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詠燕 張九齡

海燕何微吵,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淬賤?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現代張九齡雕像

這是一首詠燕言志的詩。張九齡任宰相期間,曾以忠直敢諫引起唐玄宗的不愉快。同朝宰相李林甫乘機暗中在唐玄宗面前誹謗他,以至於唐玄宗派了高力士(太監)給他送去白羽扇。當時正值秋天。這意思就是說秋涼已到,羽扇用不上了,以此暗示“罷相”的念頭。“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又為燕詩以始林甫。”所謂“燕詩”,就是這首《詠燕》。據說,“林甫覽之,知其必退,悲怒稍解”(《全唐詩話》)。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現代稻草編織而成的唐玄宗造型

讓我們來看看詩人是怎樣借燕言志的。詩中所寫的海燕,是指棲息于海洋或海濱的鳥,其形似燕,故名。詩一開始是:“海燕何微脅,乘春亦暫來。”“何微吵”,即多麼微小。海燕置身於海濱,以大海為背景,就更顯得身軀微小,彷彿肉眼難辨。因為海燕不像陸上的候鳥,它不隨季節的變化而遷徙居所,所以它來到人間華屋並非一種必然的行動。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海上飛翔的海燕

它只不過是偶然乘著春天暫時而來。言下之意,春天一過,它是一定要走的。“豈知泥溶賤?只見玉堂開。”這是說:海燕並不覺得居處於海濱塵泥相雜之處簡陋、低賤,它只不過是見了華麗的廳堂大開,便飛進去作窩。“玉堂”,指華麗的大廳。這兩句寫了海燕的飛入“玉堂”不是出於有意的棄賤就貴、離低即高,而是完全出於偶然,補充了詩的次句“乘春亦暫來”的意思。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南極冰山附近的海燕

詩的第五、六句描寫海燕到住處“玉堂”之後的生活動態:“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海燕時時雙雙從華麗的門戶飛入廳堂,每天來來回回有好幾次。“繡戶”、“華軒”指的是華麗的門窗。在詩人看來,這種飛進飛出完全出自海燕的習性,並不表示它的傲物、逞強。所以緊接著詩人代海燕表明心跡:無心與物竟,鷹隼莫相猜。這是說:海燕並不存心與誰比高低、爭好壞,老鷹不必對它產生不必要的猜疑。“物”,指外物,這裡指海燕以外的鳥類。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天空中飛翔的鷹

“鷹隼”指鴦鳥猛禽,如老鷹。在鳥類之中,老鷹是屬於強者。這兩句表白海燕的淡泊志向,帶有祈望老鷹不要因為誤解而加害於它的意思。這兩句是化用了《莊子·秋水》篇中的一個故事:惠施在梁國當宰相,莊子去見他,有人從中挑撥說莊子想來取代惠施的相位,惠施不明真相,竟在都城到處搜索莊子。後來莊子見到惠施,對他講了一個寓言:南方有一種躺雛鳥,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甘泉不飲。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飛行中的老鷹

鴟鴞在地上抓到一隻死老鼠,看到鵷雛飛過,以為它要來爭吃死老鼠,就衝著它發出“嚇”“嚇”的怒叫聲。莊子以寓言來表明自己無心爭權的心跡。詩人化用這個故事,表明海燕無心與老鷹競爭。《莊子》中的這個故事,李商隱在《安定城樓》一詩中也用了。李詩是:“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躺維竟不休。”把自己比成清高聖潔的鵷雛,把排斥他的那些朋黨勢力比成鴟鴞,詞鋒逼人。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詩中的鴟鴞即貓頭鷹

張九齡在這首《詠燕》詩中,化用這個故事的時候,以海燕代替了鶴雛,保持了詩中形象的完整性,並且使語氣顯得委婉、含蓄,這是與他詠燕言志的立意有關的。從全詩的意境及有關資料看來,詩人是以海燕自喻的。這海燕來自海濱泥淬之地,偶然飛入華堂作窩,這不正暗示自己出身並非富貴之鄉,因科舉的偶然機緣,步上仕途而登上宰相地位的嗎?寫海燕的“無心與物競”,正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要李林甫不必猜疑。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被人類餵養的海燕

難怪李林甫讀了這首詩後,“恚怒稍解”。張九齡從忠諫直言到作退隱之思,正反映了唐玄宗從有所作為、頗能用人到疏賢用奸、荒淫誤國的轉變。張九齡的轉變是無可奈何的。這裡不贅。作為詩人,他善於把重大的政治意向通過詠物的形式加以恰當地表達,這是需要一定的才能的。

詩人詠燕言志,暗示自己並無爭權奪利之心,並已有了退隱之念

現代電視劇中的李林甫

詩人選擇了海燕作為吟詠的對象,把它寫得活靈活現,又緊緊記住自己的喻意,用移情入物的手法,代海燕剖白心跡。從而塑造了海燕的生動形象,寄託了自己難以直言的心意。詩的語言質樸平易,結尾精警,含意殊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