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建築,

都可以將人分為兩類:

來過這裡的與沒來過這裡的。

但這種分類很無聊,既影響不了雞蛋價格也預測不了股市升跌。就連建築師本師也懶得多思考一秒:

你來與不來,反正我都在這裡。

管他是誰來?

再說了,家又不住海邊,腿也長在別人身上——管得著嗎?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為來的人設計,這是建築師的本分。

只是,

最常見的天是不晴不陰的霧霾天;

最常見的人是不尷不尬的中間人。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中國臺灣台南市打算新建一座美術館。

基地就位於臺南市市區內,與原美術館相隔一個街區。選址還算不錯,緊挨著一大塊城市綠地。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甲方也確實看中了這塊綠地,打算搞一個雕塑公園直接和綠地合二為一暗度陳倉,反正這次難得用地不緊張,閒著也是閒著。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至於美術館,雖然是新建可也和一般美術館沒多大區別:有一部分免費展覽區,雖然展品可能幾百年都不換,但刷臉就能進。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當然,特展、個展、鎮館之寶的展就要憑票收費參觀了。而具體門票多少錢就得看展覽品的腕兒有多大了。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美術館是屬於城市公共資源,可沒說是免費資源。

花錢買資源,天經地義。

你網上下載個盜版電影可能還得收費呢,何況是人類藝術的精華——還是正品、真跡、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

天下烏鴉一般黑,

人家黑的光明正大,也就黑的讓你無話可說。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但這事兒說白了是個管理問題,和建築師的關係不大。設計的八層美術館是貨真價實,人民幣玩家通關,沒充值的逛兩層開開眼——想繼續看就掏錢,不想看就掉頭回家。

簡直不能再合理了。

可惜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這麼明顯,人活一世也不是僅憑想與不想就能斷個清楚的。

最簡單的,想看沒錢看的找誰說理去?

一道檢票閘,在有些人眼裡就是走個過場的道具,但在另一些人眼裡卻是看穿兜兒比臉還乾淨的CT機。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作為建築師,逛美術館可能比逛菜市場都溜。窮學生時代,為了一張門票啃一個月泡麵的日子對很多人也不陌生。


現在功成名就的坂茂

可能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所以看到這個項目時,

他想的就是設計一個讓檢票閘消失的美術館。


無論有錢沒錢、有票沒票都能深入探索整個美術館區域;或許不可能阻止館方設置收費區域,但總要想方設法消隱掉那道涇渭分明的界線。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理想很豐滿,但骨感的現實還是要靠胡吃海塞才能多長肉。

怎麼才能讓收費分界線消失?

一個字:

亂!

兩個字:

很!亂!

三個字:

非!常!亂!

你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打亂的魔方:雖然紅還是紅、綠還是綠,但你還能找到它們之間的界線在哪兒嗎?

坂茂用的就是這個方法。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1:

水平打亂,交替設置兩種展覽。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2:

垂直打亂,加強二維聯繫。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3:三維打亂。

由於房間盒子般的分隔,無論怎麼在盒子內佈置平面,兩種功能都不可能實現交叉,也就是無法讓界線消失。

所以我們需要讓每一個方盒子都是兩種流線的一部分

——釋放出盒子的頂部,讓兩種流線的人群都在此處彙集。

同時頂部平臺非常適合成為雕塑公園的展覽場地。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4:

繼續打亂獲得更多屋頂平臺。

既然盒子的頂部平臺已經被雕塑公園徵用,那麼同理,雕塑公園的部分場地就可以利用成美術館的用地。

等價交換,公平合理。


為了讓免費參觀可以貫穿整個美術館的用地,需要製造出更多的屋頂平臺。所以採用階梯狀的形體。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5:

形體打散,功能交錯。

不管怎樣美術館都會設置收費區域,這是客觀事實。但怎麼設置這些收費展區就是建築師的主觀意志了。

坂茂將收費展區打散,以小盒子的形式作為圍合免費展區的界限存在。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6:

收費盒子旋轉錯動,將打亂進行到底。

旋轉錯動收費展覽的盒子,讓它們互相之間產生聯繫,旋轉後的盒子可以與下一層的兩個盒子相連繫。同時也打開了免費展覽區域與城市的接觸面,使免費流線、收費流線與雕塑公園交錯糾纏在一起。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7:結構形式。

因為建築的地下需要設置停車場,為了保證停車效率,地下采用常規的柱網。而地上部分則經過地梁轉換層放置在停車場上部,每個方盒子都採用桁架結構,互相堆疊從而保持結構的穩定。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8:

城市綠地加入戰局,與雕塑公園勾結。

底層的方盒子向外擴張,與城市綠地連為一體。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9:

內部加入電梯和疏散樓梯。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10:

設置具體內部功能。

延伸至城市綠地的方盒子不便於容納功能,就作為單純的景觀平臺使用。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用地範圍內的一層用作辦公庫房區,同時大型的臨時展覽空間、部分商業空間也設置在這層。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在方盒子外部設置樓梯,把各個方向的人群引入建築二層及方盒子的屋頂平臺。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用公共免費展覽空間聯繫收費展覽空間。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聯繫建築三層及各方盒子的屋頂平臺,同時繼續用免費展覽空間聯繫收費展覽空間。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聯繫建築四層及各個方盒子的屋頂平臺。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在第五層繼續用公共展覽空間聯繫收費展覽空間,並設置部分行政辦公空間。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第六層主要設置行政辦公空間,利用屋頂的公共展覽區與下部樓層聯繫。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至此,整個美術館的內部空間結構就算基本完成了。

劃重點:

說白了就是用打亂的收費展覽空間去圍合打亂的免費展覽空間,兩個展覽就像同一條街的左右面,所有人都是同路人。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11:億點細節

美術館對採光需求不高,建築立面開窗較少,所以這磕磕巴巴的立面就被設計成了面向城市的展牆。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室外平臺上佈置雕塑和綠化,也就是任務書要求的雕塑公園。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STEP12:編草帽

最後就是作為建築大師坂茂的惡趣味了。

對編草帽有迷之喜愛的坂茂大師打算也送臺南市一頂草帽。

當然,送草帽要有個噱頭不能亂給人扣帽子。大師看中了臺南市的市花——鳳凰花,所以順手給這座美術館戴了一個的五邊形帽子。

哦,對不起。是鳳凰花的帽子。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雖然這頂帽子既沒遮風雨也沒擋太陽,但它意味著這個方案正式收工了。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這就是坂茂設計中標的

中國臺灣台南美術館。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最後看一遍完整過程: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拒人於門外的建築,究竟是誰的尷尬?


建築師的力量很弱小,對抗不了這世界的規則,改變不了這社會的秩序,更去除不了人類無處不在的偏見、歧視與階級壁壘。

建築師唯一說了算的,大概就是自己的設計了吧

——還得是在方案階段。


但至少在此時,

建築是對所有人開放的。

圖文轉自建築師雜誌,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