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七十九)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兩句詩,雖然字數多了點,但也是一個成語。是說:不要擔心別後遇不到知己,天下沒有人不認識你啊。典故出自唐朝著名詩人高適《別董大二首》: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高適(704年—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河南睢陽城)。據劉開揚先生《高適年譜》考證,高適從21歲到46歲,除幾次出遊外,基本上都是在商丘度過的。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春,吏部尚書房琯遭事,被貶出朝,他的門客董庭蘭也離開了長安,兩人一起漂泊。董庭蘭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被譽為“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因為他在所有的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是年冬,他們與高適會於睢陽。臨別的時候,高適無奈地寫了《別董大二首》。

詩中的“翮”(hé)指鳥類雙翅中的正羽,即禽鳥羽毛中間最受力的硬管,用它來代指鳥的兩翼。飄颻(yáo)指飄動。“六翮飄颻”,比喻人像鳥兒一樣用盡了翅膀梢的力量四處奔波而仍無結果。

《別董大二首》的意思是說:太陽或許還掛在天上,因為暴風雪將要到來,太陽在西沉時顯得昏黃模糊。在獵獵的北風狂吹之中,空中遙見只只斷隊的大雁,正在這時,大雪紛紛揚揚地落了下來。這是分離的愁慘天氣,那天空中離了群的大雁,不正是詩人和友人的化身嗎?日暮天寒,斷雁聲聲,寒雲低鎖,暮雪飄飛。在這樣的場景下,好友就要分別了。氣氛是多麼令人悲傷啊!而詩人卻不寫悲傷,他安慰友人說:“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有誰不知道您呢?”你是名聞天下的人,你走到哪裡都能遇到知音的。這種對遠去遊子的告慰未免別意悽悽,但作為將要遠去者的好友,用心良苦,若不是情感深摯,怎能如此呢?

第二首可以說是第一首的背景補充,交待此時董大的個人狀況:就像鳥兒六翮飄颻地奔波,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十多年了仍沒有結果。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呢?可惜囊中羞澀,今天相逢,連喝酒的錢也掏不出。

高適的這兩首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董大早年為房琯的門客,官為給事中(一種無固定等級但常侍皇帝左右的官,每日上朝)。房琯已封漳南縣男,有爵位在身,於是作為門客的董大雖不算生活富足,但足夠安定,每日可調琴作樂,在宴樂之時結交天下名士,生活的著落不用擔心。那一年,唐玄宗改溫泉宮為華清宮,並在華清宮周圍建造百官官署,命房琯主持修繕事宜。而工程還沒有結束,房琯因為受李適之、韋堅等人的牽連,貶為宜春郡太守,隨著房琯被貶出朝,董大也不得不離開長安。離開主人的董大除了琴樂之外一無所長,生活因此成了問題。這一年的冬天,董庭蘭和高適在睢陽相會。對於董大來說,自己的人生是用盡了全身每個毛孔的力量奮鬥了十餘年了。據說,董大早年不肯讀書,到處遊蕩,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討飯。他的才能就是琴藝,當時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貧賤到和朋友喝酒沒有酒錢的境地。這是多麼的哀傷又無可奈何啊!

當時很有名的藝術家董大愛交朋友,很多詩人都與他有交往,並以他的琴藝為內容寫詩。據說,李頎寫的《聽董大彈胡笳聲》最為著名,對他出色的琴技進行了詳盡而生動的描述,比白居易《琵琶行》對於音樂的描寫還要精彩得多。董大不但琴藝高超,而且有很高的音樂理論修養,編寫了譜集,為他作序的是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翱。但這些名聲對董大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

董大這次來睢陽與高適相會,別後卻不知該去哪裡。天涯路遠,前途渺渺,也不知將來會否會有著落,在經濟上特別需要高適給以幫助。可惜的是,高適此時也窮困潦倒,44歲的他只是以躬耕自足,只不過顧得溫飽,沒有辦法幫到他,所能給他的只是一腔自信和正直文人特有的傲骨,他把這份傲骨與自信傳遞給朋友,勉勵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兩句詩好多人都耳熟能詳,而且常常將它作為成語用在對友人的稱讚或激勵中。

例句:“畢業之際,就要各奔前程了。再念時光蹉跎,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2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