矚目!坐擁11位"院士",東北這所"雙一流"高校厲害了!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個學校所擁有的院士數量,是評價學校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

吉林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他們分別是——

(按當選年份排序)

沈家驄

矚目!坐擁11位

沈家驄,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吉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高分子化學與聚合反應動力學,超分子化學與層狀膜組裝的研究,運用模型與概率函數建立了聚合反應機理與分子量分佈的定量關係共聚物的鏈段結構與反應機理的關係等反應統計理論用順磁共振研究本體聚合中自由基活性的變化,提出了擴散模型。

徐如人

矚目!坐擁11位

徐如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幾十年來在分子篩的合成化學與晶化理論、微孔晶體化學與分子工程學以及水熱化學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對液相內晶核的生成與結構的確定,晶化動力學模型與轉晶機制的提出,多系列新型微孔晶體的開發,特別是對新型開放骨架Alpo的開拓與其結構多樣性的提出以及近十多年來對微孔晶體數據庫的建立,孔道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路線與方法的完善上作出了貢獻。

郭孔輝

矚目!坐擁11位

郭孔輝,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先後主持完成多項我國汽車行業的基礎性科研項目和一汽新型汽車的開發研製工作。被汽車界譽為將系統動力學與隨機振動理論引入汽車振動與載荷研究的領先學者,我國汽車輪胎力學的主要奠基人,我國汽車操縱穩定性、平順性科技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帶頭人。

林學鈺

矚目!坐擁11位

林學鈺,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使我國地下水管理工作進入系統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階段。在區域和城市地下水資源評價、水流模擬、預報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 並建立了我國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質模型。近年來在地下水汙染機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汙染理論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是我國最早從事環境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

鄒廣田

矚目!坐擁11位

鄒廣田,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長期從事高壓物理和高壓相材料研究,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可以進行高壓原位研究的超高壓實驗室和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他與合作者在國內率先創立了一系列原位超高壓測量實驗系統和實驗技術,發展了百萬大氣壓下靜水壓的產生、標定和激光加熱中的諸多關鍵實驗技術;發現和確定了200餘個新的高壓相和新奇的壓力效應,揭示了一些新的壓致相變機制和規律。

馮守華

矚目!坐擁11位

馮守華, 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無機材料的水熱合成化學研究。在複合氟化物溫和水熱合成研究中,應用溫和水熱技術製備了複合氟化物提出了複合氧化物和複合氟化物水熱合成路線製備的無機螺旋鏈結構,具有左旋鏈和右旋鏈共存於同一晶體的特點水熱合成出多種新型微孔晶體化合物其合成的硼鋁酸鹽是最新發現的含主族元素的微孔晶體之一,使人們重新認識微孔晶體的Bronsted酸性質。

任露泉

矚目!坐擁11位

任露泉,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吉林大學學術委員會輪值主任。長期從事仿生科學與工程研究。提出生物形體、形態、結構、構成、柔性、電滲、潤滑及其耦合、協同等單元和多元仿生的系統理論,開拓地面機械仿生研究方向,發明多項不同於傳統理念的仿生技術,並拓展到多個工程領域,進行防粘、減阻、自潔、耐磨、抗沖蝕、抗疲勞、降噪和隱形等仿生研究,研製出減粘犁壁、防粘鎮壓輥、減摩活塞、耐磨軋輥和鑽頭、多功能熱作模具等多種仿生產品。

張希

矚目!坐擁11位

張希,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吉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主要從事超分子體系的構築、調控與功能研究。提出了超兩親分子新概念,為可控自組裝和解組裝提供了新基元。建立了四種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以用來製備可降解和自修復超分子材料。以超分子策略實現了自由基活性的調控,開拓了超分子催化新方向。製備一系列含硒高分子,豐富了動態高分子材料方向。

李元元

矚目!坐擁11位

李元元,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吉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長期從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製備、成形理論與技術的應用基礎和工程化研究。發展和創新了粉末冶金溫壓成形理論和技術、電磁熱力多場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結一體化理論和技術,研製出多種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研發出高性能鋁青銅合金、白銅合金、鋅合金、擠壓鑄造鋁合金、變形鋁合金及其製備成形技術等。

于吉紅

矚目!坐擁11位

于吉紅,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無機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與製備化學研究。在分子篩多孔晶體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重要創新性貢獻:創建了限定禁區設計分子篩結構的新方法,解決了特定孔道結構設計的難題,預測了分子篩的可能結構,發現並提出了判斷分子篩結構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間距規則;提出了基於模板誘導、雜原子取代、計算機輔助設計合成特定孔道結構多孔晶體材料的若干新途徑。

林君

矚目!坐擁11位

林君,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地球物理探測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儀器裝備的自主研發,創新發展了航空和地空移動平臺電磁探測、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測和分佈式地震探測的理論、方法技術與核心裝備,研製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空協同時頻電磁探測系統、ATEM系列瞬變電磁儀和分佈式無纜遙測地震探測儀器裝備等成果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吉林大學始終以"學術立校、人才強校、創新興校、開放活校、文化榮校"為發展戰略,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才,孕育了豐富的學術思想精華,創造了眾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贏得了良好的學術聲譽和社會聲望!

關注"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吉林大學官網、中國工程院、科學院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