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撑过去”的故事,注定成为武汉记忆

4月8日零时起,因疫情封城76天的武汉,终于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解封”了。心疼,祝福,如释重负,感谢与铭记,唤起的信心,还有对未来的些许不放心……到底有多少种情绪,随着武汉解封,被同时释放进了我们的思考之池?特别是其中分量最重的那个问题:城市重启了,生活会回到“公元2020年1月23日”之前,一切照旧吗?

那些“撑过去”的故事,注定成为武汉记忆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说不出“胜利”的战役。面对那么多物是人非的生活,那么多需要修补的破碎,也许,用“撑过去了”更能描述此刻武汉的处境。武汉,湖北,还有那些冲过去为它拼命的人们,终于撑过了最惨的时间,撑到了可以出行、可以喘口气的这一天。虽然我们在“封城”之初就笃定今天的到来,但漫漫76天煎熬与苦涩,武汉人的牺牲和悲壮,应当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在接下来为继续抗疫和恢复生产生活而进行的战斗中,我们当同武汉人、同湖北人,并肩协作互相支撑。“大疫面前人非孤子”,你的安全也是我的安全,一个人的免疫力可能就是一城、一国的安危底线,这样的个体与群体意识,武汉之后,如何敢忘?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忘记:这场疫情是怎样地改变了世界,此时此刻,在被它深刻影响过的地方,仍有许多人像当初的武汉一样,身处困境、无助和孤独。支持他们,也如同支持武汉一样,既是我们责任之所在,也是我们利益之所在。而任由傲慢、僵化碾碎他们的希望和信任,必然带给这个社会不可承受之“病”。

我们是一个重视感情经历的民族,越是患难与共,越是万众一心。我们也是一个善于在困难抉择中坚守理性的民族,“武汉封城”前所未见之举,却克服了新冠病毒这前所未见之难。武汉和中国的选择,其效果其作用,必然会写入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伟大历史,成为“中国智慧”的深刻注解。

狭隘的人试图用“武汉”标记一种恐惧,一种分离。而理智与情感高度共振过的人们,则会从这份记忆中寻找彼此信赖、彼此依靠的信号。解封之后,欢笑不会立刻属于所有人——但它感染许多人。他们会从普普通通的生活开始,重新找到热情,找到爱,找到力量。我们会彼此鼓励:以前有人这么撑过来了,今天赶上我们,赶上了武汉,也要撑过去啊!而武汉“撑过去”的故事,也定会成为今后撑过艰难时光的力量。

(燕都融媒体评论员 刘采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