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不願面對的不懂


心中,不願面對的不懂

聽到曾經講過的話語在耳畔響起,更多的感動和溫暖注入了心田。

本以為溝通當下,隨口講出的一個決定,作用會僅限於當時場景中。但是拉長到生活的片段中,再回首,卻發現不以為意的決定也可能被掛念很久很久,同時也會成為再做判斷的關鍵要素之一。

相較於一直以來的不安和患得患失,腦海中盤旋的是陳韻如落筆的那句“在扮演自己的過程中慢慢丟失了自己”。人生旅途中,總會有一段時光,好似是自己把自己關入了小黑屋,看不到窗外投射的陽光,感受不到身旁的關愛與歡樂,無法真正放下執念接受不完美。

觸類旁通進入相似體驗中,感同身受會格外明顯。

或許內心一直都同時住著積極樂觀和消極無助的兩個小孩,往往在自我經歷中,抽離想法構造一個自成一體的閉環系統,如果只能聚焦期待無果的落寞,就總無法看到事情本質和那些早已被忽略的小溫暖;而如果可以接受多樣性的結果,便可以積極追尋更美好的生活體驗和人生嚮往。

在我們精密的感知和解讀體系中,向來都是以解決問題為先,再向尋找快樂和幸福過度,最後才能在瞭解生活真實面貌的基礎上,認識自己併成就自己。

但大多數時候,面對千奇百怪的人生問題,在問題出現的瞬間就已經精力憔悴身心俱疲,滋生的只有下意識的逃避而非應對。尤其是放心上的如果只有短期的感受,會更容易剝離掉所有解決問題的勇氣。

一旦是將身邊家人同學的一個個消極表述放入心中,誠實的身體會自主迴避看到更多美好。再加之比較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黑化就只能成為陳韻如保護自己的最佳手段。

會生氣,走不出內心,放不開自我

會難過,觸不到美好,看不到希望

會介意,得不到關注,放不到心上

一種觸動,再次回顧《想見你》,似乎更加能理解陳韻如的小心謹慎和乖巧透明,更多喚起的是心疼和祝福。應該就是現在,希望可以從一開始,就跳躍想法,感受身旁被忽視的關心,在分叉路口選擇或許會有另外一種結局;希望可以從一開始,就勇敢表露,坦白內心的不安和期許,在積極主動中爭取想要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