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師出有名, 維護自己的帝位正統性 ,朱棣的這些做法讓人詬病

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在應對朱允炆(建文帝)的削藩動作中,這位王爺不甘就此失去權勢,於是便率先扛起了反抗的大旗,發動靖難之役,並最終把侄子朱允炆趕下皇位,自己大當上了皇帝。

朱元璋在他的《祖訓錄》中制定了一系列條令規章來約束諸藩王的行為:“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史士,聽朝廷節制”。在新皇登基的三年時間內,藩王們不許來朝廷,只能留守翻地。

可是,如果有“奸臣”禍亂朝綱,諸王要整備他們的軍隊,,聽候皇帝召他們來“撥亂反正”,而在完成他們的任務和驅逐奸佞以後,仍然要返回封地。

為師出有名, 維護自己的帝位正統性 ,朱棣的這些做法讓人詬病

朱棣雖然能征善戰,然而他也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來讓天下人儘量信服他,於是朱元璋留下的“鋤奸”規定,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朱棣起兵反叛的理由。

在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後,朱棣在大臣們的屢次“勸進”中才半推半就登上皇帝大為。歷來篡位者的好戲都離不開這一橋段,朱棣自然也免不了。既然自己是領兵打進京城才做了皇帝的,要擺脫篡位之嫌疑,堵住天下臣民的悠悠眾口,首先要做的就是否定前朝的合法性。

坐上皇位的朱棣沒有給建文帝應有的諡號,甚至不承認建文帝的年號,其將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這個皇帝不是從建文帝那裡繼承過來的,。他甚至還暗示,老皇帝朱元璋在世之日,就很喜歡他,曾和大臣們商議易儲一事,想讓他燕王來取代皇孫繼承大統,考慮到秦、晉二王在世,且比他年長,這才作罷。

為師出有名, 維護自己的帝位正統性 ,朱棣的這些做法讓人詬病

接著,朱棣又改出身,認馬皇后為母。皇位繼承,講究嫡長之分。為了讓自己的得位顯得合法,他將建文帝時代所修的《太祖實錄》修改了兩次,稱自己才是太祖高皇帝的原配馬皇后所生,與懿文太子朱標及秦、晉二王同母。因他的幾個兄長已經亡故,諸王中自己居長,所以從倫序上說,入續大統是理所當然。

修《永樂實錄》時,更是直接把“高皇帝生五子”寫了進去。但後來修《明史》者不知是疏忽大意還是有意為之,在好幾處透漏出朱棣並不是嫡出。

朱棣又命人把建文時期的政府檔案大量銷燬,宮廷檔案和皇帝的起居錄都被塗改,一切記載這一政變的私家記述和文獻都被禁止,似乎要將人們腦中關於建文的一切記憶都徹底抹去。事實情形就像後世歷史學及所說:“建文一朝之政治,其真實記載,已為永樂時毀滅無遺……成祖以為罪則罪之,既篡之後,誰與抗辯”。

為師出有名, 維護自己的帝位正統性 ,朱棣的這些做法讓人詬病

在皇帝的授意下,經一班文臣的遮掩粉飾,正統的官方歷史對著場政變如是敘述:洪武三十五年六月(請注意年代的表達方式),靖難的軍隊打到了南京金川門外,“簡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唯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稱“建文君”,而非“建文帝”,暗示朱允炆不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又說他因無臉見人而慚愧自殺,御用史家的春秋筆法昭然若揭。

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朱棣又毫無疑問的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其確實雄才大略,然其篡位的事實不容爭辯,其粉飾自己的做法更讓人詬病,歷史功過便自有後人評論吧。

參考資料:《明史》、《明通鑑》、《永樂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