性,它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而且具有超強的“欺騙性”,它也因此成了極具優勢的習慣養成策略。

微習慣其實就是把目標分解成難度最小的計劃,讓自己找不到藉口放棄。

對我們來說,沒有難度的事情,做起來十分容易,只要行動起來就行。

動起來,踏出第一步,我們就贏了。

比如,你想健身,那就從打開房門,走出去開始。

三、微習慣能夠強化意志力

從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一書中,我瞭解到要養成一個習慣,光靠動力,這是很難達成的。

畢竟雞湯喝多了會膩,雞血打多了會麻木。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回顧以往的經歷,我總是憑著一股動力開始,又經常在動力不足之後放棄。動力這東西,來得快,消失得也快,難以持續。

在談論“微習慣是什麼“時,斯蒂芬·蓋斯說過,“你需要每天強迫自己完成它”,這意味著,養成新的習慣,我們還需要用到意志力。

意志力就像我們的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訓練不斷強化的。

研究表明,當你的意志力強化後,可以為其他需要意志力的不相關領域帶來進步。

不過,意志力也是有限的。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我們的意志力會受到努力程度、感知難度、消極情緒、主觀疲勞、血糖水平這五大因素的影響而被削弱。

微習慣相對來說,則很少受到以上五大因素的影響,主要在於:一是微習慣只需要非常少的努力,消耗很少的意志力;二是設定微目標是降低感知難度的最佳方式;三是微習慣不會讓你產生消極情緒;四是微習慣引起的主觀疲勞很小;五是微習慣策略能節約意志力,最大限度保留血糖。

綜上可以看出,微習慣的養成,需要消耗的意志力實在太少,難以產生消極的牴觸情緒,更不會產生疲勞感,隨著一件事、一個動作的重複再重複,我們在每一天的適應過程中,不斷拓寬心理舒適區,逐漸完成行為上的轉變,最終養成新的良好習慣。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聚沙成塔”,“滴水石穿”,這些都是微習慣所產生的力量。

四、微習慣是把主動權交給自己,而且沒有截止時間

21天行動力訓練營,30天寫作訓練營……各種短時間的有針對性的訓練營不勝枚舉。我參加過不少,可是訓練營結束後,很快就又回到了最初的狀態,依然沒有改變。

有限的執行時間,容易產生只要忍耐著熬過去就能獲得勝利的心理,於是心理與神經緊繃,行為上的緊張,短時間內的高強度訓練,訓練營氛圍的影響等,這些從根本上來說,難以促進新習慣的養成,只不過給了自己短時間的滿足感和慰藉。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微習慣是自主的行為,我們不需要做長時間的心理建設才能付出行動;微習慣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不斷的重複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會不斷增強,自信心會慢慢增加,長遠的目標變得越來越形象具體,目的地越來越接近。

我一直想提升英語口語,希望可以開口就說出流利的英語,在外國友人面前侃侃而談,在需要英語交流的場合,自信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

根據微習慣的指導策略,我制定了每天早上學習15分鐘英語的目標,先試著培養自己對英語的興趣,養成聽說英語的習慣。

第一天完成15分鐘的學習後,由於對自己的聽力和發音不太滿意,於是又反覆地練習了幾遍,學習時間居然延長到了40分鐘。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15分鐘的學習目標簡直太容易達成了,自我效能感瞬間得到了提升。

從此以後,每天15分鐘的英語學習時間,總會不自覺地延長,隨著時間的推移,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不斷提升,我也逐漸享受到了持續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如果哪一天,自己不能持續下去,反而會感覺少了點兒什麼似的,不自在。

五、建立回報機制,適當獎勵,提升成就感

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裡提出,建立微習慣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回報機制。

我們需要給大腦設置一個替代性的回報,將行為和完全不相關的回報聯繫起來。在看得見的獎勵的激勵下,我們會更樂意去執行。

當我們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後,適當的回饋自己,比如獎勵自己吃一袋薯片,看一部電影,買一本喜歡的書等等。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根據《微習慣》的養成策略,我決定繼續養成新的習慣——健身。

從每天完成兩項健身動作各10個開始,每次完成就在計劃表上打勾。

剛開始的目標是堅持10天,就獎勵自己一袋薯片。

為了更緊實的肉肉和想吃的薯片,加上這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健身項目,10天后,我居然輕鬆地達成了。

每次達成目標後,獲得來自落實計劃的獎勵,自我滿足感也在不斷地提升,對於自己能否持之以恆地養成新的良好習慣,也不再持懷疑態度了。

原來,真的可以輕而易舉地養成微習慣!

健身這個習慣的獎勵機制,時間逐漸延長為一個月;即使這樣,我也可以輕鬆達到。

當不斷地戰勝自己,養成新的習慣的過程中,我居然每天都樂滋滋地按計劃達成目標,在自然而然的習慣裡,迷茫感也逐漸消失,我變得越來越自信,對未來的路也越來越堅定。

六、開始行動,邁出第一步,養成新的良好習慣

為什麼喝了那麼多雞湯,聽了那麼多大道理,仍然感到很困惑、很迷茫、很失落?這主要還是在於聽得太多,卻沒有付出行動。

微習慣的關鍵就在於第一步很渺小,讓我們每個人都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從我們出生開始,說話、走路都是在不斷地行動中逐漸習慣的,而這些早已成了我們再自然不過的行為。

心理學家說:“人類有95%的行動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而大部分的無意識行動都是習慣產生的”。

微習慣指導下的行動,不需要我們咬緊牙關才敢邁出第一步,只需要稍微動動腿,動動手指就可以做到。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微習慣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需要我們有意識地約束自己,逼自己堅持下去;可是,當持續一段時間後,我們就形成了條件反射,變成了潛意識的不由自主的行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因此,嘗試著邁出第一步,行動起來,當“不依賴意志和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續的事情,引導到如每天刷牙般輕鬆的狀態”,微習慣就養成了。

最後,附上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裡提出建立微習慣的八個步驟(在此借用一位網友製作的圖片來具體說明):

《微習慣》:幾乎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真的如此神奇嗎?

任何改變,行動是基礎。

付出行動,才能培養一個習慣;一個又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才能成為更好的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