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撐過去”的故事,註定成為武漢記憶

4月8日零時起,因疫情封城76天的武漢,終於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解封”了。心疼,祝福,如釋重負,感謝與銘記,喚起的信心,還有對未來的些許不放心……到底有多少種情緒,隨著武漢解封,被同時釋放進了我們的思考之池?特別是其中分量最重的那個問題:城市重啟了,生活會回到“公元2020年1月23日”之前,一切照舊嗎?

那些“撐過去”的故事,註定成為武漢記憶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說不出“勝利”的戰役。面對那麼多物是人非的生活,那麼多需要修補的破碎,也許,用“撐過去了”更能描述此刻武漢的處境。武漢,湖北,還有那些衝過去為它拼命的人們,終於撐過了最慘的時間,撐到了可以出行、可以喘口氣的這一天。雖然我們在“封城”之初就篤定今天的到來,但漫漫76天煎熬與苦澀,武漢人的犧牲和悲壯,應當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在接下來為繼續抗疫和恢復生產生活而進行的戰鬥中,我們當同武漢人、同湖北人,並肩協作互相支撐。“大疫面前人非孤子”,你的安全也是我的安全,一個人的免疫力可能就是一城、一國的安危底線,這樣的個體與群體意識,武漢之後,如何敢忘?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可忘記:這場疫情是怎樣地改變了世界,此時此刻,在被它深刻影響過的地方,仍有許多人像當初的武漢一樣,身處困境、無助和孤獨。支持他們,也如同支持武漢一樣,既是我們責任之所在,也是我們利益之所在。而任由傲慢、僵化碾碎他們的希望和信任,必然帶給這個社會不可承受之“病”。

我們是一個重視感情經歷的民族,越是患難與共,越是萬眾一心。我們也是一個善於在困難抉擇中堅守理性的民族,“武漢封城”前所未見之舉,卻克服了新冠病毒這前所未見之難。武漢和中國的選擇,其效果其作用,必然會寫入人類與流行病鬥爭的偉大歷史,成為“中國智慧”的深刻註解。

狹隘的人試圖用“武漢”標記一種恐懼,一種分離。而理智與情感高度共振過的人們,則會從這份記憶中尋找彼此信賴、彼此依靠的信號。解封之後,歡笑不會立刻屬於所有人——但它感染許多人。他們會從普普通通的生活開始,重新找到熱情,找到愛,找到力量。我們會彼此鼓勵:以前有人這麼撐過來了,今天趕上我們,趕上了武漢,也要撐過去啊!而武漢“撐過去”的故事,也定會成為今後撐過艱難時光的力量。

(燕都融媒體評論員 劉採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