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裡的孤獨感

閱讀楓橋夜泊,撇開創作者本身,這首詩蘊含著濃濃的孤獨感。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意境悠遠又帶著月色的寒涼的畫面緩緩展開,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切思緒都將下沉平靜,只剩下寂靜。然後,空曠寂靜的環境不可避免的帶來孤寂。
它之所以直擊人心,就是這種直達靈魂的孤獨感。

文學作品裡的孤獨感

還有《百年孤獨》,這本書的中心就是孤獨:不論書裡寫了一個怎麼熱鬧的村子,寫了怎麼一個人口眾多的家族,孤獨感,無時不刻的存在於每個角落:不被理解孜孜不倦研究鍊金術的大家長,獨自忙裡忙外一刻不得閒的家庭主婦,一出生就埋頭給自己織裹屍布的女子,每年來一次的吉普賽人……甚至整個村子,每年一次來到的吉普賽人更顯得它遠離喧囂的孤獨著。

文學作品裡的孤獨感

《三體》也是。開篇里科學界泰斗在混亂年代裡獨自清醒,葉文潔遠離紛爭走進與世隔絕般的紅岸,汪淼看到倒計時無處不在卻無處可述說無人理解,三體遊戲簡潔有力彷彿置身事外的運行方式……放大到宇宙,孤獨的人類文明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終於尋找到外星文明,迎來的卻是可怕的森林準則,最後,人類文明孤寂的飄零在浩瀚宇宙,或許,永無彼岸。全三部,看得見或者看不見,鐫刻在人類靈魂深處與生俱來的孤獨感貫穿始末。

文學作品裡的孤獨感

孤獨感,其實是人對個體自身的探索認知的意識表達。人類是群居動物,但人類又具有鮮明的個體意識,在群體中發現認知的自我,尋求認同又拒絕從眾,於是,孤獨感便無處不在。
眾多文學作品裡,真正打動人心的往往是悲劇,因為悲劇更容易表達出命運的悲劇和矛盾,引起人類情感的深刻共鳴。而人類尋求自我認知自我表達的特性所帶來的孤獨感,就像隱秘又晦澀的靈魂深處的表白。不管是《楓橋夜泊》這樣的短詩,還是《百年孤獨》的鴻篇鉅著,又或者《三體》的未來幻想,甚至是《紅樓夢》的繁華落盡,都帶著作者孤獨感的抒寫。
這種孤獨感是一種美麗的隱約的悲情,緩緩流動,自在且隨心。
今年90界奧斯卡金像獎電影《水形物語》,就是一部表達極致孤獨感的影片。

文學作品裡的孤獨感

整部電影色調,就帶有清冷的孤寂,穿插其中的少數的跳躍色彩,更襯托出清冷。電影裡女主是個安靜啞巴,啞巴的世界本來就是孤獨的。電影裡反覆出現女主煮雞蛋洗浴坐公交的場景,幾乎每一個零頭都在表達她的孤獨,她自得的孤獨。然而人類的群居性和尋求認同性,讓她對同樣孤獨的存在產生了認同和愛憐,所以她拋下人類,和魚人一起進入水中世界。即使這樣,也並不是花好月圓的喜慶,而是遠離塵世的孤寂。
當然,孤寂並不是可怕的,如同上面所說,是一種隱秘而隱約的美麗情感,是文學作品動人心魂的美麗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